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应对措施

发表时间:2021/8/25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第7卷第4月第11期   作者:陈实
[导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能够从根本上切实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进而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陈实
        浙江万维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310051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能够从根本上切实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进而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起,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不难发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能够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之路,必然需要对这些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与研究,并提出解决对策措施,助力乡村振兴到2035年取得阶段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达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远景目标。
        关键词:乡村振兴;障碍因素;应对措施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巨大成果,实现了全国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将贫困率控制在4%以下。要实现全面脱贫,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乡村是脱贫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央1号文件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潜力后劲在“三农”,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三农”领域提出的一项激发农村发展活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下,加快乡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举措。目前,乡村中存在很大一部分贫困人口,要正确认识贫困乡村存在的资源匮乏、人才短缺、经济实力弱、规划错位等困境,在精准扶贫的基础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1影响乡村振兴的主要障碍因素
        1.1农民收入增速较低
        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村地区打破了原有低效的农业经营模式的限制和约束,多元化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当前的主要趋势。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分布较为分散且普遍经济效能低,各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对落后,也并未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行紧密结合,因此使得农民的经济收入渠道较为单一且保守。甚至因为农业经营收入低,农村小农经济出现了代际分工的“兼业”模式,代际分工中的中青年季节性地进城务工,老人和儿童留守农村,大片农业用地荒废,农民经济得不到根本性保障。而且农民受制于文化水平,即便是有心开展农业经济,但因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农业操作活动,整个作业过程过于盲目粗放,农业机械投入小、先进技术成本高,最终导致农业项目经济效益偏低。另外,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自然因素的影响,小农户对于自然、社会风险的抵抗能力较差,加之缺乏稳定的农产品输出路径,最终导致农民终年辛劳但收入却非常有限。而农民收入低进一步造成消费压缩,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失衡现象。
        1.2农民参与动力不足
        全体农民的深入参与是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确保各项乡村战略工作开展的有效基础,因此对于乡村振兴发展十分重要。但是在当前的农村工作开展过程中,整体农民的参与度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缺乏有效宣传,农村农民参与积极性普遍偏低,依赖意识仍然比较严重,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动群众的形式陈旧,多是领导人拍板,倾听农民的声音较少。农民参与农村规划主动性不足,乡村改造计划未能在良好的宣传机制下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影响了乡村计划的科学深入执行。
        1.3城乡资源配置不均
        从脱贫攻坚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心转变,给乡村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但大量的农村资源快速流向了城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局面短时间内难以扭转,进一步拉大了城乡经济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十分匮乏,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严重。这种现象进一步加快了农村主要劳动力的迁移,当前的农村人口主要以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为主,从而导致农村经济因缺乏人力而得不到快速的恢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当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而表现在农村则是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
        1.4农村教育水平落后
        当前的农村人口逐年减少,适龄上学儿童越来越少,学校能招收的入学人数不足,导致农村学校也随之递减,而农村待遇条件落后于城市,也无法吸引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农村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

农村的教育水平、师资力量明显比不上城市,有条件的村民大多选择让子女去集镇、乃至县城上学,家长在当地租房陪读。一方面是农村学生生源的持续流出,另一方面是进城成功的青中年受发展农村的感召想回农村生活但迫于农村教学水平的落后而不得不放弃这个想法,农村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乡村振兴前进的脚步。
2应对策略
        2.1增强贫困农民的主体意识
        要培养贫困农民的主体角色意识,培育主人翁意识,既从思想上引领,又从能力上给予支持,调动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只有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反贫困的“主角”,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减贫,幸福才会来敲门。目前我们看到的表象多是物质的贫困,其实更为重要的一个客观存在是村民精神上的贫困,尤其是深度贫困区的农民,由于整个教育环境落后,思想认识严重欠缺,当然底气和能力更是缺乏。要注重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注重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贫困人群的知识和技能;通过相关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育,提高其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和能力,等等。立足于农民“缺啥补啥”的原则,将他们的内在的能力、自我发展和创造能力挖掘出来,从而打下彻底消除贫困的基础。
        2.2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一要满足乡村重建需要,构筑科学培养体系。培训对象应重点倾斜于新型农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一批经纪人、农业管理人员和乡间工匠,建设知识型、技能式和创新型的农业劳动者大军,突出训练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要创新农民的培育机制,鼓励和指导农民参加弹性学制中高级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农企、农园等新型职业农民实习实验基地、创业孵化基地等。三要加强新型农民的培训和管理,要逐步建立职业农民信息档案注册、职称鉴定等系统;探索建立农业职业资格等级认定系统,逐步推行农业职能准入系统,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
        2.3做好乡村治理工作
        经济是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中央以及地方财政在乡村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在这种形势下,广大乡村地区要抓住村级经济发展机遇,全面提升集体收入,积累乡村资本,积极推动农业生产,弘扬当地传统文化。在乡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土地征用现象。在此情况下,可能出现集体利益与村民利益产生冲突的现象。在一些贫困地区,农民世代以耕种为主,土地对农民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征地时需要做好村民思想工作。乡村集体经济发展及项目建设占用相邻耕地时,不仅要支付土地租金,还要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村级企业的工作,让广大村民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带领广大村民实现共同富裕。
        2.4夯实生态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乡村振兴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许多方面:强农包括提升农业产业的数量和质量;美丽乡村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尤其是生态宜居;富农包括收入的增加,特别是享受美好的生活环境;乡风文明则主要是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因此,乡村振兴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废弃物利用的全过程,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增长方式、形式、内容和评价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的再生是所有的希望所在,只有唤起村民对家乡的热爱、亲身参与,打造自己的家园,吸引青年回乡,农村才能真正的再生。
结束语
        总体而言,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发展出现重要阶段性变化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操作性,加快农业经济现代化的有效提升,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打造新型乡村农业经济结构形式,明确发展重点与难点,才能够有效调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动力,进而切实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亚玲.乡村振兴战略之云南经验及路径探索[J].实践与跨越,2019(02):90-97.
[2]于代松,陈海鹏.乡村振兴主体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06):65-72.
[3]郜清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4]高眉.乡村振兴的障碍因素及发展对策[J].江西农业,2019(20):98.
[5]陈海鹏.顺应逆城市化趋势,培育乡村振兴新动能[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8(03):49-53.
作者信息:陈实(1984.10-),女,汉族,湖北省武汉市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士
研究方向:土地管理,国土空间规划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