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乐
青海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监测院,青海省,西宁市,810000
摘要:地理国情是重要的基本国情,做好重大国情国力的动态监测,是全面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基础性工作。随着自然资源监管的融合统一,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应用领域随之扩大,应用层级也随之提升,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将持续发挥对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其成果质量水平将直接影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各类统计、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与可靠性。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业务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质量提升方法研究是其重要保障。本文分析总结了在自然资源监管融合统一的格局下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质量要求,并结合实际生产中频发性、关键性的典型问题分析质量影响因素,提出了质量提升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
1 质量要求
1.1 时间精度
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要求原始资料数据源、行业资料和成果数据均满足时点要求[9]。一般采用资料核查分析方法进行检验,核实内容包括影像数据源的时相信息、各行业专题资料的现势性、外业调查工作的时效性以及最终成果的时点。
1.2 采集精度
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数学精度主要体现在地表覆盖数据采集和国情要素数据采集的地物范围与影像上地物边界和位置的对应程度。检查内容包括几何位移和矢量接边,一般要求在合格正射影像的基础上,影像上分界明显的地表覆盖分类界线和地理国情要素的边界以及定位点的采集精度控制在5个像素以内。
2 典型质量问题分析研究
2.1 数据源使用问题
在数据源使用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影像分辨率和时相的要求,并充分利用权威专业部门现势性好、规范程度高的资料。数据源使用常见以下问题:同一重要区域覆盖多源影像,未采用高分辨率影像进行数据生产,导致边界范围采集精度超限;同一区域具有监测期内不同时相的同类型影像资料,未采用第二季度影像或最新影像进行生产,导致影像现势性不满足要求,造成图斑漏更新;其他各类基础测绘成果和水利、林业、国土、交通、民政、环境等相关部门的专题资料成果时相性不满足要求或对专题资料的分析整理不到位,导致要素更新错误。
针对数据源使用问题,提出以下2点建议。
(1)由于影像资料难以一次性收集,且由于客观原因分批次下发的影像在分辨率、时相方面存在较多差异,在影像资料使用时,应以选择使用有效信息量更大、更有利于信息提取的影像为原则。
(2)在利用专题资料进行生产时,应对各类资料进行时效性和正确性的筛选、甄别、整理,确保专题资料的可使用性。
2.2 数据更新采集问题
1)数据采集超限。采集精度超限的问题主要源自影像使用方面,没有依据影像进行准确的范围采集。例如城市地区前期已采用低分辨率影像进行数据更新,但由于影像分辨率低,范围边界更新不准确,在补充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源的情况下,未依据高分辨率影像进行边界范围的调整,导致图斑边界和正射影像套和差超限;监测期影像上地物类型和范围均发生改变,作业过程中只依据新时期影像进行地类编码的修改,未对图斑边界范围进行修改,导致边界范围采集超限。
2)图斑漏更新。在作业过程中,由于技术路线验证不充分和对地物更新尺度把握不统一,导致图斑存在漏更新错误。个别作业员习惯将变化区域识别和变化信息采集分为2个独立的作业过程,变化区域识别过程仅叠加2期影像进行变化范围的确定,变化信息采集过程中只叠加本底矢量数据、监测期影像和变化范围图层,在已识别的变化范围内进行变化信息的采集,忽略了范围外的变化,导致地物变化漏更新。
遥感影像上同种地物可能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作业员对某些地物的解译和更新指标等理解不到位,更新尺度不一致,导致图斑漏更新。图斑漏更新直接影响监测数据在更新数据集上的统计分析和使用。
3 质量提升措施
3.1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监测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检查关注点从数据成果转移到人员、设备、资料、技术、质量管控机制5个方面,把握关键问题,从问题入手,确保各级质检有的放矢。在检查过程中,紧盯严重影响成果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因素,包括以作业员为主导作用的工序所产生的缺陷、自动化过程所用软件的不可靠性、数据资料收集利用的不充分性、技术路线方法的偏差性以及管理部门质量监管的不到位等。
3.2 强调全过程质量控制理念
地理国情监测的质量控制在传统“两检一验”测绘成果质量检验理念的基础上,遵循从作业单位到承担单位再到国家层面的分级质量管理,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影响数据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过程把控,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质量问题,把质量控制的关注点从结果控制前移至过程控制,充分发挥质检对生产的保障作用。同时加强技术培训、督促和纠正技术偏差,及时发现影响监测成果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统一技术标准,保障数据质量符合技术设计要求,为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监测奠定基础。
3.3 突出按要素重要性分级的检查手段
在质量评判环节,根据后期监测成果数据使用的程度不同,将国情要素划分为极重要要素、重要要素和一般要素,成果出现不合格的较多情况是由极重要要素、重要要素出现错漏导致。因此,从作业过程出发,结合各级质量控制,突出检查极重要要素和重要要素,在质检力度不变的情况下,可有效保障成果质量,将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对成果使用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3.4 优化质检软件资源配置
在现有作业模式中,质检软件的使用在质量检查中成效较高,对检查效率和成果质量提升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生产单位质检软件配置有限,加上各单位质检人员力量有限,导致质检软件的使用只能短期集中于检查环节。历年来,国情监测时间紧、任务重,通常在后期集中开展问题整改容易导致出现其他意外错误。本文结合多年工作经验,认为应将质检软件使用前置,从生产作业环节就开始投入使用,利用质检软件对关键质量要素进行自查,可有效避免成果整改的集中化,通过不断优化质检资源配置,可大程度提高质检效率。
4 结束语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是常态化的活动,历年来取得的成果已在“多规合一”、城市规划实施监管、环境保护与治理、自然资源管理、空间用途管制等多个方面得到应用。随着自然资源业务的融合统一,各项业务工作对地理国情信息产品将会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本文对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质量提升方法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出现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质量提升措施,包括以问题为导向的检查方法、全过程的质量管控方法、优化质检软件配置和突出重要检查项的检查模式,并对基于大数据的质检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本文提出的方法在实际质量控制工作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于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过程抽查、成果验收、成果复核等环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接下来的研究中,将围绕地理国情监测生产技术水平、成果形式多样化,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多方面技术的发展,开展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成果质量提升方法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继贤,翟亮.关于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的思考[J].地理空间信息,2016,14(4):1-3.
[2]李德仁,马,邵振峰.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2018,4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