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根因分析法降低白内障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实践与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3期   作者:贾金荣
[导读] 通过根因分析发现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原因
        贾金荣

        天津市眼科医院 300000

        摘要 目的:通过根因分析发现白内障患者术后感染眼内炎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3月于某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治疗的17058例患者,其中出现术后感染眼内炎共计6例,感染率为0.35‰结果:患者年龄、手术切口、手术时长、玻璃体溢出、合并糖尿病等均为引起眼内炎的危险因素(P<0.05)。因此,医疗机构需要对医疗技术进行完善,同时还应重视护理干预的重要作用,对患者术后出现感染性眼内炎问题的相关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制定和完善护理干预方案,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结论:白内障是常见的一种致盲性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目前,手术为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法,可提高大部分患者视力,感染性眼内炎是白内障手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感染性眼内炎指发生于眼睛内部,累及前房和/或玻璃体的细菌及真菌感染,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的特点,对患者的视力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如果治疗处理不及时,甚至具有摘除眼球的风险,是眼科手术的严重并发症。
        关键词【根因分析法 白内障手术后 眼内炎       护理措施】
        眼内炎又称玻璃体炎症,广义地讲是指各种严重的眼内炎症,如眼内感染、眼内异物、肿瘤坏死、严重的非感染性葡萄膜炎、晶状体皮质过敏等引起的玻璃体炎、前房积脓和眼部疼痛。临床上一般指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感染性眼内炎。根据感染途径不同又分为外源性眼内炎和内源性眼内炎。其中以外源性眼内炎较为常见。当炎症累及巩膜或眼外眶组织时,称为“全眼球炎”。
   感染性眼内炎是由于微生物侵入眼内组织生长繁殖引起的炎症反应,最终可能累及眼的各种结构。外源性眼内炎是在眼球壁出现破口后微生物侵入而发生的;而内源性者较为少见,是由身体内其他部位的微生物扩散到眼内引起的。病程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大多数感染性眼内炎发生在手术后,其中90%的病例是由细菌引起的。在所有的感染病例中,2/3发生在手术后,其中多数为白内障手术。感染的细菌来源有一定的规律性,如白内障术后多为表皮葡萄球菌,一般预后较好。芽孢杆菌是一类需氧的、产生芽孢的杆菌,近年逐渐成为外伤后感染性眼内炎中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它们引起的感染发病很快,常在角膜形成特征性的环形脓肿或溃疡,并伴有全身发热和白细胞增多症,容易发展成全眼炎,几乎问题造成视力完全丧失。真菌感染大约占所有感染性病例的10%~15%。主要见于外伤后及内源性感染。典型的真菌性眼内炎发病慢、病程长,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以后逐渐出现玻璃体混浊或脓肿。
        1.外源性眼内炎:常由眼球穿通伤、内眼手术、角膜溃疡穿孔致病菌直接进入眼内引起。
        2.内源性眼内炎:指细菌或真菌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进入眼内引起,又称转移性眼内炎。
玻璃体是细菌、微生物极好的生长基,致病菌侵入玻璃体内后可迅速繁殖并引起炎症反应。
白内障是眼科疾病常见的临床疾病,通常药物治疗往往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有较多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但是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有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症状。经研究显示并发感染性眼内炎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较多的包括患者的自身因素、术中的相关因素及不能得到正确护理等有密切的联系。感染性眼内炎会给患者带来视力模糊、眼盲,必要时需行眼球摘除术,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行白内障手术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危险因素,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年龄(≥70)、手术时间(≥1h)、合并糖尿病患者等危险因素,积极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利于降低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降低患者焦虑度,促进患者转归。


 白内障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风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及术中玻璃体溢出是白内障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 P < 0. 05)。
(1)年龄。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大于 70 周岁患者发生感染性眼内炎风险增加,与低于 70 周岁年 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说明高龄患者因机体功能减退,免疫力降低,当机体受到致病菌感染后,易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对白内障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原学特点分析发现,白内障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病原菌以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芽孢杆菌多见,年龄因素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对这几种病菌的耐受力最差,尤其是最容易受到表皮葡萄球菌的感染而引发炎症反应。因此,白内障术前要加强患者年龄风险因素评估,尤其是对于高龄患者术前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同时, 术前对患者营养状态进行评估,针对性加强营养干预,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
(2) 合并糖尿病。糖尿病与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机体血糖水平较高,利于病原菌滋生。同时,糖尿病还可影响器官血供,降低器官抗感染能力,同时延缓切口愈合,增加眼内炎发生风险。
 (3)手术室因素。手术时间越长感染性眼内炎发生率越高( P < 0. 05),存在术中玻璃体溢出患者眼内炎发生率显著高于未溢出患者(P<0.05)。 这是因为,完整的晶状体可有效降低眼内感染发生风险,若术中不慎将后囊破坏,可造成玻璃体溢出,增加术后眼内炎发生风险。而手术时间延长,增加切口暴露时间,致菌群在切口降落数量增加,从而增加眼内炎发生风险,而导致患者术中玻璃体溢出多与手术切口异常有关,手术后手术切口裂开或渗漏,增加了病原体进入眼内的概率,从而引起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药物治疗
        1)全身用药:通常采用静脉给药。一般使用广谱且可能穿过血-视网膜及血-房水屏障的抗生素,实际上由于以上屏障的存在,抗生素在眼内难以达到有效的浓度。鉴于以上原因,全身用药只能作为眼内炎的辅助治疗,主要用以防治炎症的眼外蔓延。
        2)滴用眼药:虽然很多抗生素滴眼液可以进入前房,但难以深入玻璃体内,故对眼内炎疗效差。
        3)结膜下及球旁注射:这两种注射方法为临床常用,但由于血-房水屏障的影响,药物在玻璃体浓度甚低,达不到治疗眼内炎的目的。为了维持玻璃体注射的抗生素有效浓度,此途径给药5~7天是比较合适的。
        4)玻璃体内注射:玻璃体内注射抗生素可使眼内抗生素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最重要最有效的手段。
护理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包含术前常规给予左氧氟沙星眼液,术中采用严格的无菌手术操作,术后观察病情,进行褥疮预防、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糖、保持水电解质平衡。(2)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进行心理护理,为患者讲解手术方案以及成功案例,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鼓励其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手术治疗与护理;对护理人员进行术后感染相关知识的培 训,加强护理人员对术后感染眼内炎的重视与关注度。合理安排手术时间,避免感染性手术与非感染性手术混杂进行。
2术中护理:手术中严格按照无菌要求进行操作,严格消毒手术切口,使用 5%聚维酮对结膜囊进行消毒处理,减少表面细菌的数量;对焦虑的患者进行言语安抚。
3术后护理:及时做好术后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使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及时观察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
白内障发病后患者视力会下降,看视物模糊、出现晕眩感等症状,身体一般会处于应激状态,身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主要看是否有无菌操作,年龄,糖尿病史,手术时间,手术切口位置,玻璃体溢出,如果在治疗全过程得到正确护理,那么也会减少感染性眼炎发生的概率。护理人员通过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排除一切感染性眼内炎的不利因素,严格实施无菌治疗,不仅减少患者的痛苦,而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率 。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