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满炉
重庆城市交通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1121
摘要:城市交通学的提出,最初是为了应对传统工程技术领域理论内容已经无法解决越发复杂的城市交通问题的困境,目前对城市交通学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可喜的突破,但是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这一领域的理论还有必要依据交通发展的实际形势实施一定的创新。本文对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新常态;城市交通;理论创新;发展对策
引言:
城市交通学的主要目标是服务于城市中人的交通需求,让城市交通更高效、安全、环保地运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城市交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必须立足于城市交通网络构建与运行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学科的系统性研究方法实现对城市交通理论的革新,解决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网络构建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意义
(一)能够应对当前越发复杂的城市交通形势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城市交通的结构有日益复杂化的倾向。具体而言,居民的交通需求有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而诸如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出现仍然屡见不鲜,生态文明建设与我国日渐紧迫的资源问题又为城市交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交通组织的割裂性较为严重,道路基础设施投资负债、运营补贴难以为继,交通系统的服务公平性程度不高。总之,城市交通在现阶段体现出突出的城市交通需求复杂化、交通系统承载力不足、城市交通网络构建与运行的方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需求的困境。而在新常态下加强对城市交通理论的创新,能够帮助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顺利地应对越发复杂的交通形势,成功度过这一转型升级时期。因此,相关人员应积极研究、创新城市交通理论,使其能够跟上日新月异的时代需求。
(二)能够适应新常态发展阶段对城市交通提出的要求
目前,我国已经逐步步入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下,以都市区而非行政区,定位城市交通网络的功能、设置城市交通的发展目标、确定城市交通的建设方式、设计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网络结构、设计配套的城市交通管理政策,是新常态发展阶段对城市交通发展所提出的要求[1]。而这些要求的真正执行离不开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创新性的城市交通理论的支持。因此,对城市交通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符合新常态发展阶段对城市交通提出的要求。
二、城市交通理论发展概述
(一)城市交通理论发展历史沿革
城市交通理论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符合社会发展后人们交通工具不断革新、人居环境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下对交通的要求。国外的城市交通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的理论储备期,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小汽车交通理论形成期和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发展至今的数据驱动多模式交通理论发展期。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积极引入、借鉴国外先进的交通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成果展开了研究与应用,主要以交通运输工程学为主要研究框架。
(二)以交通运输工程学框架研究城市交通的局限性
城市交通与交通运输工程学所研究的城市综合运输存在一定的契合度,例如其在服务对象、运输工具、基础设施等方面相似,但同时,二者的功能目标完全不同,因此,在基础设施、交通工具、运营组织上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城市交通是城市的一项重要公共服务,而运输则更侧重于一种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生产、经营性活动,这是其本质区别。交通运输工程学将城市交通涵盖在交通运输这一大类别中,对人、车、路实施综合研究,对城市交通的有针对性的研究不足。同时,工程学解决问题的逻辑更加抽象,而城市交通问题是一类与理念、价值观、行为、城市发展政策等具体部分有着密切关联的问题,这在工程学中很难得到准确的概述。由此可见,以交通运输工程学框架研究城市交通,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城市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的需要[2]。
三、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一)确定城市交通理论的研究对象
首先,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逻辑是增设基础设施,满足交通流运行的要求,而存量为主、有序建设与适度开发是目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主要方向,由此可见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逻辑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城市交通发展的需求;其次,目前我国大城市交通网络已经呈现出突出的复合化趋势,城市交通理论有必要就交通子系统之间的关联和协同、交通复合网络的科学性以及发生交通事件时的处理能力为重要考虑因素,实施对网络建构环节的创新[3];最后,在城市交通中,各类出行主体选择交通要素的行为较为复杂,为城市交通网络构建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城市交通学理论的发展还需要立足于信息网络实施一定的优化升级。
总体而言,新常态下城市交通理论的研究对象应当立足于城市交通多要素的具体功能,与要素之间的关联。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交通组织、交通运输服务的角度上实现对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与运行,并加强对多个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分析,突出城市交通系统的整体性,让城市交通系统同时实现整体与个体的最优化。综上所述,立足于人的实际需求,让城市交通更加高效、安全、环保地运行是目前城市交通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确定城市交通理论研究的问题与重点
城市交通研究的空间范围应依据城市交通出行活动的特征而界定。目前城市交通理论研究已经突破了工程技术框架的限制,涵盖到了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人文社会学、地理学等多种学科。具体而言,城市交通研究的问题与重点应当具体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职住关系变化与功能分区的形成
众所周知,居住与就业是城市最重要的基本功能,而城市人口增加在活动需求上主要集中于就业和生活。其中,就业需求与城市的产业发展情况与城市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很大的关联性,就此,城市交通理论研究应当立足居民就业、居住的分布情况,对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组织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2)居民的基本生活
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包括教育、医疗、休息等多个方面。同时,人际交往与社会活动的丰富往往也会影响城市交通的强度,正如非通勤出行目前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也十分突出,这一出行需求的弹性很大,同时在出行时段、出行方式上也呈现出突出的多样化特点,在研究居民的基本生活时应额外注意。
(3)市场规律、城市资源配置与城市交通
城市规划往往是城市公共政策的突出体现,但对城市交通的规划与设计工作依然应当结合实际的市场规律,依照具体的市场机制,完成对就业居住、公共服务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4)城市交通领域的法律与政策导向
城市交通理论研究应当结合城市交通领域的政策与法规,熟悉社会在这些法律法规下的舆论、政策导向,并推动城市交通向更高质量的层面发展。
(5)与城市交通相关的科学技术
城市交通除了应当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外,还应当积极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形式,重视科学进步为城市交通带来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而推动城市交通向更科学、更高质量的方向提升[3]。
结语
综上所述,新常态背景下的城市交通理论创新与发展,应在立足于城市交通多要素的具体功能,与要素之间的关联的基础上创新对城市交通网络的建构与运行,在职住关系变化、功能区形成、居民基本生活、市场规律、城市资源配置、交通领域法律与政策导向以及城市交通相关科学技术的方向上展开研究,逐步使城市交通理论更符合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概况,能够推动我国城市交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凝.智能化趋势下的城市交通规划发展构想[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1,44(04):247+249.
[2]杨丽丽.大数据技术在城市智慧交通中的应用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1(01):29-30+82.
[3]梁宇欣,陈柳云,周春霞.智慧治理理念下粤西地区城市交通秩序优化探究[J].统计与管理,2021,36(02):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