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分析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卷4月第10期   作者:高燕
[导读]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为乡村规划指明了原则方向,指出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好村庄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宜居、“五位一体”等原则。
        高燕
        伊犁州本源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为乡村规划指明了原则方向,指出为实现乡村振兴,做好村庄规划应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宜居、“五位一体”等原则。随着乡村振兴的提出与推进,国家在村庄的投资增加,学术界以及各级政府和农村居民对乡村规划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提高。
        关键词:基于乡村振兴战略 实用性 村庄规划 分析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村庄规划工作。2019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先后发布《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各地有序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那么,如何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切实发挥村庄规划对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基于此,文章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用性村庄规划进行研究,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一、新时代村庄规划的内涵要义
        (一)落实乡村振兴与精准扶贫战略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实施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首次提出:“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村庄经营性用地可以出让、出租。”这是乡村地区土地使用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对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政策,在目标、理念等方面是一次全方位的升级,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村庄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通过梳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发现,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应落实“一个目标、四种类型、四大任务、八个统筹”的总要求。
        (二)采用“多规合一”的规划编制技术
        《通知》提出要“整合村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等乡村规划,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我国原有的村庄规划类型较多,由于主导部门不同,政策法规也不同,这导致乡村地区多规冲突严重,造成规划事权的“重叠”与“真空”地带并存的现象,包括空间边界矛盾冲突、用地权属性质冲突、规划时限冲突等问题,难以统筹协调。乡村地区的“多规合一”,核心是“土规”与“城规”的融合,要创新村庄规划编制方法,兼具土地综合管控和村庄发展建设的功能,统一工作底图,统筹乡村资源,搭建数据平台,破解“规划打架”的矛盾,最终实现乡村地区“一张图”管理。
二、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分析
        (一)优化管理格局
        (1)发挥村民在规划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政府引导、村民主体”。广东共谋共建共享新农村的经验值得借鉴,该省探索出的共谋以提升村民认识水平、共建以发动村民积极参与、共管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做法很具积极意义,其他地方可以学习。建议将村委或村民小组同意的村规民约引入规划执行过程之中,比如,垃圾堆放与清运、污水排放、养殖业选址、住宅高度等事关乡村风貌的重要事项,可以通过村规民约相互监督。(2)实现相关部门联动管理。建议自然资源、交通、水利、农业农村、住房城乡建设、环保、教育、卫生、民政等与乡村发展高度相关的部门参与到乡村发展“多规合一”的编制、执行和监管全过程之中。


        (二)村庄规划中保护好乡村特色风貌
        村庄规划工作要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风貌保护的重要指示批示,强化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一是开展乡村特色风貌的基础调查,摸清家底,全面掌握自然山水本底和历史文化遗存。二是强化底线约束,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历史文化保护线、村庄建设边界等各类空间管控边界,将不挖山、不填湖、不毁林,保护好乡村的山水格局、田园风光、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三是坚持城乡融合,合理确定村庄分类,优化村庄布局,严格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防止不切实际盲目拆村并居。四是加强对乡村各类建设的引导,明确建筑高度、开发强度等空间形态管控要求,体现乡土田园特色和风土人情,避免照搬城市的规划设计手法。另外,各地还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建设材料,发挥当地能工巧匠的作用,体现当地特点和建筑风格。
        (三)完善公共设施,构建乡村社区生活服务圈
        乡村社区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空间载体,相比于城市社区集中式、标准化、品质化的配套需求,乡村社区具有生产生活一体化、服务群体分散、差异化巨大等特征。因此,须遵循多元、灵活、均衡的配套原则,更加注重乡村社区在生产、生活、生态、文化、旅游等方面的有机融合。笔者在江西省省级试点村庄规划编制实践中,因地制宜地提出构建“1+12+N”的乡村社区公共设施配套模式,“1”,即1个乡村社区生活服务圈,“12”是指一般行政村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垃圾转运设施、公共厕所、村委会、文体活动设施、卫生室、便民超市、乡村书屋、幼儿园、公交站点、网络设施、金融网点12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N”是指根据不同的村庄分类和发展需求进行设施配套,如村史馆、民俗体验馆、养老服务设施、小学、游客服务中心、农家乐、乡村民宿、晒谷场等。
        (四)村庄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环节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村庄规划怎么编、编得好不好,农民最有发言权。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提高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把村庄规划的过程变成组织农民、引导农民的过程,变成培育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的过程,真正让农民从“台下看戏”转为“台上唱戏”。一是强化村“两委”责任。紧紧依托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开展村庄规划工作,发挥好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等的力量,注重发现、吸纳具有规划知识和一定眼界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村庄规划工作中来。二是充分听取村民诉求和意见。加强驻村调研、入户访谈,深入了解村民的真实想法和诉求,找准规划重点,确保规划符合村民意愿。规划报批前,要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三是引导农民参与规划管理。规划批准后,组织编制机关通过“上墙、上网”等多种方式及时公布并长期公开,方便村民了解和查询规划及管控要求。要把规划的约束内容作为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引导村民依照村庄规划开展生产生活。要采取符合农村特点、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的村庄规划宣讲,既要传达给本村常住居民,也要让在外求学、务工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四是搭建联合行动平台,建立管理部门、规划设计单位、驻村(镇)规划师、社会投资主体和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参与的协商机制,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结束语
        我国现有约54万个行政村,乡村数量多、发展差异大,新时代的村庄规划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村庄规划也不是简单的“建设规划”“整治规划”或“管控规划”,而是基于“多规合一”的乡村地区详细规划,应符合“政府管用、村委好用、村民实用”的总要求,从全域管控、村庄建设两个维度,探索可推广、可复制的乡村地区规划、建设的实用性策略与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建峰.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问题初探[J].建材与装饰,2020(05):99-100.
[2]张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思考[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226.
[3]王东霞.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问题思考[J].中国住宅设施,2019(09):21-22.
[4]闫帅.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问题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9(25):105-106.
[5]李荣.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用性村庄规划问题思考[J].山西建筑,2018,44(31):24-2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