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妍
北方工业大学
摘要:会所建筑大多服务于住宅区内的居民,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促进了小区和谐丰富的文化建设。本文以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地区会所设计方案为例,从场地分析、功能平面设计、流线设计、造型设计与庭院设计五个方面探索了居住区会所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会所设计、平面设计、流线设计、造型设计
引言
会所是指在住宅小区中为人们提供较全面的娱乐休闲活动的场所,它是以所在小区业主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的康健娱乐服务设施。随着城镇的发展和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除了要满足居民基本的居住要求之外,也要考虑人们基本的精神需求。会所是小区居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具有相关的娱乐、休闲和文化服务等丰富内容,以充实小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为居民创造和谐舒适的小区环境以及为居民提供交友聚会的场所,促进小区文化建设。因此会所设计在小区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
1.场地分析
本方案会所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地段某居住小区中,小区规划总用地面积7.16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部分,用地中间为永定河引水渠。会所规划用地南邻小区幼儿园,西邻社区医院,会所与其形成了公共建筑组团。其余两面临近居住区道路,场地主入口开向道路临近小区入口一侧,场地次入口开向小区内部道路一层。
2.功能平面设计
模式口居住建筑为四合院式,考虑到融入模式口居住建筑肌理,本方案使用了回字形平面的变形,围合出院落空间,将健身活动用房、文化活动用房、服务用房、老年人用房和管理用房五类功能空间围着院落分别布置,不仅增减了景观面与采光,也利用院落自然地划分出了动静分区。考虑到老年人行动不便,将老年活动用房布置在一层主门厅一侧,老年人进入会所建筑后就可以穿过门厅直接进入到老年人活动用房中。小餐厅布置在主门厅的另一侧,不仅人流进入便捷,在小餐厅中的人群也可以观看到内庭院中的景色。乒乓球厅、台球房、健身房等动态的健身活动用房布置在建筑北侧,依靠庭院分隔出南北的动静分区。二层布置图书阅览、音乐工作室、会议室等文化活动用房和咖啡厅、茶室等服务用房,并穿插灰空间室外平台。(如图1)
3.流线设计
建筑主入口为灰空间,不仅是居住区的延续,也是建筑内外空间的过渡区域。考虑到无障碍设计,入口处增加残疾人坡道设计。从入口灰空间进入主门厅,从门厅中“L”形的景观楼梯可上至二层并从不同角度观看内庭院中的景色。主门厅的一侧是老年人用房,另一侧是小餐厅,穿过门厅是夹在两个庭院中二层通高的展廊空间。从建筑的侧入口进入次门厅,正对着的是内庭院的景观,次入口一侧是休息空间,另一侧是一条通廊连接着;楼梯、卫生间、健身活动用房等空间。建筑中设置有两部楼梯,由楼梯上至建筑二层均面对着室外休息空间的灰空间。在二层中设置有三处室外平台,作为休息、观景空间使用。在大面积的休息平台上,采用水景与休息座椅结合来划分空间。
4.造型设计
为了延续四合院式的城市肌理,本方案首先采取了回字形形体,在建筑中挖取一个庭院空间,随后又在建筑的一侧挖取了一个小庭院,不仅增加了建筑采光面,也使建筑形体更加轻盈。考虑到周围居住建筑大多为低矮的四合院式坡屋顶建筑,会所的第五立面也考虑坡屋顶设计。为了融合坡屋顶与新中式风格,会所建筑最终选取整体的曲面坡作为第五立面,不仅使建筑形体看起来简洁灵动,通过整体的坡屋顶设计也增加了许多灰空间,丰富了建筑的趣味性。在会所立面中采用木框架与玻璃的结合,开设长条状,使舒展的形体也具有了向上的动势。向内凹进的入口灰空间不仅增加了建筑的形体变化,也丰富了建筑的光影变化。在二层的灰空间平台外也设计了由一层上下贯通的木格栅,增加了建筑的整体性,同时也丰富了建筑的虚实对比关系。(如图2)
5.庭院设计
为了打破传统建筑封闭的休息空间,在本方案中设计了室外庭院并在内部设置水景与乔木景观,呼应小区中的永定河,同时也穿插了室外平台空间,在庭院中的人群不仅可以进行视线交流,也可以停留休憩来欣赏庭院中的景色,开敞流动的室外庭院为会所建筑注入了活力。(如图3)
6.总结
会所建筑大多服务于住宅区内的居民,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便利,促进了小区和谐丰富的文化建设。会所设计不仅要考虑建筑本身,也要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场地的关系,使其融合与周围场地肌理。同时可以采用灰空间、室外庭院上人平台等手法,将会所建筑活跃丰富起来。
参考文献:
[1]吴家炜.《会所设计方案》[J].当代文坛,2019(03):13.
[2]梁嘉樑.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式建筑设计:以某会所建筑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2):99-100.
[3]司春杨.当代休闲会所室内设计中情感体验设计研究[J].门窗,2017(1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