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杨鹏程

发表时间:2021/8/26   来源:《工程管理前沿》2021年7卷4月第12期   作者:杨鹏程 江宏
[导读] 些年来,随着我国加快对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以及推进城乡结构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开展,极大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江宏
        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  6351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加快对城市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以及推进城乡结构一体化建设的政策开展,极大地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但是与之而来的是我国河道污染愈发严重,虽然党和国家以及各地政府有关部门积极开展支部工作,仍有部分地区河道治理效果不佳。本文首先分析我国河道治理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我国现阶段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技术选择和对策实施。
        关键词:物联网;网络安全;远程控制;
        引言:我国水资源的质量好坏与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的健康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存在水质污染严重、内涝频繁等问题。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工业污水、建筑垃圾等随意向河道进行排放,导致大量的污染物排放总量超出河道自身净化能力。
        一、河道治理现状分析
        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对于河道治理管理能力的好坏,直接关乎到城市区域的周边生态环境的质量与健康。在我国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对于河流的功能也进行针对性开发,但是在开发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河流系统环境问题。部分乡镇地区的地方政府缺乏对河流水域的监管与管理,水域周边的工厂、工地生产、运行无序的排放三废入河。人为、工业生产等因素导致许多山区河道水体质量低于IV标准。而且这些污染严重的河流大多是处在我国农业耕地丰富、城市相对发达的区域,耕地当中的氮和磷元素富含较多,通过灌溉直接与河道相通,将氮和磷等农业污染直接排入河流,进一步加重了我国河道的污染和河道治理工作压力。在缺乏外流域补水的情况下河道水流流动性较差,导致无法及时的进行循环更新,随之造成河道水体污染。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以及居民住宅朝聚集性发展的背景下,虽然有效解决了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些基础性问题,但是由于对于排水管道以及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导致许多工业,农业、人为等排出的污水在未经过任何处理就排入到河道当中,我国部分河段出现严重污染现象。
        河流本身具备自我净化和自我修复的功能。好氧微生物的存活是确保河道水质良好的关键,河道水质污染后导致河流出现缺氧和厌氧的状况,导致好氧微生物的缺乏而降低了河道的自我净化功能,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化建设,对于河道多采用混凝土结构硬化两岸来进行美化河道外观和巩固河道周边安全。由于采用混凝土结构修筑的河道将水与土壤、有机体与环境进行完全切断与分离,导致河流原有的自我净化能力极大的下降,造成了河道水体本身功能的损失和使用价值的下降,同时也减小了河道好氧微生物对于净化水质的作用(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
        我国工业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但是也增加了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的排放量。在我国南方河道密集的地区,由于降水丰富、河道坡降陡、河道汇流历时短、河道聚沙能力强等素导致河道在受到极端的天气影响下(暴雨、地震等)易形成河道水位大起大落的情况。而河道水量激增也导致大量堆积在河岸边缘生活垃圾进入河道,再加上现在大部分河道周边的城市截污、治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完善,导致在大量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直接或间接进入河道当中,进一步加剧了当地水资源水体富含营养化导致及河道水体水质下降。污染河道的同时也破坏了河道的生态功能、降低了河道的自净能力。


        二、河道治理的技术选择和对策实施
        2.1 治理污染源
        首先,对河道流域内的排污、排水口进行全方面的排查和关注,同时建立动态监管体系,将现有的雨、污水分流,污水做到应收尽收,城市通过道路下的排污管道系统铺设三级管网将城镇污水转输到污水处理厂来进行集中处理;其次要分析造成河道污染的区域定位以及区域范围内的工厂、企业、周围居民的全方面检查,对于违反国家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随意的向河道排放废气、废气、废物的工厂、企业、个人要进行采取严厉的整治,敦促其改变乱排、乱扔的行为;最后,政府部门与河道临近的工业企业要签订排污合同,确保相关企业能够控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总量,对于不能减少排污总量的企业要给予行政处罚或是停产整改。
        2.2 调、配水
        对于一些本身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河流的流动性较差导致水更新速度较慢的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在周边流域调水补给或短时间内增大配水比重来实现河道水循环加速和改善水质条件的目的。但是该方法存在:不能根本上解决水污染、混合过程改善能力有限、需要与防洪排涝工程结合等问题,采用跨流域调水治理河道污染时,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河道实际情况,本方法主要适用于河道对水量敏感性较强的平原地区。
        2.3 治理技术的升级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开始采用生态治理技术来实现对河道污染区域的水质治理。常见的生态治理技术包括河道复氧、生态浮床、人工湿地、微生物治理四种技术。河道复氧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向河道进行注入空气和氧气,通过水体溶解氧含量的提高来恢复水体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与数量,从而实现河道内部恢复自净功能以达到污染物的处理与河道改善的目的;生态浮床主要是通过在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吸附水体中的悬浮物,吞噬和代谢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为无机物,同时形成富氧环境;最终达到削减水体中的氮、磷及有机污染物质,使其成为植物的营养物质的目;人工湿地主要是通过人工设计和建造由植物、微生物、水体组成的模拟自然湿地,通过模拟自然湿地来实现河道污水的净化与治理;微生物治理主要是通过对污染河道投放大量的微生物来实现吸收和氧化分解河道当中的污染物。
        2.4 健全管理制度
        首先,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于违反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并造成河道污染的企业的监管力度。通过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和明确责任分配,切实做好河道周边居民、工业农业生产的固体垃圾的管理,杜绝固体垃圾进入河流造成的一次污染;其次,在各地继续推行河长制。加强各部门对于河流巡查的力度和频率,切实防止一些不法人员或是工业企业向河流偷排泥水、废水、废气等污染物;再者,将河道治理与管理的有关信息借助互联网技术向社会公开,政府有关部门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向市民宣传爱护河流、保护河流的价值和意义。同时还要配套建立起河道治理奖惩制度,对于举报一些不法工厂、企业向河道排放工业污水的市民,能够通过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奖励来鼓励广大民众能够参与到政府治理河道的工作当中;最后,对于政府部门以及有关河道治理机构通过长期的水质维护和治理水质达标的河道,需要做好后期治理后的河道管理机制的完善,通过将治理后的河道进行信息数据的统计和公开,做好治理后河道的后期维护和关注,切实防止治理后的河道发生二次水污染。
五、结束语
        治理我国河道污染问题需要党和国家、社会、广大人民群众集心,采取处理污染源、调、配水、治理技术的升级优化、等措施结合有关部门实施健全河道治理管理制度,共同推动我国河道污染问题的解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优质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
        [1]杨石磊,李燕.城市河道生态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7):195-196.
        [2]何丽琼,王昱,张定定,蔡卫丹.台州市金清河网水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06):39-40.
        [3]谢海滨,张志斌.治理河道污染 恢复美丽河湖——以安阳河的污染治理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2021,20(04):49-51.
        [4]王耀建,夏兵,王永喜,杨海军,潘伟.玉符河河道近自然综合治理措施及效果评价[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21(04):22-25.
        [5]李卫东,唐仁,钟栗,汪院生,秦灏.基于MIKE模型的太湖湖西通胜地区水利治理对策研究[J].江苏水利,2020(10):4-9+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