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现状思考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4月第12期   作者:腾磊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国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中占着重要的地位,
        腾磊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654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和国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的发展,因为农业在我国整体国民经济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决定着我国国民的命脉,还关系到其他行业的发展。而在农业发展中,对于农村土地的管理,关系到国农村和农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在传统的制度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使之不断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就能保障我国农业的稳步增长,实现国民生活水平的飞跃。
        关键词: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一、引言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日新月异的改革发展变化中,国民生产力不断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也实现了稳步增长,在众多对经济的影响因素中,农业对于国民经济起着支柱性的作用,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在农业中是最为基本的物质和自然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推行适用于社会发展的土地管理制度,目的是为了保障农业的稳步增长,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将以对于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过程进行探讨,对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提出新的建议。
二、土地管理制度的内容
        土地管理制度通常意义上指的是国家对于某个地方的土地的所属权利、地籍、市场和税费等因素进行宏观上的把控和管理,监督和调控的所有手段。[1]主要管理的对象就是我国境内的全部土地自然资源,以及可以利用土地的单位。所管理的范围主要有地籍、权属和利用权利。纵观我国的土地管理发展史,可以总结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经验和方法。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我国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化,调整我国正确的土地权益和关系,同时,在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下,及时调整土地利用的需求,组织利用好土地的生产,并且保证各个行业的生产生活,不影响土地本身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目标,帮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物质基础的保障。
        对于土地管理制度,其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土地的调查和评价、土地的登记、土地的规划利用、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方面的管理内容,就可以实现国家对于土地关系的良好把控,以及组织好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生产,通过这些综合性的管理措施,保护好土地资源,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我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
        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起起源于夏禹时代,当时已经出现了土地调查的资料,后在周朝,记录了土地管理的制度,之后的历代王朝都沿用了土地管理制度,为的是保障国家的土地使用权利。[2]到了民国时期,颁布了土地法,对土地的管理也出现了测量和登记等工作内容,对土地的管理有了更加权威的制度性文件。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就发生了土地改革运动,最终是我国的土地,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化,保障了国民的基本权益。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处于持续性的改革中,解决了比如土地资源数量的不明确、所有权归属的不明确、土地荒废等问题,充分保障了国民的根本利益,发挥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土地管理制度的问题
        目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主要存在于公有化与个人经济利益的矛盾、土地资源数量和弃耕还林的矛盾、家庭承包的土地与集体联合经营的矛盾。这些方面的管理体制漏洞,都给我国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利于我国土地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土地经营的目标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整体的平均化经营,但是我国的经济要求是提高土地的产量,但有时这种平均化经营就会影响土地目标产量的完成,不利于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利用,就会出现种种社会性矛盾,降低农民和生产者对于整体管理制度的满意度,也不利于保障农民个人的经济利益。


(二)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目前国家采取了更为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土地的整体管理进行改革,但在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现实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紧缺与民对农业生产的需求出现了矛盾,而在一些地方的制度,要求对土地进行退耕还林,这些制度必然也会影响土地本身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者的积极性,更加不利于农业生产产量目标的完成,不能保证居民的生活水平。
(三)土地生产人员流失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农村人口也处在不断减少的阶段中,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也是农业生产丧失了众多劳动力,进而减少了土地的生产力,不利于土地管理制度落实的进一步实践。农民作为土地的生产者,对于土地的使用效率降低,造成了弃耕的现象出现,土地的使用和管理技术不够完善,造成生产人员的流失,进而制约了土地的使用空间。
五、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的发展方向
        对于我国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目前所存在的这部分问题,需要及时地进行土地制度改革,并且创新其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土地管理能够保持在合理的制度体系内,进而保障土地的高效合理利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实践,帮助土地实现更好的使用。
(一)加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
        对于我国农村的立法工作,目前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问题,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处在与时代发展相式样的改革变化中,建立健全土地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就可以使农村的土地使用和承包能够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对具体的权力进行法律上的规定,也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
比如自2002年以来,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土地承包法,就对农村土地的承包和使用权力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化入法律的管辖范围之内,形成了一系列具体的土地承包法律体系,就可以从法律上规定农村土地的使用原则,让农民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土地承包和转移使用权。[3]
(二)完善农村土地的征税制度
        目前面临我国农村土地的使用成本较低,带来了种种实际问题,可以从实践上适当地推行农村土地征税制度,对我国农村的国有土地使用进行征税,征税的对象是农村的国有土地资源,通过对个人及集体的土地收入进行征税,保障了国家税收制度的推行,从实践意义上统一了农村土地使用和税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注重对农民的权益保障,适当的将国家政策以及征税清单指标进行详细讲解,以加强农民对于国家税收制度的理解程度,同时,对于征收系统的管理人员也要有所筛选和选择,从国家征税部门选择管理人员,就能保证征税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而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管理的改革。
(三)完善土地管理体系的推进
        我国农村的土地管理体系通常是由立法部门进行管理制度的制定,保证国家对于土地管理的宏观把控,同时使土地的规范流转保持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从而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实现有序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注重流转过程的合法性,同时要保证农民的贴身利益,制定完善的土地流转法律法规,从制度上规定土地流转的操作流程,也要在市场上探索更为合理的流转价格,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体制,从而保障农民的贴身利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涉及到农民利益的制度制定权力,牢牢把控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管辖范围内,中央能够对土地管理实现逐级的管理,避免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比如对于流转制度来说,国家需要积极地建立土地流转的价格体系和运营机制,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流转方式,调整好市场与土地供应产品的供求关系,使农民能够获得实际的利益。同时,对于土地管理体系制度的制定,需要协调比如国土资源部门等管理机制,是国家中央机关能够实现对各地土地管理制度的把控,从而使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能够安全有序地开展。
结论:我国的土地管理制度需要不断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需求,从宏观和微观上共同调整土地管理体系,推进农村土地的改革目标。保证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进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宏,冯迎宾. 透视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J]. 城市发展研究,2004(5):39-44.
[2]陈光金. 农村土地权益问题需引起重视[N].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11-27(01).
[3]党国英. 关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 国土资源,2003(6):13-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