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河长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8/25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卷第4月11期   作者:刘胜龙 冯雪品
[导读] 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不忘初心和持之以恒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要改善国家治理体系,目标也必须保证做到现代化治理。
        刘胜龙 冯雪品
        绥德县河库服务站,陕西 榆林 718000
        摘要:十九届四中全会特别强调不忘初心和持之以恒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要改善国家治理体系,目标也必须保证做到现代化治理。河流是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因此对河长制提出更高要求。因浙江长兴县首创并取得可观效果,所以在中国全面推行,由于属于新制度,所以还在摸索阶段,推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延长了推行的时间。因此,完善水污染治理体系与能力必须做深一层研究河长制发展规律和发展并完善河长制。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针对基层河长制的重要意义,面对的问题及策略分析对河长制的实现出份力。
        关键字:基层;河长制;问题;策略
        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中国全面实施基层河长制的重要决策是为完善生态文明快速建设而设立,这项制度有三方面好处,其一可以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其二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其三保障了国家水安全;其四在加强河湖管理的重大制度具有突破性创新。
        一、基层河长制的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思想的积极号召
        全国深刻把握习近平主席生态文明的核心思想,同时深刻领悟总书记关于治水兴水的重要论述,务必根据党的正确领导与指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积极落实基层河长制各项工作,结合当前5G时代特点,通过河长制信息平台建设与管理加快推动效率,保障河长制工作目标早期实现[1]。
        (二)完善水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革命性创新措施
        流域水生态治理体系要进行完善,也要考虑到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做到科学治水、全民治水,下定决心完成对各地水生态治理的攻坚战。经各种摸索发现,若是打算建设好,同时并管理好河长制信息化管理平台。将会对突发事件做到有效防范也能是落实河长职责的有效实施,对于维护良好生态的优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三)创新发展理念是城市示范区的重要支撑
        示范区建设要以城市为未来城市样貌,以建设为政治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创新、协调、绿色、环保、开放、共享正确理念贯穿于全程,实现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的健康发展。基层河长制的有效实施关乎生态安全,同时又关乎民生福祉,同时还关乎城市品质。是强化修理恢复生态环境,奋力打好水污染防治这场攻坚战是长期改善水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
        二、基层河长制显存在的显著问题
        (一)经验不足且同质化现象严重
        多数地区已建立市、区、镇、村、河段五级河长制,而且大部分河长为初次承担治理工作,因经验不足特别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的局面,从而严重影响基层河长制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河长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不是少数的基层河长普遍存在文化水平偏低,因理解能力不足而造成执行能力不彻底的状况。同时多数基层河长身兼数职,做到深入研读河长制文件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导致河湖管理工作开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长期下去便对河长制工作产生抗拒感而导致相关工作停滞不前。
        (三)考核的不合理性造成激励效果不明显
        河长制实施方案中已对河长的职能有明确规定,唯有保证有明确的考量标准才能将职能进行有效的履行,从而同时通过相关监督部门传导压力,提升水治理效能提升。

只是环境技术问题并非几个简单要素决定,它存在的复杂性若只是单纯以水量、水质、等指标来作河湖治理水平的考核标准将会存在众多问题,若对河湖治理依然采用绩效及激励问责,对于基层河长制工作的开始只有害而无一利[2]。
        三、基层河长制有效实行的策略分析
        (一)将河长制巧妙嵌入当地行政权力运行
        河长制要与当地行政结构做到有机融合,除了组织体系,同时需要将政府运行的各个方面分析彻底,这样才能做到巧妙嵌入与有效运转。二对于河湖治理务必遵循系统化理念。在规划编制上必须具备远见性,为迎合“一河一策”而做些配套设施。需对将水域区划、相关事项宣传、监测信息、治理技术等基础性制度做好建立,这是其一;其二、需要在整个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环境中来对河湖治理进行分析,将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添加生态治理,实现对多目标、多任务、做统一规划统筹,形成一个系统。从而系统性的在完善当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层面而做到长远规划。生态价值与环境影响也是在经济发展开发中所需要着重顾虑到的,在多重任务目标关系的基础上衡量利弊,再进一步做出恰当合理的规划,同时在长期性质规划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建设、管理,当然环境的治理与恢复也必须在考虑之中[3]。
        (二)积极与相关部门协同完善相关任务
        职能部门在做好自己工作,而同时又与相关部门保持统一步调是河长制有效且高速运行的关键因素。为此,第一、根据当地政治行政生态与构建适合当地组织运行机制就河长制落实做到充分考虑,为确保能够整合行政力量;第二,对水生态环境需要做到积极主动防控,而非处于被动治理状态。河长制核心思想在于对现有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梳理,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同时加强行政力量的辅助,将相关行政任务打包完善,在实践维度上通过高一层的视角调动并引导各方相关力量,确保形成最终的责任落实长效机制[4]。
        (三)建立科学考核指标并强化激励制约机制
        河长制实施是为了于强化党政领导的环保责任意识,以“一把手”让责任得到落实。在河长制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务必要责任明确,目标细化,建立并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同时推进标本兼治,抑制地方政府粉饰性特有的治理行为。当然考核指标体系也同时为监督考核、激励问责提供有效手段,为完善河长制实事求是提供便利[5]。
        (四)强调吸纳多元主体参与而形成制度合力
        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一是为了放开治理构建制度的环境,广泛吸纳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二是通过宣教提升群众的认同与主人翁意识,发动群众的力量;当然更重要的是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与渠道,公众知情权能得到有效保障,三是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的民主决策要求要得到落实;四是专家听证制度要保障公众民主参与的权利;五是积极培养社会力量,对社会的资本进行有效投资,通过河湖治理的进行推动社会更快速的建设。一系列从而形成基层组织的治理的强有力的力量,提升社会参与治理能力与水平。在其过程中发挥原有群众团体的组织积极性,从而通过提升社会团体活力,而形成常态化的参与和治理,以点带片、以片带面,进而推动社会建设,从而产生实质性成效[6]。
结束语:
        基层河长制工作内容多涉及方面广,除以上措施,对基层河长的培训同样也是重中之重,可通过现场培训、纽带式培训、区级河长培训、民间治水力量培训、专题培训;另外亦可通过线上培训模式,例如河长培训小程序,线上直播培训课堂等来提升基层河水长的专业综合素质,同时测评指标需根据上级要求以及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年度修订,实施定期更新考核指标,以便真正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剑桥,陈熹,潘盈臣,周新民.广州市河长培训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水利,2021(02):29-30+41.
[2]李景波,黄宇扬,赖碧娴.广州以河长漫画提升基层河长履职能力[J].中国水利,2021(02):39-41.
[3]沈满洪.河长制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28(01):134-139.
[4]刘冬,张鑫,张晓.完善河长制制度体系应用探究[J].法制博览,2020(02):44-45.
[5]曹梦迎,魏完,高燕妮,王华.成都市推进河长制长效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利,2019(23):53-55.
[6]黄锋华, 黄本胜, 邱静,等. 广东省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若干问题的思考[J]. 广东水利水电, 2018, 000(012):37-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