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3期   作者:李琼
[导读] 分析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李琼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551700
        【摘要】目的:分析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患者躁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该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收治的麻醉手术患者中便利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在麻醉恢复室恢复期间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麻醉恢复室期间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前馈控制护理。比较两组患者躁动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麻醉恢复室苏醒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拔管时间、完全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显著减少患者发生躁动的风险,同时降低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可为患者提供更高质的护理干预,值得推广。
        【关键词】前馈控制;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躁动护理
        麻醉恢复室作为患者手术后等待麻醉恢复的场所,具有衔接手术室、普通病房的作用。在麻醉恢复室经专门的护理人员护理,可促进患者尽快从麻醉状态恢复,同时保障患者麻醉恢复阶段的安全。但麻醉恢复这段时期,患者易因麻醉药物的逐渐消退,出现躁动等不良反应。麻醉恢复躁动作为麻醉恢复室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躁动、兴奋、定向障碍等,需及时干预以保障患者的安全。由于麻醉恢复室发生躁动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因此在护理中需遵从科学干预、对症护理的思路防控躁动的发生。有研究提出合理的对症护理,既能够降低躁动发生的风险,也能够降低已发生躁动患者的不良事件风险。该次研究将前馈控制护理与单纯常规护理进行对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该院2019年3月—2021年3月间收治的麻醉手术患者中便利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30例。对照组均为女性;年龄35~78岁,平均年龄(52.62±7.41)岁;手术类型:腹腔镜手术17例,乳腺外科手术13例。观察组均为女性;年龄32~80岁,平均年龄(53.12±7.35)岁;手术类型:腹腔镜手术19例,乳腺外科手术11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获得家属的知情和同意。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其主要措施如下: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后,手术室护士与麻醉恢复室护士交接患者的麻醉情况,麻醉恢复室护士按照麻醉医师医嘱实施常规基础护理。包括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血气指标、呼吸频率、心率等生理指标,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变化、意识情况,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报告。
        观察组:应用前馈控制护理:①成立前馈控制小组,由麻醉恢复室护士组长牵头,协调其他不同资历的护士组建。组长主要负责领导作用,组织组员对麻醉恢复室发生躁动进行循证研究,探讨躁动可能出现的原因,总结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依据总结的危险因素,针对性制定护理干预对策。同时组长对前馈控制小组的护理工作实施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和改进工作开展中的问题,为不断推进前馈控制护理的进程提供支持。②组织人员商讨麻醉恢复室发生躁动的可能原因,该次研究经小组成员商讨,最终得出结论导致患者发生躁动的危险因素有疼痛、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应激反应、心理刺激等。③实施过程:对麻醉恢复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再培训,主要使其掌握药物药理知识,尤其是帮助护士提高对麻醉药物药理知识的认知,使其在临床工作中熟悉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够辨别是正常的麻醉不良反应或是躁动导致的不良反应,同时能够正确处置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和躁动。按照医嘱合理镇静止痛,部分患者由于麻醉药物的逐渐消退,出现严重的疼痛,通过评估确认患者是否需要镇痛,与医师协调后,按照医嘱使用非甾体镇痛药物或其他镇痛药物,有必要时还可使用镇痛泵。在镇痛的过程中,观察患者用药后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同时观察患者是否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对于镇痛效果不满意的患者,按照医嘱再次追加药物,帮助患者缓解疼痛。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恢复室苏醒指标。②对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包括意外拔管、低氧血症、躁动等。
        1.4统计学处理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2.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标准差±表示,t值检验,计数资料概率%表示,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组间麻醉恢复室苏醒指标
        观察组停留时间、拔管时间、完全苏醒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如何降低麻醉手术后躁动的发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相关研究[1]中有通过护理干预降低躁动发生的报道,也有通过改进麻醉药物降低躁动的报道。该次研究从护理干预的角度出发,期望通过前馈控制的护理理念降低躁动的发生。前馈控制是一种管理方式,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发生的原因,继而依据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从而避免或减少问题的发生[2]。将前馈控制应用于护理中并结合预见性护理的思想,在该次研究中取得了理想的结果。该次研究应用前馈控制的理念,对在麻醉恢复室发生躁动的风险进行预估和风险,结果通过前馈控制小组的商讨,与护理相关导致躁动发生的危险因素有疼痛、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应激反应、心理刺激等,因此该次研究以此为护理对策制定的基准。针对疼痛导致躁动发生的风险,予以患者镇痛镇静护理支持,缓解患者的疼痛;针对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使其掌握常见麻醉药物的药理知识,使其能够正确处置麻醉药物的不良反应[3]。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予以观察组前馈控制理念下的麻醉恢复室护理后,患者发生躁动的情况明显得以改善,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得到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中的应用还具有改善患者苏醒指标的作用,在两组患者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拔管时间、完全苏醒时间的对比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前馈控制对促进患者的及早恢复有应用价值。通过前馈控制对于提高麻醉师护理质量有显著作用。综上所述,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护理中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价值,可显著减少麻醉恢复室躁动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巧妍.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安全防范管理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2):102-103.
        [2]赵曼.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的安全护理及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06):90-92.
        [3]陈淑端,张剑英.全麻患者麻醉恢复期的麻醉恢复室前馈控制理念基础下的躁动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2):91-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