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式沟通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希望水平与应对方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3期   作者:杨希文
[导读] 探究同理式沟通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
        杨希文
        聊城市人民医院    山东省   聊城市   252000

        【摘要】目的:探究同理式沟通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希望水平以及应对方式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和健康宣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同理式沟通,通过护理评估、护患会谈、情绪纾解等多种途径对患者进行护理。护理2周后使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进行评估。分别使用Herth希望量表(HHI)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患者的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GAD-7评分8.07±2.17分、PHQ-9评分8.93±2.44分,对照组患者GAD-7评分10.58±3.62分、PHQ-9评分11.04±3.51分,观察组焦虑和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HI评分33.17±5.89分,对照组患者HHI评分29.72±6.11分,观察组希望水平总体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CMQ量表中“面对”维度得分19.48±3.75分、“回避”维度得分11.53±3.08分、“屈服”维度得分9.94±2.86分,对照组患者MCMQ量表中“面对”维度得分17.11±3.35分、“回避”维度得分13.28±3.19分、“屈服”维度得分12.22±3.14分,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同理式沟通能够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对于患者治疗恢复具有积极意义,临床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同理式沟通;慢性心力衰竭;希望水平;应对方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 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1],有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每年发病人数增长55万,目前已经成为老年群体住院的主要原因[2]。近年来有关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虽然获得较大突破,但是该病的预后状况依然较差,患者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当。由于慢性心力衰竭病死率和再住院率较高,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多种失能症状和复杂状况,这就导致患者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并降低希望水平,这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都有严重的影响,不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3-4]。希望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力量,临床认为希望水平与患者重塑信心、战胜疾病的几率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拥有较高希望水平的患者能够降低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应激水平,积极抵抗因疾病或社会支持不足导致的压力和痛苦,从而获得较高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5-6]。应对方式则是由心理学家提出的概念,具体指人们通过意识和行动方面的努力以及对个人能力进行评估从而缓解自身压力的一种需求,是缓解心理压力所采取的行动[7]。应对方式包括情感取向和问题取向两种,两种取向的选取以能够改变情况为标准。近年来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同时,医护人员往往会采取一定的护理方法进行辅助治疗,从而帮助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并改善患者的应对方式。同理式沟通是以同理心为基础,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时间与患者展开友好交谈,通过良性沟通对患者心理和情绪做出评估和确认,并做出积极回应从而让患者获取被理解被重视的感觉。为进一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情绪,现将同理式沟通引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1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年龄54-70岁,平均年龄58.78±4.49岁,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8例。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病42例,原发性高血压36例,冠心病36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年龄54-70岁,平均年龄59.01±4.82岁,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4-69岁,平均年龄58.11±4.33岁,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①符合临床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8],左心室射血分数<45%②无其他器官严重损害和恶性肿瘤,无精神障碍③无焦虑症和抑郁症,未服用相关抗抑郁药物④知情实验并同意参与。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1.2.1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结合健康宣讲,常规护理包括心理疏导、饮食护理、运动护理、家属支持等,健康宣讲采用宣传手册或专家讲座的形式。
        1.2.2沟通前准备: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同理式沟通护理。进行同理式沟通之前选择医院护士组长、护师职称以上的医护人员建立同理式沟通小组,小组成员要求获得国际心理咨询师资格。医院组织护理小组展开同理心相关知识的学习,保证护理人员理解同理心的概念和实际应用。与患者进行会谈的护士需要重点学习同理反应的4个层次沟通法。
        1.2.3同理式沟通:选取医院安静人员流动较少的区域进行同理式沟通,时间安排在上午9:00-10:00或下午15:00-16:00,保证患者充分放松。沟通以简单询问患者个人和家庭情况开始,通过简单对话了解患者目前身体和心理情况,应用同理式沟通理论评估患者当前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并对患者存在的负性情绪进行预估。沟通过程中要求护士保持微笑,对患者陈述内容持认可态度,让患者理解护士人员能够感同身受其自身的感受。护士需进行合适的引导,告诉患者其面临的心理问题是正常现象,并进行有效疏导。
        1.2.4沟通记录:护士人员与患者进行同理式沟通后需立即整理沟通内容,按照事先设计的交流记录表对患者相关指标进行记录备案。
        1.3评价指标:护理2周后使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患者焦虑和抑郁程度进行评估。分别使用Herth希望量表(HHI)和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对患者的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对研究中得到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计量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比较
        观察组患者GAD-7评分8.07±2.17分、PHQ-9评分8.93±2.44分,对照组患者GAD-7评分10.58±3.62分、PHQ-9评分11.04±3.51分,观察组焦虑和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希望水平比较
        观察组患者HHI评分33.17±5.89分,对照组患者HHI评分29.72±6.11分,观察组希望水平总体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应对方式比较
        观察组患者“面对”维度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回避”“屈服”两个维度水平较低,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慢性心力衰竭发病人数不断增多,如何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质量越来越成为临床的重要课题之一。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患者往往面临复杂而又漫长的治疗过程,且病症难以痊愈复发率较高。如果仅单纯治疗而不施加相关的心理护理措施,则患者容易产生较多的负性情绪,其希望水平将会降低,应对方式也会呈现负面应对,以上种种对于患者的恢复极为不利,是临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障碍[9-10]。
        同理式护患沟通是近年来临床广泛推广使用的通过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的方式,将同理心理论应用于护患会谈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护士能够凭借同理心识别的相关技能和理论准确判断患者的情绪以及感受变化,预判的同时对患者表示充分理解,呈现与患者同步的治疗状态,以理解患者感受为出发点有针对性的选取心理干预措施[11]。另一方面,患者在与护士沟通的过程中不会存在压力和抵触心理,在同理心的引导下患者能够感受到被理解被接受的温暖,从而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有利于患者情绪的调节。以往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理解,患者自身遭受疾病的折磨而家属或者朋友无法给予足够的安慰,有研究指出社会支持对于患者情绪调节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患者负性情绪增多[12-13]。在本次试验中也证明了通过护患同理式沟通,患者负性情绪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
        同理式沟通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主要是通过给予患者足够的信心,患者在反复求医的过程中自信心会受到打击,面临问题往往采取逃避态度,缺乏与他人积极沟通的心态,甚至对未来治疗产生抵抗心理。这种情况系下患者的希望水平受到很大的抑制,而同理式沟通保证护士积极打开患者心结,让患者能够采取面对的态度而不是进行逃避[14-15]。久而久之患者心理状况自然会发生改变,其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也会逐步提高。观察组患者HHI评分33.17±5.89分,对照组患者HHI评分29.72±6.11分,观察组希望水平总体得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面对”维度水平高于对照组,而“回避”“屈服”两个维度水平较低。
        综上所述,同理式沟通能够减少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和应对方式,对于患者治疗恢复具有积极意义,临床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单红,彭翔,彭建强等.慢性心力衰竭现代疾病管理模式的研究及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4,(10):1194-1196.
?[2]岳静雯,卜军,蒋利等.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管理模式进展[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16,43(6):345-347.
[3]葛维媛,王晓娟,梁晨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负性情绪与不良结局的关系分析[J].贵州医药,2017,41(7):773-774.
[4]阙景芳.负性情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测健康的影响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8):2096-2098.
[5]戚新兰.希望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1):7-10.
[6]陆汪洋,崔妙玲.慢性非恶性疾病病人希望水平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4):389-392.
[7]刘杏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进展[J].华章,2014,(1):177-177.
[8]孙雪梅(综述),白文伟(审校).慢性心力衰竭诊治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8):1139-1141,1142.
[9]李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理弹性对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3):307-309,310.
[10]项颖卿,罗萍,章国良等.心理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2):307-308.
[11]潘慧,周梅香.同理式沟通对尿毒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7,32(5):14-16.
[12]潘志芳,刘文琴,邵芳等.同理式护患会谈在神经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护理学报,2011,18(18):29-31.
[13]田刻平,安如俊,黄辉等.护生对老年人态度与同理心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5):1198-1200.
[14]王云翠,乔桂圆.护生同理心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医学与哲学,2016,37(23):73-75.
[15]贾西彪.“同理心”在医患沟通中的应用及典型案例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1):133-135.


作者简介:杨希文(1982.01-)汉族,山东省聊城市人,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临床护理  急救护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