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苹
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广东 惠州516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层管理模式在急诊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具体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5月我院急诊儿科收治的患儿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儿人数均为3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干预,比较这两种方法对急诊儿科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急诊儿科患儿的整体护理质量,令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改善,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分层管理模式;急诊儿科;临床效果
引言:随着近些年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改革,使急诊儿科的临床护理工作,成为了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而选用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方法,不仅能够显著提高急诊儿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该科室的临床护理工作变得更加规范。还可以使各项资源达到最优配置的状态,令患儿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护理体验。本文详细探讨了分层管理模式在急诊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具体效果,以此为增强该科室患儿的临床护理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的开始时间为2020年1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5月,选取我院急诊儿科收治的患儿60例,将所有患儿平均分为两组。在对照组3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人数和女性患儿人数分别为14例和16例。患儿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8岁和2岁,平均年龄为(5.6±1.2)岁。在观察组30例患儿中,男性患儿人数和女性患儿人数分别为13例和17例。患儿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7岁和2岁,平均年龄为(5.9±1.5)岁。两组急诊儿科患儿的基线资料,均无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可以用于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儿采用分层管理模式干预:①根据医院急诊儿科患儿的病症程度,将儿科区域划分为抢救区、留观区和输液区三部分,使临床治疗工作更具针对性,令患儿的整体治疗效果显著改善。当患儿病情危重且存在生命危险时,应将其送至抢救区予以治疗。当患儿病情非常稳定,但仍需要后续观察和检查,应将其划归为留观区。当患儿病情稳定且仅需要静脉药物治疗时,应将其划分为输液区[1]。②根据急诊儿科护理人员的个人能力、工作职称及年限,将护理人员划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使每个护理人员的工作范围和岗位职业得以明确,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一级护士应具备主管护师及以上的工作职称,工作年限应为5年及以上,已熟练掌握急诊儿科的各种危重症护理方法,且能够合理指导下级护士的日常工作。二级护士应具备护师及以上的工作职称,工作年限应为3年及以上,已熟练掌握急诊儿科的一般护理方法和危重症护理的相关理论知识。三级护士应具备护士资格资质,已掌握急诊儿科患儿的基础护理技能[2]。③待救治区域和护理人员均已划分完毕后,应采取轮班制与定岗定位的方法,保障每个区域内护理人员的数量稳定,使每个区域内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变得更加稳定可靠,令患儿的病症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通常情况下,抢救区每班的护理人员,应由一级护士、二级护士和三级护士各1名构成。留观区每班的护理人员,应由二级护士和三级护士各2名构成。输液区每班的护理人员,应由1名二级护士和3名三级护士构成。剩余的三级护士可以根据每个区域内的患儿数量及具体情况灵活分配,以此提升急诊儿科的临床护理水平,确保患儿的顺利安全康复。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急诊儿科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主要以护理质量评分和护理满意度作为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中,两组急诊儿科患儿的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20.0进行专业分析。并以(%)和(±s,分)标识效果,经X2和t/X2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从表1可以发现,观察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护理质量评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综上所述,在急诊儿科护理中采用分层管理模式,通过对护理人员和救治区域的科学划分及合理安排,可以使患儿的整体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均得到较好的改善,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郭婧;李静;彭琦;.前瞻性护理质量管理模式在急诊内科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57-58.
[2]陈戒慧.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科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J].母婴世界,201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