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历程下农村空心化的治理及经验启示

发表时间:2021/8/2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徐媛媛
[导读] 十九大以来,“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新命题和新举措。
        徐媛媛
        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摘要:十九大以来,“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已经成为我国城乡发展的新命题和新举措。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源要素从城市流向农村,为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提供充足的动力。本文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发展三个阶段城乡发展历程中探寻农村空心化治理的一般经验,为我国农村空心化的治理提供可供参考路径。
        关键词:城乡融合;农村空心化;经验积累
1.农村空心化的表现
        农村空心化言人人殊,学界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数量的“空心化”、地理位置的“空心化”、经济发展“空心化”,又有基层治理地 “空心化”和公共性“空心化”。[刘杰.乡村社会“空心化”:成因、特质及社会风险——以J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人口学刊,2014,36(03):85-94.]
1.1人口的空心化
        人口的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根本原因。当前农村年轻力壮的青年男性和女性选择外出务工居多,而村庄的留守人口普遍是儿童和老人,导致村庄的常住人口的大量减少,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1.2产业的空心化
        产业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早已市场化配置,无法形成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不足, 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当前农村的产业普遍处于萌芽的阶段,产业发展不稳定,更未形成规模效应,产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少。
1.3消费需求的空心化
        需求的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外相体现。农村青壮年是农村消费最有活力和最有能力的消费群体,他们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农村的消费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留守的老弱病残,要么不具备消费能力,要么是老一代的人口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愿意消费,加上小农自给自足,导致农村消费的空心化。
1.4土地的空心化
        土地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的外在表现。农村居民可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越来越少。老人、小孩、妇女只能承担起有限的农业生产活动,加上我国的土地流转、承包、集体化生产发展并不完善,大量的土地,田地只能被抛荒、或因管理不善,导致土地种植呈现出的空心化现象。
1.5基层治理的空心化
        基层治理空心化是农村空心化表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不完善,导致基层治理的不善,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群众组织等治理主体在乡村的治理动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人才选择外出务工,乡村治理的创新型人才减少,导致基层治理的人才长期不变,基层治理年龄结构老化、治理理念老化、治理活力不足,尸位素餐的现象严重。
2.农村空心化的影响因素
2.1资源环境的恶化
        随着农业人口不断增长,土地资源开发已经到了极限,人口的增长逐渐超过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人均耕地面积缩小,进而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由于受到气候、土壤、地形、位置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发展相对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去城市谋生。
2.2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
        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发展方式已经严重滞后于我国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社会化分工的发展,虽然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发展使得我国乡镇企业得到迅猛的发展,乡镇企业生产总值逐渐超过农业生产总值,解决了我国部分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城市经济繁荣给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的同时乡村的发展机会与资源减少。
2.3城乡制度的限制
        城乡二元的体制并未能随着改革开放得到根本改变。受到传统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城乡二元制度等制约, 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单向流动城市, 造成农村地区严重“失血”或“贫血”, 城乡要素错配严重制约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 刘明辉,卢飞.城乡要素错配与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9(02):33-46.]城乡二元体制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的户籍问题、资源配置方式、以及户籍问题导致的其他问题,导致农民难以在制度上获得生存保障。

[王国刚,刘彦随,王介勇.中国农村空心化演进机理与调控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36(01):34-40.]
2.4政策的阻碍
        农业税改革以来,我国由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方式转变为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式,因此,国家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税收优惠不断增强,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如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的不断完善、社保的健全等惠农政策的相继实施,使得很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也能享受到政策优惠带来的便利。
3.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空心化的治理
3.1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空心化治理
        城乡统筹发展时期,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为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政府为主要推动者,进行了农业税费改革,增加了“三农”的投入和农业补贴,实施新农合和新农保等一系列惠农政策,逐渐形成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城市就业、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制度环境,降低了农民到城市的就业成本和居住成本。[ 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J].中国农村经济,2019(03):2-18.]因此,农村劳动力明显下降,农业劳动力就业人员显著减少。农民工在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农村空心化现象有增无减。
3.2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空心化治理
        城乡一体化发展时期,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不仅得到制度改革的推动,而且市场本身也在积累着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经过大规模的转移, 数量已经大大减少。我国通过积极推动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融合,以实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民的各项权益得到保护,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有所转变,西部沿海发达地区逐渐出现用工荒,但是农村空心化的治理仍然任重而道远。
3.3城乡融合背景下的农村空心化治理
        城乡融合发展时期,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的规模, 农村发展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以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政策保障,不断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更多要素向农村回流;先试先行,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先行试验区;逐渐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等方面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和成就,优化了农村发展环境与机会。
4.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经验启示
4.1 坚持市场在要素回流中的主体地位
        新型的城乡关系主要以政府为主导推动,但是政府在城乡资源配置的效率不高,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其他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才能推动要素更有效地回流。
4.2积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纵向融合。产业链的上游是高科技的研发和培育,打造具有竞争力、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链的下游是农产品物流、电商的发展,实现农产品的销售的网络化。二是横向融合。农业与旅游、餐饮、博览会、智慧农业等的结合,形成农业+旅游、农业文化+旅游等新发展模式。三是跨界融合。实现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全面整合,形成功能互补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4.3完善乡村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
        一方面,完善乡村的组织建设就要加强乡村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基层自治活力、以及重视妇联、民兵等群众组织在乡村治理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提升乡村治理的主体与能力建设就需要加强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将回乡的有能力、有知识的回乡青年和大学生、党员等人积极的引进到乡村治理中来,为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做出贡献。
4.4不断加强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
        首先,坚持乡村振兴的各项项目的有效推进,加大乡村振兴的资金支持,不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风文明的建设,为回乡创业就业的人提供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完善种粮补贴制度。加大补贴力度的同时也要明确惠农政策范围指向性、瞄准惠农的对象,弃地、抛荒的农户不应予以补贴。最后,加强科技下乡。投入更多地资金发展先进农业,组织农业专家进行农业技术的普及,加强乡村技术人才引进的补贴。
4.5积极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
        首先,政府通过新型的职业农民的培训活动,让进城务工的年轻一代青年回乡之后能够熟悉农务。其次,企业等市场主体也要参与到新兴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当中,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提供技术援助。最后,农业合作社应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做好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帮助更多的回乡就业的农民工重新拾起农业种植、养殖的技能。
作者简介:徐媛媛,女,1996年生,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Tell:18680506341,邮箱:YY18680506341@163.com
参考文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