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强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华东公司 上海 200000
摘要:随着“互联网+”改革与“大数据”技术应用,我国建筑行业逐渐转型升级到了智慧发展新阶段。尤其在装配式施工方案快速发展与应用条件下,进一步加快了智慧建筑的研发设计速度。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工业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国建筑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作为研究对象,概述了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内涵,剖析了建筑装配特征与装配关系、装配式建筑装配模型、装配模型的IFC表达,以及相关的协同设计等。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
随着建筑产业链的构建完成,我国在输出基建能力阶段,也正在对设计环节、材料与设备运输环节、施工建设环节、建筑产品销售环节、后期运营管理环节实施专业化提升。尤其是在利润率占到90%以上的建筑设计环节,为了谋求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我国的投入相对较多,技术应用也相对集中。
1 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设计内涵
1.1 BIM技术
建筑信息模型简称BIM,英文全称“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应用软件,其功能集中体现在“三维建模”方面。通过对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在“虚拟网络”中,构建与“现场场景”对应的“数据模型”。当前,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运用经验表明,“模型世界”与“现实世界”能够实现全面对应。
从实现途径方面看,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以工业基础类的IFC为标准,利用建筑产品相关的生产要素生成的数据信息,对其实施标准化的设计与处理及表达,从而完成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系统性运用。
1.2 装配式建筑设计
装配式建筑既是一种建筑产品生产制造方案,也是一种施工技术,体现了建筑产品生产制造技术与生产管理技术的资源融合。在其价值理性的功能特征角度,装配式建筑设计可将传统建筑设计分化为多个模块,进而使其实现分式的同步设计,也可在同一设计框架下,做好针对各个部分的专门化设计,因此,在实质上优化了建筑设计。从工具理性的功能特征角度看,装配式建筑设计与建筑产品的施工生产建设实现了高度统一,能够在建筑产品生产建设全程对其进行在线监测与评估,及相应的数据参数调整等。因此,装配式建筑设计改变了建筑设计方式与建筑设计方案的应用效用,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要做到统筹兼顾需用到BIM等技术。
2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2.1 设计准备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三维模型,对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进行参数优化、协同管理、模型优化,简单讲,就是通过BIM技术细化、优化装配式建筑设计。
因此,在其应用之前,需先做好设计准备工作。要根据装配式建筑勘察数据、项目立项等相关数据,先建立一些初步的、粗略的BIM方案模型,相当于在BIM应用软件中画1幅装配式建筑设计草图,再逐步完成装配式建筑设计。具体分析如下。
(1)需在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制作BIM方案模型,在初步设计阶段深化BIM模型,在施工图设计阶交付BIM模型。由此,可构建由整体规划→BIM方案模型→BIM深化模型(建筑、结构、MEP多专业协同)→BIM交付模型(自动出图)→竣工模型→竣工图的BIM设计流程。
(2)对应BIM设计流程,可制订出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流程。按照对应关系,可构建由整体规划(效果总图)→平面、立面、剖面设计(预制墙板组合图、叠合楼板组合图)→整体分析专业协同(预制构件位置、立面示意、拼缝位置、构造大样和节点大样)→构件深化设计(尺寸控制图)→构件拆分→预制构件加工图的设计流程。
2.2 基于IFC的装配模型建立
应用BIM技术进行装配式建筑信息化设计时,数据交互标准设置应用IFC标准,可实现数据共享与传递功能。实际使用中先完成相应转换与流程构建,再结合建筑设计内容,运用类型分析方法对设计模型数据相关信息进行要素梳理,同时以构成要素(如构件、材料、设备、环境质量等)为准,建立装配模型。
(1)需按照装配特征—装配关系—装配模型的顺序,开展具体的装配模型设计。
由于在此设计阶段中存在不连续性,所以,需明确地按照混合、迭代、递归划分出各个设计方面的界限。如装配体、子装配体、零件3要素可架构起具体的装配模型:在第1层,设置装配体;在第2层,按照子装配体1、子装配体2和零件进行设置;在第3层,再设置子装配体1.1、子装配体1.2与零件;子装配体2.1、子装配体2.2等。依此类推,完成装配模型整体架构。
(2)按照装配层、构件层、零件层,对应地设置装配模型层级分布结构。如在装配层只需明确装配式建筑;在构件层,则可划分出预制梁、预制柱、预制叠合板、预制剪力墙、门、窗等;零件层主要按照构件再进行细致的分类,如在预制梁方面,主要的零件就包括钢筋、预埋件、混凝土体,而窗构件中又包括了玻璃、锁键、窗框等。
2.3 装配模型IFC表达及应用
以某绿色装配建筑工程项目为例,属于二星标准,工程项目总建筑面积为57 000 m2,占地面积约为30 000 m2,由于该工程属于民生工程项目,因此在功能方面的特征相对突出,包括公共空间资源交易功能、社区便民服务功能、生态休闲功能等。所以,在实际的绿色装配建筑形态选择方面,以现代设计语言为准,并融入了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高台”“宽檐”。
(1)使用装配建筑总项目、分项目、子项目的一般划分方式,使其对接到空间利用、材料、水、能源、空气质量等性能评价指标方面,最终形成由4个部分、2个模块构成的设计模型:1)基于BIM绿色装配建筑信息化设计模块。类型层:BIM。信息数据层:构件、产品、性能、设计。信息管理层–决策与评价:构件–材料与工艺、产品–标准化与集成化及设备等产品、性能–能耗与风热及空气质量、设计–标准/规范。2)装配式建筑安全计算模块: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空间利用、节水与水资源、节材与材料利用、室内环境质量。
(2)在信息化设计方面,结合该民生绿色建筑工程参考数据,利用Revit建模;对IFC数据进行检查。设置完整参数(墙:IFC WALL Standrad Case;门:IFC Door),分别以空间、构件、材料、设备分层组织,使之与关联性属性实现链接。
(3)由于电器设备在本绿色装配建筑设计中非常关键,又具备系统性,因而需以项目实际需求为基础,对各类设备的品牌与类型、性能与效率、规格与型号、厂家与售后等各项信息实施针对性管理,并以此为主体关联其他层的信息。
(4)结合建筑性能环境分析软件与BIM数据模型,建立IES<VE>能耗分析模型。将“围护结构设计对比”参数输入:基准建筑中,墙体为普通无保湿石墙,U值为2.0 W/(m2·K),屋顶为普通无保湿隔热屋顶,U值为1.5 W/(m2·K);外窗为普通单层玻璃,U值为6.4 W/(m2·K)。设计建筑中墙体为外侧40 mm厚膨胀玻化微珠保湿砂浆保湿250 mm厚加气混凝土砌块,U值为1.0 W/(m2·K);屋顶为200 mm厚泡沫混凝土,U值为0.7 W/(m2·K);外窗为断热铝合金b框中空玻璃(6 mm Low-E+12 mm空气+6 mm透明),U值为2.5 W/(m2·K)。结果显示:基准建筑全年总能耗=10 985.9 MW·h,设计建筑全年能耗=4 946.2 MW·h。相比之下,可节约54.9%的能耗。施工进度设计方面则可主要按照工程项目的“形象进度”与“预定工期”进行对应设计。
(5)以上述同理操作方式在软件对应“窗口”设置中,将换气相关联数据、光环境数据代入软件,可分析出设计方案在室内换气次数方面均大于2次/h;功能房间采光面积比率为71.4%;符合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8.2.6表规定的70%~75%采光评分范围;符合8.2.5条规定中户外视野良好的范围,可视度与相邻建筑间距大于18 m,3分评价为良好。在绿色度评价计算方面,采用分级标准公式,将相关数据代入对应“窗口”设置中,Q质量=4.20361,L负荷=2.048,BDGD=Q质量/L负荷=2.052 54。符合GB/T 50378-201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评价分级指标与表达”1.5~3.0的要求,属于A–优绿色度。尤其是现阶段的PC端与移动客户端已经实现了通信连接,可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直接应用与VR观看。
3 结束语
结合以上分析可看出,BIM技术作为一种复杂程度较高的信息工程数据模型,其应用遍及建筑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比较优势在建筑设计环节表现相对突出。
参考文献
[1]刘翠.关于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管理[J].砖瓦世界,2020,22(18):147.
[2]袁晓敬.基于工程造价的管理控制谈建筑工程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0(21):1024.
[3]江培福.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分析[J].价值工程,2020,39(16):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