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胃残余量监测护理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3期   作者:刘霞
[导读] 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胃残余量监测的护理效果,
        刘霞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400000
        摘要:目的:探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胃残余量监测的护理效果,分析胃残余量监测在此类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中的重要性。方法:研究人员选取了其所在医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收治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监测组各41例,在给予两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促胃动力药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不监测胃残余量、监测胃残余量处理,观察21天后两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监测组患者中营养达标的例数更多,营养达标率更高;发生呕吐、返流/误吸、腹胀、腹泻等并发症的例数更少,总发生率更低。结论:在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时,实施胃残余量监测是提高患者营养达标率、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良好措施。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肠内营养支持,胃残余量,护理效果
        颅脑损伤常常发生在患者的头部遭受巨大的外力冲击之后,以打架、交通事故、坠楼等事故中尤为多见,不同患者遭受的外伤情况、颅脑损伤情况均不同,当患者深度昏迷的时间超过6小时或者经救治后再次出现较长时间的深度昏迷时,患者的格斯拉昏迷指数就会超过8分,患者的颅脑损伤也就被评价为重型,这类患者的情况是十分危急的,死亡的风险也较高。当上述患者经过手术抢救后,依旧存在不同程度的昏迷,这时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营养支持来维持其机体恢复正常功能、防止患者营养不良状态的发生,早期的肠内营养支持是较为有效的且及时的方法,也为治疗作用的最大发挥起到了辅助作用,但鼻胃管留置过程中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胃潴留、返流、呕吐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合理、便捷的监测方法来了解患者营养吸收情况、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监测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深入讨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常规组:男25例,女16例,年龄分布21-65岁,平均年龄为(38.24±9.53)岁,患者的格斯拉昏迷指数均小于8分,平均评分为(5.83±1.05)分;监测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分布20-66岁,平均年龄为(39.27±10.04)岁,患者的格斯拉昏迷指数均小于8分,平均评分为(5.69±1.83)分。研究人员在选取本次实验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后患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所有患者的胃肠道状态均可以接受鼻胃管肠内营养支持。(2)排除自身合并有其他重要生命器官损害,预计生存期短于本次实验的总时间的患者。(3)排除处于妊娠期或者正在接受放疗、化疗治疗的患者。
        1.2方法
        1.2.1常规组:给予组内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但不监测胃残余量,具体的方法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结束后,第一天首先不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第一天医护人员主要使用各种方法观察并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第二天再给予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由医师为组内患者插入鼻胃管,使用全能营养素通过营养泵对患者进行鼻饲泵入,为防止患者出现返流、误吸等情况,医师要调整患者的床头抬高30度左右,同时可以有效防止患者脑部手术后脑水肿并发症的出现。我院现在使用的全能营养素的主要成分包括水、麦芽糊精、酪蛋白、植物油、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规格为500ML,所含热量为500kcal,医师要根据“允许性低热卡”原则以及患者术后格斯拉昏迷指数、体重、年龄、受伤天数等因素进行患者所需热量的计算,并在初次给予肠内营养时使用全量热量1/4-1/2所对应的营养素容量给予患者,为防止患者出现耐受过度的现象要逐渐在第三天、第四天增加热量的给予,直到患者的手术后5-6天再给予全部能量所对应的的营养素泵入。如果患者的营养状态恢复较好,可以在一周之后为患者增加匀浆饮食,每天4-6次给予患者均营素,每次300-400ML,对患者肠内营养的组成中要特别注意蛋白质的足量补充,可以适当为患者添加水解蛋白质进行泵入。整个肠内营养支持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促胃动力药物,患者在昏迷、卧床的状态中,其机体的消化、代谢功能是相对较弱的,胃肠道的蠕动功能自然也受到了不良的影响,护理人员要适当给予患者吗丁啉、加斯清等促胃动力药物来帮助患者消化,减少患者出现胃潴留量过多而导致返流、误吸等情况出现的可能。
        1.2.2监测组:在常规组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基础上,对患者的胃残余量进行监测,具体的监测方法如下:护理人员要调整营养泵的使用时间,每隔4小时暂停营养泵,通过胃管回抽患者胃内残留的物质并观察、计算患者胃残余量的总量,当数值在200ML以上时,说明营养素的泵入速度和量超过了患者的消化吸收能力,护理人员要适当的降低泵入速度或者暂停泵入一段时间;当数值在100ML-200ML之间时,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维持原速度继续进行营养素的泵入即可;当数值在100ML以下时,要适当将泵入营养素的速度提高,保证患者对营养素的合理吸收。除了每4小时的胃残余量回抽观察之外,护理人员要不定时的观察患者腹部的膨隆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了腹胀,也要适当的降低营养素泵入的速度。
        1.3观察指标
        观察21天后两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本次实验中患者的营养达标率是指营养后达到目标热卡量的60%的患者例数所占总患者数的比例;颅脑外伤的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中主要出现呕吐、返流/误吸、腹胀、腹泻等并发症。
        2.结果
        2.1两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如表1所示:
        表1.两组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比较(单位:n,%)

        
        3.讨论
        在本次实验中,胃残余量的监测作用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作用的发挥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胃残余量的监测使得不同患者吸收全能营养素更加充分,患者的胃潴留量基本不会出现过多或者过少的现象,也就有效防止了多余的胃内容物返流至患者食管、口腔而引起患者误吸、窒息、呕吐等情况,大大保证了患者吸收营养的安全性,患者因胃内容物过少、吸收过快而产生腹泻等情况也被相应减少了。从本次实验的结果来看,监测胃残余量与否对患者营养状态的达标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监测组仅有一例患者营养未达到总量的60%;鼻饲饮食并发症方面,监测胃残余量的患者总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未监测的患者降低了36.59%,甚至没有出现腹泻的患者。
        综上所述,实施胃残余量监测对需要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训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000(033):334-334,335.
        [2]李佳薇, 董爱琴.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护理[J]. 护理研究旬刊, 2007.
        [3]王琴. 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J]. 内蒙古中医药, 2013(04):149-150.
        [4]裴华清, 邓瑛瑛.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胃残余量监测护理80例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014):413.
 作者简介
姓名:刘霞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重庆南岸
职称:护师
学历:本科
出生日期:1987.06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