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探析

发表时间:2021/8/2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李虹燕
[导读] 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成长也在建设中被破坏,边建设边破坏使得湿地公园的建设得到了一个徒劳无功的结果,而湿地的生态系统不仅仅需要保护还需要恢复原来的状态,
        李虹燕
        深圳市坪山区建筑工务署  广东坪山  518118
        摘要:湿地公园在建设中成长也在建设中被破坏,边建设边破坏使得湿地公园的建设得到了一个徒劳无功的结果,而湿地的生态系统不仅仅需要保护还需要恢复原来的状态,所以现阶段要想做到保护湿地公园,要从这两方面做起。本文对相应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借鉴。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湿地恢复
引言
        近几年我国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国家开始建设湿地保护公园,除了对湿地起到保护作用,还利用湿地公园的诸多功能来改善生活环境,所以有索取就要有保护,保护湿地公园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迫在眉睫。
一、建设湿地公园的必要性
1.1社会效益
        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可以使人们的生活环境得以提高,进而使居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提高。湿地公园建设的社会效益主要有以下三点。
1.1.1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当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后,可以提供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便于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工农渔业的发展和生产,促进兴和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以及野生动植物种族资源的保护,使生物资源储备得以保障,进一步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
1.2.2为湿地生态保护树立榜样
        在对湿地公园的恢复和保护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环境保护和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今后湿地生态保护提供借鉴,建立样板,有利于今后野生动植物资源以及湿地的保护。
1.2.3有利于对公民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其自然保护意识
        野生动物、湿地以及生物栖息地的保护是一项非营利性社会事业。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可以使人类与野生动物的关系更加亲密,进而使公民的自然保护意识得以提高,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自然保护事业中。
1.2生态效益
1.2.1湿地公园可以对种族资源进行保护
        察尔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了天鹅、琵鹭、鹳等珍禽及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珍禽等野生动物在进行越冬和繁殖的过程中需要以湿地为依托,但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下,逐渐出现了湿地淤积减缓现象,甚至有些湿地侵蚀严重,出现了植物退化、水系变迁以及污染物排放增多等问题,进而使动植物种类减少。建设湿地公园后,可以使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有效恢复,为珍稀动物的繁衍和栖息创造条件。与此同时,湿地公园的建设还可以使环境得以改善和恢复,为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奠定基础。
1.2.2恢复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源得以改善
        湿地不但可以使水流速度得以缓解,滞留营养物和沉积物,还可以降解和分解有毒物质,实现自净。随着近年来兴和经济发展和社会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对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湿地公园进行建设,可以使湿地的自净能力得以恢复,进而使水资源的水质得以改善,将优质的水源提供给城乡居民3.增强调节能力,有效保障生态安全。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可以使洪水期间过量的水分得以储存,也可以使洪水的流速减缓,提高控制洪水、调节流量的能力。与此同时,湿地公园的建设还可以使区域性气候得以改善和调节。在湿地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使水流保持畅通的状态,促进水分循环,提高了水文调节能力,有效保障了兴和的生态安全。
1.3经济效益
1.3.1使环境得以优化,有效促进旅游业发展
        在对湿地公园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使湖区周边的生态景观园林带以及滩地的芦苇得以修复,进而使荡区和湖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结合打造的旅游小镇,不但可以为兴和县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场所,还可以提高湿地的观光价值,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周边社区“金山银山”的路径,建设生态旅游区,使旅游业得到发展,进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1.3.2提高饮水质量,使投资环境得以改善
        通过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使水源质量得以提高,进而使饮用水的净化成本降低,使兴和的水处理资金进一步减少。与此同时,环境的改善可以招商引资创造条件,进一步促进兴和的经济发展。
1.3.3使野生动植物资源得以丰富,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湿地公园建设完成后,不但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提供栖息场所,还可以对种质资源进行驯养和人工培育,有效地保护了珍稀野生动物种群,为我国保健品以及中药的发展提供资源。与此同时,湿地公园改善了水质,使湖泊中渔业的品质和产量得以提高,进而提高渔民的实际收益,有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湿地公园存在的问题
2.1湿地水质条件有待改善
        当前,多数湿地公园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大量有毒有害污染物积累于汇合区域的底泥中,致使底泥中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同时,湿地周边多农田,农田中使用化肥、农药等会通过灌溉、地表径流和渗透等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农药则危害水生生物生存,进而给水质量造成威胁,水体的生态性受到破坏。所以,针对周边环境,要采取生态理念,积极发展绿色农业,降低水体污染风险,进一步改善湿地水质条件仍是必需的工作。


2.2湖体底泥堵塞
        湿地水位以人工提灌和排水过程进行调控,经年累月,水流入湖区域有淤泥、杂木、枯枝等堆积;此外,氮、磷等污染物在底泥表层沉积,易造成小环境水质下降,并影响水体网络连通性。
2.3湿地面积减退、功能衰退、生物物种数量减少
        过度开垦,部分湿地已被围垦成农田,再加上多年的淤塞、污染,致使原生性湿地资源逐渐减少。由于人类在敏感区浏览观光等旅游活动造成原生型湿地面积、动植物物种的减少。
2.4湿地保护投入不足
        湿地保护管理资金短缺,没有专项资金投入渠道,例如污水治理、湿地及相应的保护区建设等方面给予的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小;缺乏必要的工作场所及必需的工具设备,开展工作的难度较大。研究室、化验室、标本室、监测仪器、车辆等,都因资金问题不能正常运转,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无法支撑湿地建设及保护工作顺利进行,相应的环境效益发挥不出来。
三、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措施
        实施湿地保护措施要建立在了解湿地生态环境和湿地生物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湿地生物能够长久生存和繁衍。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能够实施的湿地保护措施主要有生境岛营造、繁殖巢构建、隐蔽条件建设、生态廊道、野外投食,生态围栏和警示牌的树立。
3.1生境岛营造、繁殖巢构建和隐蔽条件建设
        我们要选择一些人烟稀少且与湿地岸边有一定距离的地方进行生境岛设置。生境岛具有亲水区和疏水区之分,在亲水地上一定要留有一定的滩涂。考虑到湿地鸟类的生存,我们要在湿地公园进行繁殖巢构建。由于湿地公园的鸟种比较多,它们的生活习惯也都不一样,因此,我们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生活习惯选择一些适合它们繁殖的地点,安放人工巢穴,为他们繁殖后代设立一个舒适区域。众所周知,污染也是影响湿地鸟类进行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根据湿地公园的周边环境,在不同距离设置一些噪音缓冲带。设置噪音缓冲带的最佳选择就是种植一些乔灌木。噪音的减少有利于湿地鸟类进行各种日常活动,保证它们健康成长。
3.2设立生态廊道、野外投食和树立生态围栏及警示牌
        树立特定的生态廊道能够充分保护湿地物种,帮助它们进行一系列正常生命活动。生态廊道主要用于帮助生物进行觅食和迁移,它的设立依据主要是不同的湿地物种及其生活特征和迁移特征。生态廊道的设计建立在全自然基础之下,也就是不受人为干扰,而廊道的长度和宽度也是根据不同物种活动周期来确定的。野外投食的目的在于保证湿地物种食物量充足。在进行投食之前,我们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在湿地公园中标明物种经常活动的范围,在这些区域内设置一些野外投食点。根据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生活习惯来确定投食的数量和时间。树立生态围栏及警示牌主要针对于旅客。我们无法保证旅客在参观湿地公园的过程中不会破坏湿地环境,而树立生态围栏和警示牌就是起一个警示作用,以此来对旅客进行引导和教育,尽量避免旅客对湿地公园的破坏。
四、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恢复措施
4.1基质恢复
        基质恢复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地形塑造。地形的高低起伏不同容易造成湿地基地被侵蚀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削高或者填低的方法来使湿地外形大致保持一致,这为日后建造多样化的湿地景观打下了基础。除此之外,我们必须对湿地表土进行合理保护和利用。湿地表土也有好坏之分。对于一些适合湿地植物生存的表土,我们必须把它们积累起来并进行保存,然后把它们放置在一些湿地土壤条件贫瘠的地方,以此来改善湿地部分区域的土壤环境,这样能够提高湿地表土的利用率。清除底泥污染物也是基质恢复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湿地面积较大,对于湿地的一些内部污染,我们必须采用机械挖掘方法或者是系统化的人工挖掘方法。我们要确定湿地内部污染物的含量,根据该区域湿地生物生存所需要的湿地环境来确定需要清理的污染物含量以及污染深度,确保生物能够在该区域正常生存。
4.2植被恢复
        植被恢复对于湿地公园的恢复至关重要。湿地公园的植物主要分布在三块区域,分别是湿地植物带、湿地边界和水质净化区。首先要说的是湿地植物带恢复。以常水位为界限,对湿地植物带采取不同的恢复措施。低矮的植物幼苗需要种植在出露滩地植被带;而一些较为高大的植物幼苗则要种植在常水位之下的区域;湿生灌木类的幼苗则种植在滨水带。在湿地边界,灌木适合种植在护岸植被带;而比较高大的乔木适合种植在隔离带。水质净化区的植被种植选择具有一定的特性,这些植被去污能力都比较强。在深水区,最好选用一些恢复沉底湿地的植被。浅水区的作用主要是构建净化带,而片状植物恰好就有这样的功能。
结束语
        综上所述,湿地公园建设是我国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与保护,能够最大程度上保障湿地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并有效开发其旅游观赏价值。为此,在湿地资源发展建设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各要素进行针对性保护及恢复工作,由此保障湿地公园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志凤.我国湿地公园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现代园艺,2018,(17).102-103.
[2]崔龙箫.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现代园艺,2019,(24):170-171.
[3]李官三.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方案项目研究[J].绿色科技,2018,(14).34-35.
[4]刘佳升.浅析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J].民营科技,2018,(10).88.
[5]崔龙箫.湿地公园建设中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J].现代园艺,2019,(24):170-171.
[6]刘佳升.浅析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J].民营科技,2018,(10).88.
[7]胡艳亭.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探讨[J].农家参谋,2018,(12).202.
[8]巴合提别克·热格拜.湿地保护及湿地生态恢复技术探讨[J].农家参谋,2018,(3).1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