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21/8/25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7卷第4月11期   作者:史静
[导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工程“产业化”格局逐步健全搭建。
        史静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上海市   200135
        摘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建筑工程“产业化”格局逐步健全搭建。而因传统“粗放式”混凝土现浇工艺已无法契合当前工程建筑领域的创新发展,加之“装配式”建筑具备的节能、节水、节材等工艺优势,能够明显加强施工建设实效性,降低建材、能源的使用率。使得“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各地工程建设市场得到了大规模推广、普及,以装配式工艺为核心技术的项目工程“遍地开花”,促使其施工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聚焦关注。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质量
        引言
        由于政府部门近年来针对“装配式建筑”出台的相关规定、方案,在政策支撑方面给予了装配式建设领域便利、广阔的发展条件、前景,使装配式建筑工程规模、数量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增长,并收获到了诸多喜人的建设成就。然而,装配式建筑在目前仍为较为新颖的新兴产业,装配式技术同样为前沿性施工工艺。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中依然需面对大量施工挑战,可造成最终建设成效与预期设想存在明显差异。对此,施工单位应进一步完善、更新装配式技术,逐一攻克工程施工考验、难题。强调工程建设中的工艺技术操作标准,强化施工质量管理,保证工程项目可在预定工期内保质保量的顺利竣工。
        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的应用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发展阶段并不快速,先是经历了漫长的研发期,接着慢慢过渡到迅速壮大的阶段,并进入了开始使用的过程,发展到现在是一个养精蓄锐的阶段。它开始发展于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到了我国的二零零零年的时候,国家正在大力推行低碳经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以其节能环保、建筑快速被大众所认可。在二零一六年的二月份,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文案中,国家力争在十年以内,让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占新建筑比例的百分之三十。这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而言,就是它的春天,从此迈向了一个全新快速的发展阶段。不言而喻,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已经具备了不可估量的美好发展前程。
        2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重点
        2.1灌浆技术
        首先,施工单位应根据已签订的工程建设合同要求、约定对“灌浆料”开展配比、搅匀工作。秉持“少量多次”的拌和作业根本原则,在容器内增添适量的水,精准把控约3min的搅拌时间。随后再次加入标准比例的水,在保障灌浆料充分均匀拌合后,需施以静置,待其排气后才可继续执行灌浆任务;其次,在灌浆环节中,施工单位应对具体“灌浆量”科学掌控,预防“外溢”等不良问题出现,确保灌浆基本紧密性。在检验灌浆量是否正确时,可将其比较施工前设定的预期标准,当标准数额被真实用量明显超出时,则可代表灌浆充实性较为优质;最后,在操作灌浆技术过程中,施工单位需注重提前预留灌浆料的部分试料,留存余下灌浆接头,并对这类“试块”落实养护与质量检验工作,确定灌浆技术操作质量。
        2.2预制墙板安装施工技术
        预制墙板安装技术要点主要包括灌浆技术、PC板安装、混凝土浇筑技术。在灌浆施工中,首先拌和浆料,根据工程的要求进行配制,加入适量的水。多次搅拌,确保浆液达到均匀状态,然后静置排气。这一过程要尽量在15min内完成,要确保拌和的过程不会受到阳光直射,从而保障浆液的拌和质量。其次进行灌浆操作,控制好灌浆量,确保达到充实的状态,避免出现外溢的情况。在灌浆操作中,需要确保选择的钢筋符合施工标准,直径控制在12mm~40mm之间。在灌浆之前,需要了解现场的温度情况,做好控温工作。如果在冬天进行灌浆施工,还需要做好保温措施。灌浆结束后将实际灌浆量和预期灌浆量进行对比,确定灌浆施工的具体状况。如果超过了30℃,应当使用冷水进行搅拌。

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压浆法进行灌浆处理,从灌浆套管注入下排的灌浆孔,如果出现了冒浆的现象,可以拔掉灌浆管,然后封堵密实。完成灌浆后需要对构件做好养护工作,将温度控制在5℃~30℃,如果温度超出这一范围,应当进行适当的处理,做好养护工作。完成灌浆后的24h之内不能出现振动,并定期检查灌浆材料的强度,确定强度达到35MPa之后,然后进行后续的各项施工。
        2.3做好施工前期准备工作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施工区别于传统的现场浇灌混凝土施工,其更注重于在进行施工作业前做好前期准备,以确保充足的施工材料使施工作业顺利开展,因此对施工材料的预算把控是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首先,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时应根据施工建设的要求设计施工图纸并制定相关的工作流程及规范,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开展建筑施工工作,从而有利于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有序开展。在建筑企业相关设计人员完成施工图纸设计后,由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进行场地考察,结合施工图纸研究施工的可行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尽快根据实际操作情况考察是否存在设计方案问题,并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方案改进。
        3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控制
        3.1加强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连接技术的研究
        我国目前的阶段,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技术的相关文献较少,具体的研究项目也不多,从而导致我国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技术方面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仍然有待提高。作为相关的政府负责部门,可以积极的加大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技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于学习当中,可以引进国际上先进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技术为我国服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技术在新的领域上具有较好的防水功能,在一些研究上也尤为突出,例如收缩与热力功能。加强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节点连接技术的研究,积极进行推广,逐渐提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发展水平。
        3.2预制构件的运输
        工厂化预制构件运输,由于城市高架、桥梁道路的限制,建筑预制构件体形高大异型、重心不一,一般运输车辆不适宜装载,因此需要进行改装降低车辆装载重心高度、并设置车辆运输稳定专用固定支架。运输竖向薄壁预制构件或其他细长预制构件时应根据需要设置临时支架;预制构件边角部及构件与捆绑、支撑接触处,宜采用柔性垫衬加以保护;预制柱、梁、楼板、阳台板、楼梯、空调板宜采用平放运输;预制墙板宜采用竖直立放运输。
        3.3预制柱安装施工
        预制柱起吊过程应缓慢,确保柱平稳,正确引导其内钢筋套筒与预留钢筋试对,待施工人员确认无误后,安放预制柱,确保预留钢筋完美进入钢筋套筒,用刚垫片调整吊装上预制柱的垂直度,采用橡胶锤调整控制柱底面与平面控制线对准,并用斜撑以及螺栓固定的方式对柱进行固定。3.4墙体混凝土浇筑在该工作正式开展前期,施工单位需在建筑物结构底部预先将水泥砂浆适量浇筑,而后才可推进后期混凝土相关的浇筑工作。并重点关注浇筑间隔时间,将其准确控制在混凝土首次初凝时间内,在混凝土材料振捣用时合理把控的前提下注重维持其均匀状态。当其表层发生“浮浆”问题时,应暂停振动。同时,对混凝土执行振捣任务时应着重观察附近工区环境,规避与钢筋、预埋件等构件的接触碰撞。在浇筑环节完工后,施工单位还需对混凝土、钢筋等浇筑所用建材的表层实施处理工作。
        结语
        随我国工程建设、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不断优化、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艺、建设环节。采取合规且匹配作业区各项现况的技术质量管控措施办法,大力保障施工现场基础建设安全与施工质量,促进装配式工程事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水勇,蒋凤昌,周桂香,王安国,吉盛凯.苏州市鲈乡实验小学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施工技术[J].绿色科技,2020(18):196-198.
        [2]陆艳侠,胡真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灌浆套筒连接技术研究与应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37(03):43-47.
        [3]张雄,边双双,国贤发,徐井良.装配式清水混凝土框架柱施工质量控制[J].粉煤灰综合利用,2020,34(02):136-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