预见性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探析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2期   作者:郑兵
[导读] 目的:文章就预见性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站探析。
        郑兵
        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徽医科大学合肥第三临床学院 230000
        摘要:目的:文章就预见性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站探析。方法:选取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常规护理+预见性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50例。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产后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经过护理后,观察组产妇SAS与SDS评分、产后2、12、24 h出血量、出血发生率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阴道分娩产妇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于改善产妇焦虑、抑郁情绪作用显著,能够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 阴道分娩; 产后出血; 影响;探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进行分组,每组50例。年龄37~21(28.63±3.72)岁;孕周37~41(39.42±2.41)周;其中57例为初产妇,43例为经产妇。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协助产妇完成各项产前检查,严密监测产妇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观察产妇基本情况,监测胎心,产后予以并发症预防干预。
1.2.2观察组
        给予预见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产前预见性护理。对产妇出血风险予以全面评估。入院时询问并记录产妇年龄、孕周、病史、文化水平等基本信息,了解产妇孕次、产次以及合并症等,采用五色法对孕妇进行高危识别(绿色、黄色、橙色、红色、紫色),结合产妇实际情况制定应急方案。加强对产妇的健康教育,通过多媒体、图文等方式讲解阴道分娩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根据产妇受教育程度及性格特点予以心理调节,了解产妇的疑虑,通过知识讲解、心理疏导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普及分娩流程、心理调节办法、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指导产妇白天适当活动,夜晚休息时采用能够放松身体的姿势。适当进行瑜伽伸展运动,移动身体或按摩减轻宫缩疼痛,缩短产程。2)产时预见性护理。第一产程指导产妇适当活动、保存体力,保证营养供给,多饮水,进食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以高热量、易消化为主。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必要时遵医嘱补液。进入活跃期后,关注产妇反应,有效管理产程,监测胎心。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主管医生给予对应处理。第二产程当产妇有便意感强时,教会产妇正确用力的方法,可避免或减少软产道损伤。胎儿前肩娩出后,预防使用宫缩剂,延迟钳夹脐带,降低产后出血发生风险。进入第三产程应协助娩出胎盘并妥善处理,对出血量予以测定。需要注意的是待胎盘剥离后再进行脐带牵拉及按摩操作,并对子宫进行适当力度挤压。预防性子宫按摩。3)产后预见性护理。娩出胎儿后马上在产妇臀下放置接血容器,测量具体的产后出血量,产后2 h内,应在产房接受观察,主要监测内容包括:产妇子宫收缩情况、阴道出血情况及出血量、生命体征指标。监测时间:0.5 h内,15 min监测1次,0.5 h后, 0.5 h监测1次,直至2 h。告知产妇有尿意应及时排空,防止宫缩乏力引起出血。并准确记录产后2 h出血量。
        产妇送回病房后,采用称重法准确记录出血量,具体操作如下:先对产妇垫进行称重,记录其净重,然后垫上产妇垫,当更换时再次称重,即含血产妇垫。失血量则为含血产妇垫重量与产妇垫净重之差。所得结果与1.05的比即为出血毫升数。更换1次记录,胎儿娩出之后2、12 h记录出血量,娩出12 h进行最后1次宫底按压,统计出血量,然后继续监测分娩后至24 h出血量,统计出血量。


1.3观察指标
        护理前后均评估产妇焦虑、抑郁心理,记录产后出血量,随访产后出血发生率。
2. 结果
2.1两组产妇SAS、SDS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较护理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护理后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产后2h、产后12h、产后24h出血量均较少,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产妇中有1例出现产后出血,占2%,对照组有7例出现产后出血,占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我国2019年全国妇幼卫生监测数据显示,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高达5%~10%,其中5%为重症产后出血。随着近年来瘢痕子宫、高龄产妇增多,产后出血发生率逐年增高,若处理不及时或处理方式不当,会导致产妇发生贫血或失血性休克;若止血无效,需要行介入治疗,不仅加重了患者的身心痛苦,且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及早评估产后出血发生风险、有效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成为产科研究的重点话题。以往临床上针对产后出血多采用缩宫药物预防性治疗,尽管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用药缺乏统一标准,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要结合产妇实际情况辅以必要的护理干预,以降低出血风险,提高母婴结局。
        此次研究观察组产妇接受了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显示产妇SAS、SDS评分有所改善,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预见性护理对产妇负性心理的改善作用。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预见性护理本着预防先于治疗的原则,结合产妇既往史、病史等评估出血风险,加强对产妇生命体征、胎心的监测,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预防各类不良事件及产后出血的发生,对于提升妊娠结局有着重要的意义。产前预见性护理涉及到产妇心理、生理等多个方面,对产妇进行营养干预、运动指导、心理护理等,在掌握产妇生理指标的基础上,制定严谨、科学的护理干预方案,对于顺利分娩作用显著,且能够缓解产妇焦虑、恐惧等,提高产妇依从性,促进自然分娩。与此同时,加强对产妇生命体征及胎心监测,及时发现异常,以便予以对应处理。产道损伤主要为分娩所致的软产道损伤,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分娩时须教会产妇正确用力、呼吸,以减轻软产道损伤,确保顺利分娩。产后24 h预见性护理则涉及产妇并发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及出血监测等,监测产妇出血量,针对出血量多的产妇给予止血处理,常见止血方式包括补充血容量、注射催产素等,规避产后出血的发生。本研究比较两组产妇产后2、12、24 h出血量,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产妇产后出血量发生率分别为2%、1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预见性护理对产后出血的预防作用。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应用于阴道分娩产妇,是缓解产妇焦虑、恐惧等情绪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案,能够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效果可靠,成本低,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孟欣. 预见性护理对降低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护理干预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9, 42(01):114-115.
[2] 唐美冬, 丁望阳.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医学研究, 2019, 001(005):P.89-89.
[3] 李晓丽.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19, 000(005):P.192-192.
[4] 宁凌, 樊芮汐.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健康必读 2020年2期, 1页, 2020.
[5] 黄七英. 预见性护理对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的影响[J]. 基层医学论坛, 2019, 023(033):4879-48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