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应伟
中土大地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201315
摘要:为探究出科学合理的城市河道水环境整治方式,本文首先以城市河道的规划为突破口展开探索,而后对河道防洪除涝工程建设、城市河道生态体系构建、生态保护以及海绵城市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探索,以期通过加强对河道的综合治理来加强城市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关键词:城市河道 水环境 综合整治 防洪除涝 海绵城市
引言:
随着越来越多人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城市中河道水环境受到影响也越来越大。为此,城市管理者在不断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在过去,人们治理河道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即防洪和排涝,因此,治理工作都是以此为基础而展开。如今,人们认识到河道生态改善不但能改善河道周边生态环境也能在防洪排涝中发挥作用。于是,河道水环境的整治方式成为新的研究内容。河道水环境整治不但能够为河道正常运行提供前提保障,也能在城市水环境恢复治理和发展方面起到核心作用。
1、合理规划与整治原则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河道水环境整治工作质量,将水环境治理内容从河道建设规划工作中抽离出来,组成单独的部门深入开展工作,同时要协调两者的关系,做好配合工作。对于城市河道规划而言,主要有三大工作要求,其一是保证河道能够在发生洪涝灾害时充分发挥作用;其二是防止破坏河道周边环境;其三是留有空地。第一规划人员要在开展规划工作时实地考察,以实际情况为基础进行规划。第二规划人员要认真分析方案会对河道周边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进行城市河道规划。第三规划人员要在保障河床整体宽度的基础上进行空地预留。河道实际整治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严格遵循五大原则:
(1)生态治河原则。在开展治理工作时,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全流域的实际状况,防止工作片面化。要保证中下游及干支流的整治措施不会互相产生不利影响,还要使各项措施能够协调同步,共同维护流域生态环境。为降低岸墙硬质化带来的消极影响,可以积极应用河道治理领域生态护岸新成果有效开展工作。
(2)治污与治河相结合。治污工作与治河工作要协调进行,要防止出现因频繁开挖河道而破坏周边环境及河流流域景观的现象。
(3)泄洪与环保相结合。在疏通河道提高其行洪能力时,要以环境保护为落脚点,顺应自然状态下形成的河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造,严防出现因疏通工作而改变河道的现象。
(4)以实际需求为基础提高防洪工程建设水平。在建设城市河道防洪工程时,要充分考虑城市街道的后续发展,同时要将工程质量与城市发展需求相统一,要使工作协调开展。
(5)多方案对比。在设计治理方案时要分别以河道治理工作的各项侧重点为出发点进行设计,而后将多种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归纳形成成本低、效果优、环保好的方案。
2、增强防洪除涝能力
防洪除涝是城市河道综合治理的重点内容,也是河道管理的核心之一。大小城市防洪除涝的责任重大,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特大平原型河口城市,河网密布,增强河道防洪除涝能力非常重要。按照规划,通过分片管控、沟通水系、河道疏拓、护岸建设、防汛设施及绿化和加强管护等,不断增加城市防洪除涝能力,确保城市和人民财产安全。
(1)加强城市总边界水利口门建管,分片管控,确保总体安全。城市外围防洪除涝为第一道屏障,加快水利控制片区口门调水工程建设,确保总体排涝流量满足规划要求。特大城市分片管控,避免一区失手,区区受灾,通过分片治理,分片管控,分散风险,达到总体安全。
(2)加快推进防洪除涝重点工程建设。针对防洪除涝工程要优先。重点加强圩区更新改造,做到口门控制万无一失。打通断头河,沟通河网,让水流更顺畅,泄水畅流。做好常规河道清淤,按规划拓宽河道,增加水面积和河槽槽蓄能力,做好留得住,存得下。加强护岸建设工程,高标准高质量,做到堤防防护能力不断提升。涉及到防洪除涝有关的工程应加快推进,更好更早满足城市安全保护和景观提升需求。
(3)加强河道建设管理和防洪除涝现代化管理。推进落实河长制,让河道常规管理有抓手。加强河道养护管理,及时清理河道障碍物及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保障河道正常运行。推进河道水面积控制管理,采用依法手段严格落实水面积填堵审批制落实。运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加快完善防洪除涝指挥决策系统,不断提升应急管理能力。
3、构建城市河道生态体系
目前,在生态中国建设的大背景下,对于城市河道来说,河道生态和生态河道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河道生态性从河底、河岸、河周边及河网体系形成一个综合性河道生命体,城市河道生态体系对河道长治久安、河道健康生态、城市和谐幸福非常重要。
河底生态系统营造,定期清理河道沉积物,对适当的河道进行河底生态处理,水中能正常生长发育的植物沉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和适应性的底栖动物、浮游动物等,形成水体生态良性系统。
河岸生态系统主要构建生态河岸带,河湖水边线至河湖影响消失的地带,是河湖水域与陆地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地理空间上由近岸水域、河滨区域、近岸陆域等构成,受河流水文影响具有独特的土壤特征,特有的植被呈连续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以上因素互相作用形成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生态护岸包括生态挡墙和生态护坡,在满足结构安全及自身稳定前提下,采用植生土坡及生态材料建设的护坡或挡墙,可实现防止水流侵袭淘刷、水与土壤横向连通、为水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生境条件等功能。陆域缓冲带是河道两岸陆域由陆生植物群落以及布设在其中的防汛道路、游步道、慢行道、休憩平台、人工湿地、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等设施组成的,可实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去除径流中的污染物等功能。
河周边及河网体系是河道跟周边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以及河道之间相互影响关系。河道周边环境是线和面的关系,线面融合,河道一个自我循环的小生态系统,通过周边环境融入到大的生态环境中。河道是一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网络。单条河道需要跟周边河网系统治理,才能做到个体生态和整体生态共建共成。
城市河道生态系统的保护、治理和发展,对河道生态和城市发展意义重大。
4、水环境治理与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应用
海绵城市是指将海绵吸水、透水的特性应用于城市建设之中,通过采取相应手段,使城市能够在洪涝灾害来临时具有较大的水资源承载力,减少经济财产损失。该理念能够使城市在雨季吸收大量雨水并转换为地下水,防止雨水过度堆积,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还能够在旱季释放自身存储的水资源,保障人们的用水需求。河道是城市的水体动脉,河道治理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会相得益彰。
4.1、海绵城市设计理念的优势与河道治理需求结合
建设海绵城市是当前符合城市发展并最大限度保护环境的先进理念,能够极大平衡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冲突,既能使地区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也能使人们的生活幸福感不断提升。在具体应用中,河道治理充分利用海绵城市区域治理的优势,形成线面结合的系统优势。
(1)减少洪涝灾害。通过该理念,城市能够实现上蓄下泄的目标,能够极大调节雨季及汛期所带来的的较大水量。拓宽并绿化河道等措施不但能够提升城市形象,还能够方便工作人员进行巡河,使得城市防汛能力大大提升。同时减少泥沙入河淤积,进一步增强了城市的排涝泄洪能力。
(2)提高河流水质。根据海绵城市理念,城市如果以自然湿地为中心建设调蓄湖,将能在调蓄水资源的同时降低河水中的污染物及杂质。景观用水可以使用海绵城市设施收集的清洁雨水循环利用。生态截流工程中利用适当的截污箱涵、沉淀池及雨水收集管廊等设施,充分调蓄净化水体。因此,从多方面实现水资源优化利用。不但能收集区域内漏排污水,也能增加地区水环境总容量,减少雨水形成径流,减轻河道水质污染,对河道水质提升意义重大。
(3)改善居住环境。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在雨季及旱季有效调节水资源,减轻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衡问题,让居民能够在旱季拥有充足的生活用水,减少雨季水量过大对人们造成的危害。生态和景观河堤及公园改造不但能够极大改善城市面貌,也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人们在城市中生活更加惬意舒适,从而提升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及对生活的幸福感。
4.2 城市水环境治理深入对接海绵城市建设
水环境治理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河道水环境作为海绵城市建设最终调节的承载体,需要充分对接和利用海绵城市面上优势,形成河道治理点线和面上的生态协调。首先疏拓河道,加大河道自身承载能力,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更大的空间。二是加强生态护岸和水土交换工程建设,建设会呼吸的有吸纳能力的河坡防护体,作为吸纳水体的最后一道屏障。三是增加入河截流工程,在适当地方增加截渗工程,为河道水质保障提供支撑。四是根据规划,在河道治理中增加调蓄湖,在雨季时可以有效调节下游水量,同时在蓄水湖建设绿化带,通过防护林及生态草沟等方式能够净化蓄水湖水质,既能减少洪涝灾害的威胁,也能在旱季为城市提供充足洁净的水资源,通过绿色环保的方式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统一。最后加大沿河绿化景观和休闲设施建设,美化河道及周边,提供更多水源涵养地,为人们提供健身休闲场所,方便群众亲水爱水从水环境中得到更多获得感。
综上所述,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考验人们创造力的工作,需要人们以防汛除涝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并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改变传统单式工作理念,形成综合利用多种治理方式、多种资源并协调城市经济发展的治理理念,既要能充分满足水环境治理功能需求,也要能满足人们对水环境及地区环境改善提高的需求,达到河道水环境治理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肖琪 .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 [J]. 现代园艺 , 2017(11):113-114.
[2]屠秉坤 , 姚乾秦 .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技术研究 [J]. 环境与发展 , 2017(5).
[3]王文周 , 熊伟 .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综合治理研究 [J]. 中国高新科技 , 2018, 36(24):117-119.
[4]孙勇 . 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管理研究 [C]// 2018 年 4 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 . 0.
[5]丁一 . 城市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测 [J]. 环境工程 , 2018, 36(09):35-40.
[6]齐延伟 , 马驰 . 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研究 [J]. 环境与发展 , 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