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3期   作者:杨桃红
[导读] 探讨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
        杨桃红
        海军安庆医院 546008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分析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在120例患儿中,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依次为:蓝光治疗、留置胃管、出生体质量<2200g、胎龄<30周、皮肤干燥。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针对性护理措施,通过加强防范,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护理干预前有明显减少,差异明显(P<0.05)。结论: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实施护理过程中,应加强防范,可减少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有较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针对性护理;效果

        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皮肤问题。主要是指在移除粘胶产品30分钟或以上后,皮肤出现红斑和/或其他的皮肤异常(包括但不限于:水泡、大泡、糜烂或撕裂)现象依然存在[1]。尤其是新生儿皮肤发育还不够成熟,其角质层非常薄弱,极易受到牵拉和摩擦而出现皮肤受损的现象。故本研究主要探讨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入选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收治的120例新生儿,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其中男82例,女38例;年龄在36-77岁,平均年龄在(56.5±1.6)岁。观察组男性27例,女23例;胎龄28-41周,平均(36. 27±2. 48)周。出生体质量2000-3200 g,平均(2462.34±522.47) g;分娩类型:经阴道分娩107例,剖宫产13例。
1.2方法
        采取新生儿皮肤评估、依据卫计委《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及我院皮肤安全管理制度制定预防控制措施。通过开展循证护理培训,加强医护沟通,进行质量控制等方式,推行预防控制措施。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的预防控制,以提升护理质量。明确区分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和其他非创伤性皮肤疾病,以正确指导后续治疗与护理方案。
        具体护理措施为:①成立防控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士长1名、护士3名。加强皮肤安全管理培训,能正确定义、分类、识别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每周对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进行专项质控,提出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以及改进措施等。②加强对患儿皮肤的有效评估,找到引起问题的原因,确定护理流程,并在改进的过程中,制定考核制度及护理操作标准,全过程有护士长随时指导。③正确选择医用粘胶剂产品,避免粘附力过大的产品。应选择延展性较好的产品。

在输液治疗或更换辅料时,应待消毒剂完全自然干燥后在粘贴敷料。移除粘胶时,应小心掀开粘胶剂的一角,顺着毛发方向撕除。按照医院皮肤安全管理要求,定时更换辅料。对于高危患儿,可采用3M液体敷料剂,可减少辅料撕除时对皮肤角质的损伤。
1.3观察指标
        记录干预前后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以此评价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在Excel中储存,采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使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2.50%(3/120);干预前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11.67%(14/120)。两组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X2=6.387;P=0.001<0.05)。
3讨论
        由于新生儿皮肤结构发育不完全,使其表皮防护功能较差,极易受到损伤,同时也因为其表皮较薄弱,使得其皮肤渗透和吸收作用较大[3]。当皮肤在进行温箱、辐射式的加热下,其粘性会增加,若还产生一些不当的外力,极易造成皮肤丝裂。与其他皮肤损伤一样,使用医用粘胶也会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特别是住院新生儿、早产儿,他们需要进行留置胃管,在医用粘胶粘贴下密闭的环境可是细菌和微生物过度生长,从而导致皮肤感染。考虑到患儿自身因素的影响,发现出生体质量<2200g、胎龄<30周以及皮肤干燥的新生儿出现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几率更大。多是因为早产儿出生是皮肤娇嫩,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容易出现水肿,导致皮肤张力增大,在使用医用黏胶时极易出现皮肤损伤[4]。可知,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皮肤损伤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蓝光治疗、留置胃管、出生体质量<2200g、胎龄<30周、皮肤干燥。
        针对发现的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能帮助患儿减少皮肤的损伤,减轻患儿疼痛,从而有效控制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患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发生率为11.67%,明显高于干预后的2.50%,差异明显(P<0.05)。
        综上所述,针对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患儿,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加强防范,可减少新生儿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
【参考文献】
[1]孙琰. 护理干预在医用黏胶相关皮肤损伤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24):242-243.
[2]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1); 1-3.
[3]郭明莉. 护理专案在降低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中的应用[J]. 当代护士(学术版), 2020, 27(2):82-84.
[4]余淑仪, 黄冬娣, 李丽媚. 新生儿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原因分析与防控措施[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 4(36):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