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佳颖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102300
摘要:中心静脉导管输液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式,其适用于需要大量输液、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检测侧中心静脉压等病患。但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导管滞留期间护理不到位,易出现中心静脉导管堵塞问题,影响治疗工作的开展,基于此本文将探讨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因素分析及护理进展。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治疗;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进展
静脉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是目前医护人员最常用的一种技术操作。其主要是将各种治疗用药物以及血液,以静脉注入的方式,注入到患者身体血液循环系统中,已达到相应治疗目的[1]。与其他或治疗方案相比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具有操作简单、造成创伤少,心血管定位准确,置留时间长等特点,能够为患者提供长期、有效的治疗。不过国外学者Karapinar在读315例重症监护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发现,在进行导管留置期间易出现堵管、意外拔管、渗液、深静脉血栓等多项并发症,影响治疗安全性,其中堵管的发生率为7%占比最高。因此有研究人员推测患者输液治疗期间出现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与导管堵塞有密切联系,所以分析好导管堵塞原因,并探究相对应的护理措施,是提高疾病治疗安全度的关键。
1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与原因分析
1.1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较受护理人员关注的一项输液不良事件,其指血管内置导管出现部分或完全堵塞情况,导致药液输送受到阻碍。根据堵管程度进行判断可分为不完全堵管与完全堵管两项,其中部分堵管指可以进行导管冲洗但无法抽到回血,或能够抽到回血但导管冲洗受到阻力;完全堵塞指既不能进行导管冲洗也无法回抽到血液[2]。根据输液速度可以将堵管情况分为正常、部分堵管与完全堵管三项。其中正常情况下导管输液速度为液体滴速每分钟大于等于60滴,且能顺畅抽出回血;部分堵管为液体滴速每分钟在20-59滴之间,能够抽取回血;完全堵塞为液体滴速每分钟不足19滴,无法抽取回血。
1.2 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分析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数据表明,造成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原因可分为机械性、血栓性与非血栓性三种。
1.2.1 机械性因素。该因素造成的导管表现有缝合过紧压迫导管、导管反折、继发性导管异位等。现阶段中心静脉导管的管腔、管径、导管结构等分类较多,均有造成抽取回血困难的问题,在穿刺处为患者测量血压或穿刺处固定膜下的导管折叠均有可能造成导管堵塞。
1.2.2 非血栓因素。该因素造成的导管堵塞较为常见,其又可分为药物因素、导管因素两种。
药物因素:该因素是指输液治疗期间部分药物与溶媒物质出现反应,析出沉淀导致导管堵塞,如一些碱性药物苯妥英钠、安定等。另外在进行胃肠外静脉高营养支持治疗时也容易出现药源性堵管,这是因为为患者准备的高营养物质多为糖、脂肪和复方氨基酸等成分构成,分子颗粒大且较为粘稠容易造成管壁沉积,附着在导管管腔内引起堵塞,有研究发现大分子药物在输注期间其堵管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小分子药物。
导管因素:虽然中心静脉导管为输液治疗提供了良好环境,但其对机体而言人就属于外来异物,长期在患者血管内滞留,容易对血管壁产生损伤,并刺激机体产生应激反应,造成导管堵塞。研究发现导管直径与血管的关系对血的流动能力有直接影响,当导管直径与血管直径比超过45%时,会直接提高血栓形成风险。另外不同类型的导管造成堵塞率也有所不同,三向瓣膜的导管上装有阀门装置,其属于负压状态时,阀门可向内打开,处于正压状态阀门可向外打卡,导管不使用时内外阀门受到的压力相衡则会关闭,这项装置有效提高了导管使用的灵活性,其堵管发生率也相对较低为0.98%。对于无瓣膜导管,其相应增加了血液反流入导管的几率提升了堵管风险。
1.2.3 血栓因素。患者血液粘稠度较高以及导管的维护不当是发生血栓性导管堵塞的重要原因。
患者年龄与疾病因素:研究发现自2005年以后国内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对于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较为普遍,其中不乏有大量的老龄患者。该类患者的血液粘稠度较高,容易出现静脉血栓情况,而且肿瘤患者受病灶影响,其代谢产物对组织与血管产生的损伤容易刺激机体血小板系统,增强凝血功能,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提高了血栓堵管概率。而且很多患者在患病后,活动量急剧降低,也会影响机体血液循环能力,降低纤溶蛋白酶系统的活性,引起堵管。
护理人员因素,在为患者进行穿刺时,进针角度选择不合适,首次穿刺不成功,需多次进行送管、穿刺,容易对患者血管内皮组织造成损伤,使得受损部位出现血小板大量凝集情况造成血栓堵塞,有研究表明在选择穿刺点时挑选肘窝更易造成血栓性堵管,据分析与肘窝处针头固定难度大,易受患者影像有关。
导管维护不当因素,护理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低对于导管维护的依从性较低,不能合理的选择封管液以及冲管及封管手法不规范,也容易造成血栓性堵管。
2 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护理
1.1 做好患者评估
导管堵塞与患者自身因素间存在密切联系,患者年龄较大,机体血液循环不畅或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均会提高堵管发生率,所以应在治疗开展前做好相关的护理评估工作。了解患者病情状态、凝血功能情况,合理制定临床护理计划并定时查看患者导管情况,均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减少堵管发生率。对于病情严重或恶性肿瘤患者,要定时检测其凝血功能状态,向医生汇报遵医嘱在封管时合理的使用肝素液进行预防。对于需要接受营养支持治疗的患者,在输入肠内营养液后彻底进行冲管,在进行营养液输注过程中,也应定时运用等渗盐水脉冲式冲管。
1.2 提高护理人员置管技能
可结合院内资源组建专项护理小组,采用超声技术应引导进行穿刺,可提高穿刺的准确性与置管成功率,降低相应并发症的发病概率。在选择穿刺位置时,应首先选择患者健侧肢体上的重要静脉[3],送管时保证动作轻柔、缓慢,避免损伤血管内膜,运用专业的导管切割器对于导管尖端进行裁剪。
1.3 做好封管、冲管工作
正确的进行冲管并适当增加冲管频率可有效减少纤维组织在管壁上的附着,减少大分子物引起的沉淀。在为患者输送氨基酸、脂肪乳或一些高浓度、高PH值的药物时,在输注前后使用10-20ml的生理盐水进行冲管,按照快-慢-快的脉冲方式进行冲管。根据李晓慧, 朱金梅等人研究表明,在对58例患者积极性导管护理时,每间隔4h进行一次脉冲方式冲管,对降低患者导管堵塞率有积极作用。在进行封管时选择合适的封管液更有助于影响患者机体凝血功能,降低血栓性堵管发生率。有研究表明采用小剂量(1:2500U)尿激酶溶液进行封管,比采用等渗盐水更有助于改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凝血功能指标,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降低堵管发生率。
1.4 预防血液反流
结合患者实际治疗情况制定临床监护表,观察患者输液情况。在进行临床护理时注意观察患者输液速度,一般无特殊治疗要求时,应保证输液速度在30-80gtt/min,保证管内有一定的压力。在封管完成后也需注意观察患者症状反应,对于肿瘤患者需采用肝素稀释液及时冲管防止其因咳嗽、呕吐等活动增加管内压力,引起血液反流。及时为患者更换药液,在更换时观察导管是否有打折、受压、回血等问题。加强患者健康教育,说明堵管造成的不良治疗影响,提高患者的自护意识与自护能力,在活动期间避免造成导管牵拉、改变其位置。
总结:
中心静脉导管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治疗方式,具有操作便捷、安全性好的优势,在一些急重症病患的治疗中,采用中心静脉导管,可提供较为有效的输液通道,降低治疗风险。中心静脉导管堵塞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是较受护理人员关注的一项输液不良事件,就研究表明在日常治疗中药物因素、导管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等均是造成导管堵管的常见因素。因此在护理期间,护理人员应在治疗前做好患者病情评估,分析患者病情状态,提前评估堵管风险,并通过加强冲洗、调整药物剂量等,减少堵管发生率。医院也应做好医护人员培训工作,提高其封管、冲管工作操作的规范性,并在治疗期间做好患者指导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护意识与自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珈瑜, 张欢, 朱富娣.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综合护理在消化道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副反应量表评分的影响[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 026(003):342-344.
[2] 邓凤良, 谢鑑辉, 李枝国,等. 儿童PICC置管术中导管尖端定位方法的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 2019, 2019, 34(16)(16).
[3] 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循证实践推荐[J]. 上海护理, 2019(6):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