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护理干预在脑外伤昏迷患者促醒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护理前沿》2021年13期   作者:吕淑贞
[导读] 探讨刺激性护理干预在脑外伤昏迷患者促醒中的应用价值
        吕淑贞
        浙江湖州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  3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刺激性护理干预在脑外伤昏迷患者促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颅脑外伤昏迷的65例患者实施刺激性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选择接受常规护理的65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2周清醒率、4周清醒率、平均恢复清醒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2周清醒率、4周清醒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平均恢复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9)。结论:刺激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脑外伤昏迷患者清醒率,缩短清醒时间,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刺激性护理;脑外伤;昏迷患者;促醒;应用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颅脑外伤(craniocerebraltrauma,CT)发病率急剧上升。尽管在神经外科方面取得了持续的进展,许多颅脑外伤的幸存者仍然伴有与CT相关的并发症,昏迷就是其中之一,严重者可持续昏迷直至死亡。由于医疗费用和康复资源有限,CT后昏迷的患者给家属和社会带来了承重的压力。脑外伤导致的昏迷仍是世界范围内的难题,对患者本人和家庭的影响巨大。因此,如何促使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尽早康复,是医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20年1月~11月颅脑外伤昏迷的65例患者实施刺激性护理干预作为观察组,男39例,女26例,年龄19~75岁,平均(45.9±17.3)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9±1.4分,脑挫裂伤28例,颅内血肿37例。选择2019年2月~12月接受常规护理的65例颅脑外伤致昏迷患者作为对照组,男41例,女24例,年龄18~72岁,平均(43.1±16.9)岁,GCS评分6.1±1.2分,脑挫裂伤30例,颅内血肿35例。纳入标准:外伤后6小时内入院,GCS评分3~8分,经颅脑影像学检查确诊颅脑损伤,生命体征平稳;排除既往存在脑血管意外等颅内疾病、精神异常、听觉与嗅觉等功能障碍以及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颅脑损伤程度、损伤部位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的常规康复措施:保持氧治疗、脱水、止血、抗感染手段、头部降温、按摩疗法、针灸等,结合高压氧疗法治疗。
        观察组采取刺激性护理干预,具体做法如下:(1)声学刺激: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治疗,与患者交谈。护理病人时,必须把病人视为清醒,以便与病人正常沟通。有了音乐,病人在安静的状态下每天最多可以受到三至四次刺激,持续时间不超过30分钟。(2)光学刺激:强光、弱光和彩色光交替刺激病人,每天两次,每次30分钟;,照明;在较暗的照明条件下,一条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布被包裹在手电筒周围,反复照亮病人头部的正面和侧面。(3)嗅觉刺激:把最喜欢的洗发水、花和食物等物品放在病人的鼻孔处,激活低于10s的时间控制。当病人进行气管或气管切开手术时,不能采用这种刺激方法。(4)触觉刺激:唤醒和按摩,唤醒病人对外界的刺激。冷却塔外的毛巾;手、颈部、颈部和腹部两侧的快速摩擦;或冷水中的金属勺子;或热水浸泡30s后,刺激患者。用温度适宜的水擦洗患者全身,加以按摩与刺激。选取磁场治疗仪,患者取仰卧位,全身放松,刺激患者健侧前额叶皮质区,磁刺激线圈固定患者头部,调节刺激频率1Hz,刺激70个序列,20min/次,5次/周。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5)味觉刺激,如果病人能控制唾液流动,对肺没有危险。用棉棒刺激舌头适量的糖、盐和酸。用海绵或甘油类药签,按摩口腔,用薄荷或柠檬刺激口腔。(6)运动刺激:站起来,对座椅、座椅和站立采取渐进的预防措施;身体关节功能正常,被动运动。它们与手腕、挤压和拖动相结合,形成完全弯曲的肌肉按摩。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2周清醒率、4周清醒率、平均恢复清醒时间比较
        观察组2周清醒率、4周清醒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恢复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对照组发生肢体痉挛畸形4例,继发感染6例,压力性皮肤损伤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对照组发生肢体痉挛畸形2例,继发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1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482,P=0.019)。
3讨论
        西医和中医对CT后昏迷有不同的认识,西医认为CT后昏迷是因为颅脑外伤导致脑干网状结构损伤,继而无法传导神经冲动至丘脑网状核并投射至大脑皮质区,大脑皮层神经元兴奋受抑制因而表现为昏迷。而中医主要将CT后昏迷主要归属于“神昏”或“昏聩”范畴,认为其主要因暴力致瘀血内停,瘀血不去则清窍蒙蔽,新血不生则气血不行,气机逆乱,络阻窍闭所致。经络是人体沟通内外、联络脏腑、气血运行的通路,针灸能舒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调控生理、病理及脏腑功能。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其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针刺能够显著增加脑组织血流量。提高脑组织氧代谢能力,减轻自由基和炎症因子对脑组织的伤害;2)针刺能够提高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促进可逆性神经细胞复活,刺激受抑制脑细胞苏醒。通过“醒脑开窍”针法,选用百会、水沟等穴位,采用轻插重提的提插捻转泻法为主的手法强刺激联合疏密波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脑细胞的代谢,激活脑干网状醒觉系统的功能,促进昏迷患者的意识恢复。冲动的护理干预主要影响神经细胞的听觉、视觉、听觉、感觉、嗅觉和呼吸,加速脑电波的增长,促进中枢系统的重组。调查结果表明,对门诊急性传染危险患者进行更快醒来、神经功能增强、并发症减少的观察有效提高了认识,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预防了并发症,加快了康复。原因是声学、触摸系统、激素综合征有效增加、脑血流增加、身体代谢功能增强、患者记录意识增强。刺激嗅觉,品尝系统,增加神经细胞的张力,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光脉冲可以增加患者皮层的兴奋,加快患者的视觉反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刺激性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昏迷患者有明显的促醒作用。但是今后仍需要更多高质量、设计严格、多中心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提供可靠的证据。
参考文献
[1]邹克霞,万耀凤.刺激性康复护理在促醒颅脑损伤致昏迷患者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8,8(06):115-117.
[2]魏露露.刺激性康复护理对脑损伤昏迷患者的促醒方法[J].哈尔滨医药,2018,33(02):156-157.
[3]毛秀聪,夏先萍,武婷.重症脑外伤持续昏迷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J].宁夏医学杂志,2018,31(12):1232.
[4]廖明珍.脑外伤昏迷患者的促醒康复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8(S2):215.
[5]刘成俊,陈世秀.脑外伤持续昏迷促醒康复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8(10):9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