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卿
重庆文理学院 重庆 402160
摘要:长期的气候变化和短期不可持续预测的极端气候变化事件对中国生态系统的影响日益加深。由此提出韧性城市的概念,是为了应对未来全球天气和气候变化、极端气候灾害等不确定因素。目前,韧性城市的概念主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城市时间、空间、与城市相关的属性等。因此,韧性城市具有很强的空间延展性和区域包容性。但由于相关理论研究范围较广,缺乏对技术特征的解读,且由于国内对韧性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很多相关技术概念比较混乱。有必要追溯韧性城市结构力学等相关技术研究。包括相关技术的理论定义、概念和理论研究框架,总结其发展规律和研究特点,期望为未来中国城市下一阶段新型城市韧性建设的研究提供新的参考和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韧性城市;灾害预防和控制;理论研究
引言
近年来,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城市发展,这使得城市和城市化相关的学术问题逐渐成为国际学术界最为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以1973-2016年的中外相关文献为主要技术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韧性城市技术概念的分析界定,分析城市相关技术研究的理论方向、方法和技术应用。主要目的是研究和梳理与相关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技术内容密切相关的技术问题,为未来我国韧性城市的相关研究课题与技术应用之间提供参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我国韧性城市的实际研究发展方向和应用方法趋于多元化,并逐渐从传统的理论研究转向实践研究和应用,但国内对一体化弹性城市的深入研究却很少。未来宜对跨学科学术研究课题进行更深入的学术探讨,使当前关于韧性城市防灾的学术研究得以深入开展,实现韧性城市防灾、城市灾后恢复重建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
一.什么是韧性城市?
韧性源于希腊的拉丁语'RSILLO,意思是回弹。20世纪70年代,霍林的概念首次被引入地球生态学的研究领域。这个新阶段是罗斯弹性经济理论逐步扩展的新阶段。蒂尔曼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原力理论的角度深入探讨了经济社会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罗斯则从自然社会经济复原力理论的角度准确衡量了震后生产损失和经济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灾害的直接反映。第三个发展阶段是繁荣发展的阶段。以霍林专题为头版,成立美国韧性联盟,对美国韧性进行广泛多层次、深层次的跨学科研究,尤其是美国社会学和生态学研究。学者们进一步将弹性研究引入自然灾害管理领域[1],倡导以新范式从脆弱性研究向弹性自然灾害管理研究过渡。韧性的初步理论定义在自然灾害研究文献中经常使用。自1998年被引入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定义主要包括四种:“能力恢复理论”、“干扰理论”、“系统理论”和“能力提升理论”。这些韧性定义有一些基本的共性。首先,他们都强调这类韧性物体具有同时吸收内外自然冲击和内部扰动力的能力其次,我们都需要关注语言系统在受到外界条件干扰后,是如何通过语言学习恢复原状或达到新状态的。再次,有人认为系统不仅具有快速降低成本和风险管理的能力,还能快速恢复。最后强调系统人员要具备从主机软件和系统硬件两方面积极应对自然灾害直接影响的综合能力。在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提出了韧性城市建设的新概念,强调韧性城市建设具有及时防范、应对和快速恢复特定经济风险的重要能力,同时将自然灾害中的损失降到最低。虽然它有很强的吸收和抵御各种外部环境干扰的能力,但经过改变、更新和重组后,它仍然可以保持原来的整体结构和基本功能。
二、韧性城市的研究框架
自2005年《兵库行动框架》报告发表以来,许多主要的国际经济发展规划组织率先采用了这种灵活的运作模式。然而,实际上,将经济韧性城市研究的概念直接引入中国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实际战略研究的典型尝试相对较少。洛克菲勒基金会和联合国国际减少灾害战略办公室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研究框架,包括分析建设一个有复原力和宜居城市的基本特征和一些优先事项,旨在大大提高脆弱和宜居社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综合复原力和控制能力。亚洲五大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网络合作倡议,加强了孟加拉国,印度,印度,菲律宾、泰国等五个国家50多个主要城市的环境生存、适应和社会转型发展能力,面对气候变化事件、自然灾害等各种极端风险问题,更重要的是建立风险管理的思维框架。沙里菲亚等文章认为,建立复原力管理的思维框架是整个社会经济生态系统风险管理的有效方法,主要目的是建立自然灾害影响风险管理的综合应用框架,收集整理近年来复原力思维的城市风险评估体系框架的各种应用工具。
而且,如上所述,目前国内对城市复原力量化指标的研究较为多元化,在很多城市研究成果的框架下,没有尝试量化城市指标之间的价值关系和指标之间的相互依存价值关系,指标之间的相互价值反馈被广泛忽视,导致结果不准确。因此,多层次跨学科研究应该是建设韧性城市总体框架结构研究的主要研究重点。
三,城市灾害防治的抗灾能力方法
3.1提高灾害防御标准,增强综合防灾能力
为了进一步研究未来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等风险等级极高的城市风险变化趋势[2],对目标风险城市风险等级的变化发展做出及时的长期预测,根据长期预测结果准确评估这些年的变化对未来城市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及时进行城市脆弱性风险分析和长期风险评估。以此理论为基础,研究制定城市防灾、防震减灾实施策略,有效应对极端恶劣天气等自然灾害下风险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于突发台风、暴雨、极端洪涝等重要气象和自然灾害,从推进韧性城市规划建设的战略高度,完善高风险地区公共市政、交通基础设施和各类城市防灾、抗旱减灾基础设施的综合设计标准,以保护为重点,强化环境适应性;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城市’建设,保护河流、湖泊、自然湿地等敏感区重要水域和生态环境,提高韧性城市防洪、抗旱、排涝、减灾能力。
3.2加强防灾宣传教育。
健全防灾风险预警管理机制,首先要有防灾意识和危机意识。面对自然灾害有风险,无知比灾难更可怕。国内外防震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真正最重要的是构建集防灾意识、责任、制度和技术教育水平于一体的防灾、防震、减灾的新型综合教育文化。因此,城市社区应进一步组织开展“防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等系列活动,增强社区全体居民、社区中小学生、私营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防灾、避险、减灾自救意识,掌握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的基本技能,实现防灾自救目标。【3】
3.3完善多灾种监测预报预警平台。
风险监测预警是保障城市安全应急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首要组成部分和最重要的管理环节,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所以应积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全面提升当前全市各类社会灾害风险监测信息预警管理水平, 优化建设升级城市,各类灾害风险监测信息预警系统在新建城市消防运行风险管理数据中心的技术基础上,建设完善城市综合防震减灾和城市;风险防控数据信息分析平台同时,通过数据信息分析平台结合大数据,构建“应急地图”, 分析城市各类安全灾害风险并及时进行综合评估,筛选找出城市公共安全灾害防控人力资源需求与城市,现有社会保障管理措施不匹配的重点领域,及时开展城市重点管控综合治理。
结束语
城市建筑是人类社会——自然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大规模的建筑。它必须包含大量的结构原理和规定,而这些严格的要求要符合基于压力-温度响应-压力响应非线性数学模型的密集结构原理和规定,将使人类的韧性远离这个城市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家园。传统的应急管理策略以建立建设密集、高密度、高能耗的专业技术支撑体系和建设需要大量空间利用的大型刚性基础设施结构为基本保障。各应急决策管理机制以政府部门为管理单位,缺乏专业的应急管理机制和决策部门间的协同工作体系。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数据共享和专业的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支持,另外,由于缺乏理论研究、缺乏基础设施、问题定义混乱等诸多问题,对柔性的研究只能游走于实践研究的表面,而无法深入。因此,本文认为中国对中国城市区域韧性规划理论发展框架的研究需要在国外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案例中进行,结合中国,的实际应用找到一套适合我国的区域韧性城市发展框架理论,并对城市不同空间区域进行明确的城市规划发展预测毫无疑问,中国超韧性城市市的规划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赵珊珊,高歌,黄大鹏,等 .2004? 2013年中国气象灾害损失 特征分析[J].气象,2017 (33):101-107.
[2] 张益章,刘海龙. 韧性概念的重新审视[J].国际城市规划,2015
( 3 0 ) :13-21.
[2]彭狲,袁敏航,顾朝林,等 . 区域弹性的理论与实践研规展[J]. 城市规划学刊,2015 (1):84-92.
作者简介:徐建卿,1988-11,男,助理审计师,汉,研究生 重庆人,研究方向 工程项目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