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洪沟治理措施

发表时间:2021/8/24   来源:《建筑科技信息》2020年13期   作者:刘再军
[导读] 山洪灾害指强降雨在小面积(通常200KM2以内)山丘区引发的溪河洪水,以及由溪河洪水进而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具有突发性强,预报预警难,危害严重等特点;山洪灾害最初主要体现在洪水灾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自然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

        摘要:山洪灾害指强降雨在小面积(通常200KM2以内)山丘区引发的溪河洪水,以及由溪河洪水进而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具有突发性强,预报预警难,危害严重等特点;山洪灾害最初主要体现在洪水灾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自然灾害中的主要灾种之一,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损失。
        关键词:山洪沟;治理措施;应用
       
        
前言
        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改变了山区洪水风险的结构和特性,导致山洪灾害有显著加剧趋势,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1中国山洪灾害特点
        1.1山洪灾害危害持续严重
        山洪灾害一般具有分布广、季节性、群发性、易发性和损失重等特点。随着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力度的加大,新的防御形势下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危害仍然严重;据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山洪灾害占洪涝灾害的比例在60%以上,一直是导致洪涝灾害灾情严重的主要因素。当山洪灾害发生在晚上人们已熟睡时间段,会进一步加重损失。这主要由于我国山丘区地形起伏大,暴雨集中且突发性强,河流产汇流快,导致短时间内易发山洪。
        1.2山洪灾害分布较为集中
        类型分布方面,显然,溪河洪水频发,泥石流致灾重;灾情级别方面中小型山洪灾害较为集中。月份分布方面,山洪灾害发生的时间与我国夏季汛期重合,主要集中在5-9月汛期,其中7-8月为主汛期最为严重;另外,从时间上看,3-10月均发生了山洪灾害,汛期前后各延长1个月。
        1.3防洪标准较低,抵御洪水的能力有限
        现状已建临时山洪灾害治理工程填筑质量差,未采取防冲措施,抗洪能力差。
        多年来,洪水泛滥成灾,山洪灾害治理工程设施不配套、不完善,防洪标准较低,抵御洪水的能力有限,严重威胁着居民区的安全。
        2项目实施背景
        项目实施区域暴雨洪水灾害极为频繁,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至本世纪二十年代初西大沟共发生洪水灾害十多次。据洪水灾害记录,1988年7月23日暴雨洪水为西大沟镇几十年来最大的一场洪水,灾情尤为严重:1988年7月23日西大沟镇发生特大暴雨洪水,洪水历时两小时,冲毁新、老干渠37处,计5km,防洪坝2.8km,1.5万亩秋粮被淹,全镇引水中断23天。
        3防洪治理措施
        本次防洪工程建设任务是对西大沟镇山洪沟进行防洪治理,解决该区域洪沟的防洪问题,使困扰该洪沟两岸几十年的洪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工程防护对象主要为西大沟镇(查干乔龙村、查干拜兴东村)的居民、农田等。防护内容为:防护总人口数2615人、耕地1.66万亩。
        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2014、《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和《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设计洪水标准确定为10年一遇,工程等别为Ⅴ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次要建筑物及临时建筑物级别为5级。通过修建防洪区,达到提高安全行洪能力,降低洪灾损失,使项目区内居民人身及财产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3.1防洪治理工程措施
        区域内水汽来源主要有两条,即西方路径和西北路径。每年6~8月,新疆受南亚大陆热低压的影响,阵性天气较多。据统计,上世纪八十年代(1980年)以来,流域内及邻近中低山地区共发生暴雨洪水灾害18次,出现频次远高于天山北坡其它区域。表明暴雨除受天气系统的影响外,还受到特殊的地形因素的影响。区域内洪水主要来自流域上游冰川、永久性积雪消融洪水和中低山暴雨洪水。


根据其洪水特点、成因和发生时间,流域内洪水大致可分为冰川融水型、暴雨型、混合型三种。
        为保证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新型工业城镇经济平稳、快速可持续的发展,近几年来西大沟镇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本工程区防洪工作,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临时护岸,帮助百姓抵御洪水灾害。防洪耗费大量劳动力和抗洪物资,连年的洪水灾害,冲毁下游路基、居民区等,给农民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不仅扰乱了西大沟镇居民正常的生活秩序,而且加重了居民的生活负担。现状多年来,洪水泛滥成灾,目前当地居民修筑了简易土堤,土堤高0.3~1.8m,现状土堤为当地居民在洪水期简单堆积而成的,山洪灾害治理工程设施不配套、不完善,防洪标准较低,抵御洪水的能力有限,严重威胁着居民区的安全。
        现状洪沟无治导线,本次工程建设对治导线进行设置,治导线设置于两侧护岸内侧,沿护岸布置。治导线的形式应根据河道的弯曲程度来确定,天然河道呈微弯形分布,急转弯很少。为适应河道水流的天然特性和演变趋势,本次防洪规划采取顺应天然河势微弯形为治导线布置的基本形式,或直线形相结合。充分利用长期比较稳定的主河槽修筑护岸工程。根据项目区地形地貌及需保护对象,本次设计选定防洪洪沟采用双、单侧护岸相结合防护及土渠疏浚处理。主要分三个防洪区进行治理,三个防洪区护岸单侧防护总长2.868km,疏浚总长4.93km。
        3.2非工程措施
        从2012年起,该地区作为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试点县开始,经过多年的建设和补充完善,形成了一套相对健全的山洪灾害防御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能力。在险溢河流域重要村庄、河段建设自动雨量站、自动水位站、等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站点,结合气象监测站和水文观测站等有利条件,可以全面、准确、及时地让防汛部门及时掌握降雨量、降雨强度、河道流量,提供预警信息和科学研判,为领导决策提供科技支撑,为防汛抢险抢占先机。加强宣传培训演练。险溢河流域内的受山洪灾害威胁的乡镇编制印发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设立警示牌、宣传栏,发放了山洪灾害避险明白卡、山洪灾害宣传彩页、宣传手册,宣传光盘等,为受山洪威胁的重点村庄、学校配备了预警广播站、手摇警报器、卫星电话等设备、设施。同时汛期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培训和演练。加强水利工程巡查与管护。安排专人对水利工程的巡查和管护,遇特殊天气过程,加密巡查频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按照预案进行有序、安全转移。
        4治理效益分析
        4.1经济效益
        通过完成护岸建设、河道清淤整治等各项工作,来提高安全行洪能力,降低防洪抢险投入和洪灾损失,改善沿岸自然环境。经分析,多年人均减免洪灾损失约100元计算,按照减免损失法估算多年平均防洪减灾效益为26.15万元。同时,工程的实施也有效带动了项目区内旅游业、养殖业和林果产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2社会效益
        工程实施后,极大的改善了险溢河流域的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山洪沟两侧村庄的防洪标准,有效增强了抵御山洪灾害的能力,形成了统一有效的防护体系。保护了2个村庄、2615人、1.66万亩耕地的安全。
        结束语
        在今后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中,建议着手防御中暴露的薄弱环节开展针对性的防御,如结合调查成果动态调整山洪防治规划范围,并对新增防洪防御区及时完善非工程措施;整合和共享多部门数据,逐级落实运行维护方案;结合多元信息、大数据进现代信息技术针对风险大的区域提高预警预报的精度;借助多媒体手段(如网站、微信、电影),丰富多元化预警预报信息的发布方式;持续强化基层自我防御意识,推行因地制宜的责任制与预案;同步结合已经建设完成的非工程措施,针对山洪沟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等,进而稳步提高我国应对多变自然灾害尤其是山洪灾害的防御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红霞,覃光华,王欣,等.山洪预报预警技术研究进展[J].水文,2018,34(5):12-16.
        [2]刘志雨,杨大文,胡健伟.基于动态临界雨量的中小河流山洪预警方法及其应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6(3):317-3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