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区汉代道路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设计与成效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卷4月第10期   作者:王磊
[导读] 通过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区汉代道路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设计情况、实施情况及后期成效的综合研究及探讨,对项目的设计做总结,为同类型文物保护方式提供有效的参考。
         王磊
        身份证号:13112519830829****
        【摘要】通过对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区汉代道路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设计情况、实施情况及后期成效的综合研究及探讨,对项目的设计做总结,为同类型文物保护方式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遗址保护展示  生态边沟  混凝土约束砂砾石路面  透水路缘石  成效
        项目实施过程中与文物保护的结合,始终是项目建设实施的一个难题。工程设计与建设模式没有相应技术标准、相关规范及成熟、标准化的保护措施及技术成果。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区汉代道路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汉长安城遗址的保护及展示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平衡了与城市发展建设的相对关系,为西安、陕西乃至全国同类型文物保护方式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项目建设背景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城市,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汉长安城遗址区城垣内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的大遗址。2006年列入中国申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0年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11年,西安市启动“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工程。2012年3月,“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2014 年“丝绸之路:起始段与天山廊道”申报世界遗产的其中一处遗产点,正式进入申报程序,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这项系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丝绸之路”申遗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工程概况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区汉代道路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设计包括道路、给水、排水、电力、电信、照明、桥涵及对外停车场工程。
        未央宫遗址区总面积为8.44平方公里,以东宫墙外侧展示路为界,以西为一期、以东为二期。其中一期申遗区为6.21平方公里,二期为2.23平方公里。一期申遗区建设规模为:道路长度46.74公里,道路面积38.90万平方米。道路按照类别分为考古探明路、考古推测路、展示一级路、展示二级路、展示三级路。
三、技术难点分析及主要设计原则
        ⑴设计总原则:
        根据文物保护部门要求,设计须以尊重遗产、安全使用、绿色可持续、科技支撑、持续保障、突出特色、多重兼顾、低干扰、可调整为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进行设计。
        严格保护“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的整体格局和遗存本体,准确和充分的揭示遗产的价值和历史信息,兼顾城市的生态和休闲功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与考古工作特点相适应、与地方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大遗址展示区;并以此指导申遗工作中各专项工程设计。
        道路保护展示工程隶属于“遗存展示”“基础设施”两个范畴,在格局特征、遗存特征、地形特征的分析前提下、在五个规划原则的指导下、确保不超出扰土深度限定的要求下进行道路保护展示工程的设计。
        ⑵技术难点:
        ①在《汉长安城考古遗址公园未央宫片区详细规划》(以下简称详规)大思路和详实的基础资料基础上进行专项工程设计;
        ②遗址区首要的是保护,在详规提出扰土深度要求上,道路保护工程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道路竖向控制原则:尊重规划设计原则,尽量避免填挖,尽量随现状地面标高控制。下挖深度不得超过30厘米,路中线标高控制在地面以上30厘米内,路外侧设置草带、生态边沟等,与周围环境协调过渡。
        道路竖向设计还应考虑的因素有:①需满足电动游览车通行、行人步行、自行车骑行的最大坡度限制要求;②生态边沟的最小坡度限制,且要确保汇水分区四大流域内雨水能排入规划(现状)水体内;③路面采用硬质铺装后改变地表径流系数,路面雨水排放通过路面纵坡、横坡排向两侧生态边沟或草带,确保排放顺畅、路面不积水。
        ③路网格局和道路宽度须形成系统,并进行不断调整,须领会其要义,用以指导专项的工程设计;
        ④路面结构设计应符合文物保护和旅游观光的需要;
        ⑤配套管线设计须依据遗址区展示方式、展示结构规划、植物配置规划等要求来进行设计。
        四、采用的主要创新手段
1、水泥混凝土约束砂砾石路面设计
        工程位于汉长安城遗址区,道路工程既要承担主要的交通功能,同时也是展示古代道路系统的重要物证,需用“低干扰、可调整”的设计手法,做到既满足现代展示、游览的需求,又为未来的考古工作提供便利条件。归纳为三点要求:①路面形质需仿古(仿汉代道路);②路面结构应满足一定强度的承载力要求,使用中尽量不起车辙,后期维护费用可控;③低干扰、可调整,路面结构具有可拆卸性和可恢复性(考虑后期考古需要)。
        针对上述要求,提出了“混凝土约束砂砾石路面”,路面结构如下:

        其施工工艺流程如下:
        ①路面基层压实、整平后喷洒透层油养生。
        ②专用摊铺机摊铺稀浆封层。经养生和碾压稳定后的稀浆封层,在行车作用下应不飞散且完全密水。
        ③放置混凝土约束系统钢模,每块钢模之间预设板缝,缝宽5mm,用油浸薄木板填塞。
        ④喷涂脱模剂。
        ⑤浇筑混凝土;振捣混凝土;整平,钢模顶部预留30mm。
        ⑥浇筑固化砾石压顶,两层摊铺时间间隔不得超过3h,底部混凝土在间隔期内应覆膜保水,固化砾石人工找平压实,确保工作面的平整度和强度。
        ⑦待混凝土约束系统具有一定强度后,拆卸模具。
        ⑧在每块模具之间、预设板缝处机械切缝,缝宽5mm,缝深20mm,缝内填聚胺脂填缝料,做到完全密水。
        ⑨封边施工:将预制好的大孔隙透水混凝土封边安装到位,后背挡块现浇。
        ⑩施工完成,覆膜养生,摊铺黄色(灰色)砂砾石,小型机具压实整平。
        本工程采用的结构设计及施工工艺与传统市政道路相比,更易于调整,为今后考古、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留有余地。
2、透水混凝土路缘石与生态边沟
        ⑴针对混凝土约束砂砾石路面面层雨天排水需要,进行了“仿汉代大孔隙透水混凝土道路封边与生态边沟的综合设计”,以满足路面横向及纵向排水要求。其具体工艺如下:
        仿汉代大孔隙透水混凝土道路封边
        ①C30水泥混凝土预制,其抗压强度≥30Mpa,抗折强度≥3.5Mpa。
        ②路缘石顶面与路面边缘平齐,将面层砂砾石限定在范围内,同时对基层起保护作用。
        ③缘石上部8cm(5cm)厚度采用大空隙透水混凝土,并做仿汉代道路风格处理,与基座C30水泥混凝土一次预制成型。
        ⑵生态边沟
        目前道路常用排水方式为管道排水及边沟排水。边沟材料多为石块或混凝土结构,生态边沟因其“将排水、景观综合考虑”的开发及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次设计采用流线型生态边沟:边沟形式符合生态环保理念,采用加劲椰丝毯和天然椰柱等新型软性生态防护材料。杜绝沟坡水土流失,沟底淤塞的现象大为减少。加劲椰丝毯即满足支护需求,更为环保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同时,天然椰柱能有效地防止水土的过度流失,能吸收泥水中的沉淀物,过滤泥水里的泥土和水力消能,把水土流失的病害减低到最低。软性生态防护的理念符合保护自然环境的需求。
五、该项目获得的成效
        2014年的世界遗产大会,“丝绸之路起始地段:起始段和天山走廊的路网(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本工程的设计与实施对丝绸之路起始地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起到了有效的支撑,为西安、陕西乃至全国相关类型文物保护方式提供有效的参考。同时《世界遗产名录》的入选也是对设计情况的充分肯定。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