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泥石流的危害性分析及预防措施

发表时间:2021/8/2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卷4月第12期   作者:杨微石 李鹏
[导读] 所谓泥石流,主要是指因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洪水、淤泥和石块的流动。流量巨大,破坏性很大,很难准确预测。
        杨微石 李鹏
        深圳市自然资源和不动产评估发展研究中心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所谓泥石流,主要是指因暴雨或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洪水、淤泥和石块的流动。流量巨大,破坏性很大,很难准确预测。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泥石流灾害频发,造成大量人员和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加强对滑坡灾害的分析研究非常重要。本文介绍了泥石流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关键词:泥石流;危害;预防
引言
        泥石流是环境影响、土壤侵蚀和地表侵蚀的结果。人们的不正当行为也将极大地助长泥石流的发生。泥石流灾害会对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正常生产和人类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更好地了解泥石流的成因并采取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1.泥石流的成因
1.1地形方面的原因
        地形的形状和坡度对松散固体的堆积影响很大,会聚集大量的水,容易形成快速流动的区域。在正常情况下,泥石流的大部分区域三面环山,一侧是出口。周边坡度较陡(多为30-60°),面积较大。发生泥石流的斜坡常无植被,斜坡常裸露破碎,有滑坡。泥石流多为狭窄的沟壑,有许多陡峭的山脊。泥石流冲击该地区后,会冲走沟底和沟壁的泥土和石块,造成很大危害。
1.2地质条件方面的原因
        如果地质区域比较复杂,断层褶皱,岩石风化破碎,容易造成泥石流问题。此外,地震多发地区和新构造运动活跃的山区也容易出现泥石流问题。如果地表岩石遭到破坏、滑坡和坍塌,就会形成固体泥石流。当结构变得松散和脆弱时,它将极易风化。软硬层状岩层也会形成碎屑,会导致泥石流问题。
1.3水文气象方面的原因
        水不仅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形成泥石流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因此短时间内突然大量涌水,容易出现泥石流问题。有多种类型的水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量流动,例如强降雨、冰川和雪的融化,以及山地湖泊和水库的短期爆炸,导致岩石和土壤软化,并且增加了山体的侵蚀。
1.4人为因素的原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泥石流的重要因素之一,显着增加了泥石流破坏的频率和程度。随着山区等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人的活动对自然生态活动造成了更大的破坏。此外,修建山地车辆、修建治水设施、开挖山坡都会导致山体稳定性消失,从而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地形条件。同时,废渣和开采后的垃圾被随意扔掉,这也为滑坡提供了更松散的物质。这种人类活动为泥石流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并促成了泥石流的发生。
        例如2015年的深圳滑坡泥石流事件,对居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极大伤害,广东省地质灾害应急专家组在现场展开调查,查明深圳光明新区垮塌体为人工堆土,原有山体没有滑动。人工堆土垮塌的地点属于淤泥渣土受纳场,主要堆放渣土和建筑垃圾。由于堆积量大、堆积坡度过陡,导致失稳垮塌,造成多栋楼房垮塌。
2.泥石流主要危害
2.1泥石流危害的地域性差异
        由于泥石流所在地区的发展强度、人口密度和国民经济发展程度因地区而异,其造成的危害也因地区而异。在西部地区,由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泥石流规模较大,主要威胁是人员伤亡,尤其是西南地区。虽然东部地区由于灾害强度较低(规模较小或受灾面积较小)而造成的人员伤亡较少,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经济损失与西部地区相当。也就是说,西部地区泥石流造成的破坏主要与人为损失有关,而东部地区则主要与经济损失有关。
2.2泥石流对人类的威胁
        由于泥石流具有突发性、频繁性、阵发性、短期(几分钟到2小时)、多相(非均相液固液两相,由泥、沙、石、水组成)、周期性等特点,能量高、冲击力强、自然灾害快。它具有倒塌、滑坡和洪水的多重影响,其危害往往大于单一滑坡的危害。与山体滑坡、坍塌和洪水相比危害范围更广,也更严重。

对人类的威胁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影响居民住宅和其他建筑物,对人体造成各种伤害、破坏、骨折等伤害,可形成感染性伤口,容易引起破伤风等特定疾病;个人若因内压或吸入混浊水会引起气道阻塞、气短、胸闷、喉咙不适、气短等症状,严重者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死亡。
        (2)人类栖息地遭到破坏,道路、铁路、桥梁等建筑物遭到破坏,当地居民与外界的交流中断,交通中断,受害者从外界获取生活物资的难度增加;以及当地的饮水困难。受害者很容易患上各种急性传染病。
        (3)破坏耕地、农作物减产或歉收,使受灾群众日后难以生存;如果温饱问题不及时解决,受害者的存活率就会降低,容易出现饥饿、营养不良等症状,各种疾病的流行也很明显。
3.做好泥石流预防的策略
3.1避让措施
        对发生泥石流的村镇、桥梁、公路、工厂、铁路、水库和旅游开发区,要开展泥石流河谷和泥石流危害研究,尽可能避开有直接危险的区域。例如,泥石流谷、沟壑及中上游主支沟交汇处不明的低平原、河床附近的坡度角或低缓坡,以及河弯以外的地区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防护装备建设或采取其他策略。
3.2生物措施
        仅靠生物措施的耗时是较长的,但是可以减缓泥石流的发生并提供良好的保护。这种方法通过覆盖山地植树造林,有效地加固表层土壤并保持水土,减少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
3.3综合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是指在泥石流相关灾害的确定区域内,将生物措施应用于各种工程措施,并整合多种措施,对小型泥石流盆地进行统一、综合的管理,从而降低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性。做好与泥石流有关的灾害预测。从面积上看,可以根据降水量、地质特征等条件划分危险区。一般可分为高风险区、中风险区和一般风险区。按时间可分为长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3.4工程治理,做好群测群防
        首先,要做好地质灾害调查,了解灾害的真实分布。对于无法应对、无法预防的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群防群控的方式,将整体损失降到最低。进行工程时,可在上游筑坝,逐层阻隔泥石流。此外,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排水、覆盖和防护结构的施工。在落实泥石流防治措施时,不能随意高估泥石流防治领域取得的成果,而要考虑到泥石流成因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做好与泥石流有关自然灾害防治工作。
3.5建立监测网络,做好隐患排查
        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建立全国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及时发现隐患和危害,以便有效应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及相关方法和技术,做好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报和监测工作,做好灾害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搭建灾害防控信息共享平台,真正实现信息交流。此外,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要进行移动检查,还要视情况及时通报前兆信息,消除危害。此外,在危险区边界应设置警示标志,在泥石流较强的地区禁止截坡和爆破作业,禁止某些可能导致泥石流加剧的项目和活动。
3.6发挥天气预报的作用,做好相关防范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收到的有关天气预报的信息变得更加准确。但是,在进行地质灾害的气象预防时,需要更准确的信息。气象部门必须及时发布天气预警,预测可能出现的天气、地质灾害和居民应采取的预防措施。比如很多居民对预警意识不够,除了预警,还需要说明是否需要疏散,基层管理者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泥石流的成因,提出了泥石流危害的预防措施。本文的介绍可以提供一些背景信息和帮助泥石流管理,对减少泥石流造成的损害起到一些参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琦,唐永刚.泥石流的成因及预防对策分析[J].甘肃科技,2020,36(11):58-60.
[2]杨强,殷继艳.北京香山北沟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及对策[J].今日消防,2019,4(11):34-35+37.
[3]秦波.泥石流的成因分析及预防策略[J].中国高新科技,2018(23):127-129.
[4]李应平.滑坡泥石流灾害及其如何预防[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6,31(06):188-189.
[5]江为学,薛民臣.泥石流及其防治措施分析[J].交通科技,2015(01):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