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健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上海市 200000
摘要:城镇化的发展直观地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现阶段建筑业不管是在规模方面,还是技术水平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而从新时期建筑项目发展的角度出发,建筑项目的复杂程度同样也在持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相关设计人员只有具备高水平的结构设计能力,才可以实际确保建筑结构的平稳性,以此加强整个建筑项目的质量,然而对于建筑结构设计工作而言,裂缝问题始终是无法忽略的难题。鉴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建筑结构裂缝的不利影响,同时针对建筑结构形成裂缝的具体原因进行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控制裂缝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推动建筑结构设计水平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控制裂缝;有效措施;
为了使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得以保证,需要采取一些积极措施。为此,就需要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好细节上的问题,控制裂缝就是要重点采取的措施。同时,为了更精准地处理这些问题,不得不做出努力,探究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一些特点和原则,了解从哪些方面入手解决控制裂缝的困难。除此之外,仍需具体地分析控制裂缝的原因、特点及一些作用,以便高效地解决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难题,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1 建筑结构裂缝的不利影响
1.1 削弱建筑结构的刚性
对于建筑项目而言,部分面积较大的裂缝,其截面处在中性轴的区域,将致使中性轴区域向上移动。在裂缝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将不断增多建筑结构形状的变化因素,最终将较大程度上削弱建筑结构的刚性。此外,建筑结构刚性的削弱,同样会削弱建筑物的耐压能力,加大有关承载结构部件的损伤程度。
1.2 降低建筑的抗剪能力
对于建筑结构的平稳性而言,裂缝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其形成的不利影响不但表现在建筑物的刚性层面,还体现在建筑结构的抗剪性能上,从而大幅降低建筑的抗剪能力。部分重点结构形成的裂缝,在发现的时候便具备持续扩张的态势,这会导致建筑所有截面产生开裂,大幅削弱了建筑结构的总体性能,建筑结构中用于支撑抗剪能力的截面面积减少,因此建筑的抗剪能力会大幅度下降。
1.3 降低建筑的整体强度
对于建筑结构而言,部分面积较大的裂缝,因为长时间处于外部环境中,从而致使裂缝部位的建设材料的性能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裂缝的产生将引发空气中的水分混入建筑结构内,进而侵蚀建筑项目内部的建设结构,特别是会引发建筑内部钢筋生锈、腐蚀等现象。较大程度上降低了钢筋部件的承重性能,使建筑物的整体强度遭受巨大的损伤,除此之外还将降低建筑物的防水能力。
2 建筑物防止裂缝出现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社会整体经济始终处在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进程也随之加快,在此环节中产生的质量问题已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建筑项目开展施工环节时,普遍会面临建筑物裂缝的弊端。按照具体的危害,可以把裂缝问题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深层、表面及贯穿裂缝等。在此部分种类的裂缝中,最具危害性的便是贯穿性裂缝,此类裂缝将大幅度损伤整个建筑项目的安全平稳性。假如产生了对应的深层裂缝,则会导致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受到巨大的影响。长时间不解决此类裂缝问题,表层裂缝便十分容易扩张为深层裂缝,最终严重损害建筑项目。所以,合理采用特定的控制策略,进一步避免建筑项目形成有关裂缝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施工企业务必对此引发高度重视。
3 建筑结构形成裂缝的具体原因
3.1 水化热现象
在正式开展混凝土现场浇筑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混合了混凝剂等建设添加剂,而导致混凝土在硬化环节形成水化热大规模排放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的混凝土将十分快速地进行膨胀、收缩,所以混凝土极易形成各式各样的裂缝。
另外,针对自身体积偏大且相对偏厚的混凝土材料而言,在开展浇筑环节时,因为各部位浇筑施工所需的时间存在差异,进而致使混凝土内的水化热释放程度不均衡,引发内部膨胀等现象时同样会产生差异化的情形,从而形成对应的裂缝。
3.2 塑性沉降裂缝
塑性沉降裂缝的形成,关键在于混凝土在完成浇筑环节时,遭受钢筋等各项因素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便会产生塑性沉降裂缝。塑性沉降裂缝通常会在完成混凝土浇筑环节的三个小时内形成,导致此类问题的关键原因,是混凝土沉陷偏高。另外,在建筑结构开展建设的过程中,建筑项目模板没有进行捆扎等问题,在开展浇筑工作的过程中,上层载荷容易导致模板移动的现象,上层混凝土将会随着模板移动而移动,损害整个混凝土浇筑的完整性,导致裂缝出现。
4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裂缝的有效措施
4.1 针对温度裂缝进行防治
针对建筑项目内部结构的详细设计工作,施工方务必遵照设计原则,切忌产生过多的凹凸,利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温度集中而引发的墙体裂缝。详细而言,温度裂缝的形成关键,是因为建筑项目的圈梁等部位出现温度变形,同时各部位相互作用而导致的。所以,有关建筑物表层的保温性能的设置,以及顶层砖墙裂缝程度之间将会具备比较直接的关系,在施工环节务必要确保建筑项目的表层温度与相关建设标准保持一致。除此之外,保温屋面、材料性能及具体的施工方式一定要严格遵循标准。而针对建筑结构方面,应当合理加强对应的抗剪功能,横墙及纵墙顶端都需要配置相应的圈梁,进一步加强建筑结构的总体性能。
4.2 选用高质量的建设原料
高质量的建设原料能够有效减少微型裂缝的形成概率,水泥作为混凝土的关键构成材料,已有的水泥品种丰富多样,各类材料的实际质量具有较大差异,水泥硬化过程中通常会释放一定的热量。不同质量的水泥,其释放热量的频率同样存在差异,高质量的水泥在释放热量的过程中,其速度通常会有所减慢,比如,包含火山灰的水泥,便能够对自身释放热量的速度进行实际掌控,因此在大规模的建筑项目中使用频率较高。骨料的粗细、砂石的含泥量等对裂缝也有较大的影响。砂石的含泥量越多,混凝土的稳定性越差,越容易产生裂缝,在建筑施工时可根据不同建筑、不同位置选择合适的原材料来保证工程质量。
4.3 重视对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工作
在开展混凝土浇筑环节工作时,应当对内部水分的蒸发速度进行严格地管控,确保混凝土在固化环节具备一定的湿度。利用把控水分蒸发速度的方式,可以实际避免因水分急速蒸发而形成的裂缝。除此之外,还应当在项目建设环节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提起高度关注。建设企业在结束浇筑环节后,应当按照建设手册中规定的标准,对混凝土开展养护工作,在半天内应当指派专项人员,围绕混凝土开展温度、湿度的保养工作。针对详细的养护标准,应当依据所在地区的实际环境开展决策。同时,在开展维护的时候,应当用塑料薄膜全面覆盖混凝土,并且及时开展洒水工作,避免养护期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无故流失。需要注意的是,还应当在养护期间完成温度测量工作,围绕养护期间气温与湿度开展记载,确保养护期间混凝土的温度等统统符合标准,进一步保障养护工作成果。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项目形成裂缝,不但降低其美观度,而且还严重侵害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阻碍了后期的正常使用。建筑结构设计环节往往会形成大量的裂缝,应当对裂缝的控制引起高度关注,由于钢筋混凝土的构造极易产生裂缝,尽管大多数裂缝不具备有害性,并未实际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然而依旧出现部分有害性裂缝,此部分裂缝往往位于建筑结构的重要部位,因外部环境影响,此部分裂缝引发的危害同样会持续加深,时刻威胁着建筑结构的使用强度与安全。鉴于此,相关部门应当重视对建筑裂缝方面的探析,优化建筑结构设计,科学防治有害裂缝的形成,进一步确保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与建筑结构的总体平稳性。
参考文献
[1]白玉国.混凝土裂缝分析及其防治探讨[J].绿色环保建材,2019(8):24+27.
[2]宋智勇.浅析房屋建筑中现浇混凝土裂缝控制策略[J].四川水泥,2019(7):158.
[3]张海辉.建筑结构设计中控制现浇混凝土裂缝的措施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19,46(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