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
湖南省绿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413000
摘要:以湿地与城市空间整合思路为背景,分析津市市高新区湿地与空间问题现状,再基于湿地与城市空间问题从湿地与城市空间整合的定位、空间结构、空间功能等方面进行路径分析,从而构建解决现有湿地与城市空间问题的实施措施。分析结果表明:津市市高新区原有湿地环境质量、开放空间网格、生态环境、生态景观等多方面均存在问题,具体可通过重新定位湿地与城市空间主题、构建湿地廊道、组团分区湿地、整合湿地斑块、构建空间与湿地的网格体系来实现。
关键词:湿地;空间整合;定位;组团分区
1 引言
城市湿地作为承载城市水体结构的载体以其独特的生态系统功能被广泛运用到城市的多个角落。城市湿地在发挥积极的自然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在积极的影响着各种社会资源。受到诸多环境、社会因素等影响,城市原始生态湿地被重金属等污染丧失了原有的面貌,逐步变成面积小、分布零散、孤岛式斑块的现状[1]。城市原始湿地的减少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生态环境,影响了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由此也造成了诸如洪水隐患、环境污染等制约城市发展的通病。城市湿地的丧失表面上看是局部问题,实则是一系列的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问题[2]。为此,在实现科学发展,建立生态和谐社会的建设背景下,进行城市湿地建设,湿地保护,湿地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变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国内外多个政府进行了城市区域内的湿地建设与保护政策性研究分析,各个国家的研究者也将目光关注到与人类整体发展的城市湿地建设上来。目前,国内关于城市湿地建设研究主要涉及到城市湿地自身功能、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规划、湿地与城市共生三个方面[3]。如潮洛蒙等对以往城市发展不合理规划湿地的现象进行了问题分析,指出了湿地功能退化的严重后果,他同时强调必须加大对湿地开发的利用度,做好湿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整合湿地与城市建设空间设计内容,力求对湿地建设过程的严格管控[4]。唐卫东等以湿地景观设计技术思想为基础对镇江北固山的湿地分布状况、周边环境影响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湿地生态建设的制约因素。他同时强调,在湿地景观设计中应该加强城市湿地与空间设计的整体性,在保证湿地完整性的同时实现湿地景观的最优设计,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湿地资源的目的[5]。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城市湿地研究内容较多,形成了诸多的可供湿地建设利用的设计方案和策略,但在研究上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城市湿地与城市空间整合设计研究内容较少,未形成较系统的设计理念及标准,还仅仅处于边研究边实践运用阶段,这就给湿地为城市空间共建工作带来不确定性。本文分析湿地与城市空间整合策略,并结合津市高新区湿地来提出具体的湿地与空间整合的实施路径。
2 湿地与城市空间整合基本思路
整合即一体化,是指不同个体之间,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整合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数量扩张方面,在系统整合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一个飞跃的效果和作用。在整合的过程当中,必须要有一个制度化的特点实现制度多样化和全面化的快速发展。
城市湿地和城市化的融合中,城市湿地、城市空间才能有效共同发展。利用城市湿地空间动态性,塑造有利于城市机制朝一致性和全面性的走向,从而克服两者之间的分离与矛盾。这种整合具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最重要的是价值方面的整合,传统湿地的调整和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发展更具价值。第二,不增加新的结构特点,形式和材料,能够实现城市湿地与城市空间发展均衡性。其中最重要的是进行材料的空间性的作用打造,达到构建城市的整体规划和总体战略的效果[6]。
湿地与城市空间整合的方式很多,就空间本质而言,可从空间的结构、空间的功能、微观要素等方面进行。
3津市市高新区湿地现状及与空间问题分析
(1)实践分析对象概况
津市市高新区位于津市南部、澧水河畔,二广高速和团湖两厢大道。湿地位于周家铺路(团湖桥)以西、创业路以南团湖路以北、胥家湖路以北,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71395.17m2,。湿地项目需要围绕津市本土文化,运用现代主题公园的规划理念,融入“海绵城市”理念,体现亲水特性,满足生态休闲需求,打造文化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生态休闲湿地公园。图1为高新区湿地与城市共生建设区域位置。
图1 高新区湿地与城市共生建设区域位置
(2)区域内湿地现状
津市地处湖南4大水系之一的澧水下游,东濒洞庭湖、南临沅水,北近长江,西北道水、涔水、澹水回绕,澧水干流横贯全境,河岸长达76公里。
境内有大小湖泊21个,河流11条,水库29座,水塘8038口,总共水面1.2万公顷。南部0.4万公顷面积的西毛里湖为湖南省的第二大淡水湖。澧水干线由西往东入洞庭湖,北出松滋、虎渡两河沟通长江,形成为四通八达的水道网。津市市高新区内现有胥家湖及团湖两大湖区,湖泊湿地面积达到185亩。津市高新区自然和人工水体多,陆地面积中包括近40%的低洼半湿地区域,建设用地范围十分局限。区域内湿地现状优势主要有:滩涂面积广阔,湿地生境良好;水面开阔,景观视野好;水湾地带丰富,岸线曲折,自然野趣;水源丰富,水质状态良好。区域内湿地主要劣势有:水岸线长而狭窄,用地局促,扩展性差;南部驳岸陡峭,实施难度大;滩涂地较多,可建设条件局限;原生植被群落少,绿化景观效果不佳。区域内湿地建设面临的挑战:水土污染;滨水防洪、季节涨落;个性、审美与体验的创造;狭长的空间。
(3)津市市高新区湿地与城市空间问题分析
1)地区湿地环境质量下降
历史上,津市高新区湿地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但由于提高了该地区的开发强度后,该区域的湿地面积呈现出了显著减少的趋势。整个地区的湿地空间特性很薄弱,并未呈现出一系列的联动特性,因而很难一体化发展,整个地区的湿地质量呈现逐步恶化趋势。
2)开放空间网格并未形成体系
津市高新区地区老规划并未结合地区的城市湿地和城市道路绿化、河流景观绿系统,由此形成的湿地景观廊道并不具备较强的空间性,区域内及周边的城市绿地并未形成组团,从而导致各个城市绿地的联系不紧密,未能开发出有效的城市湿地网络,蓝绿交融的开放空间体系还未见皱形。
3)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区域内的海岸带,尤其是入海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破坏,高新区区由于工业发展更加恶化了当地的环境,再者加上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及人为活动破坏直接导致了部分绿地难以自我恢复。
4)基础建设扩张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
高新区湿地较多,原有的生态环境丰富多样,但受城市及工业发展,原始的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湿地的生态环境被污染,湿地的面积缩减,严重的削弱了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
5)未因地制宜,建设不分区域和条件
高新区内部公园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连接,区域内也并非因地制宜实施各项建设,由此导致的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津市市对水资源进行了补充管理,以补水方式来弥补水资源的损失,如此也能实现滨海区的水资源高效利用,同时能够达到一定的景观观赏休闲娱乐效果。
6)生态景观设计形式化
高新区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是否具备稳定性也需要时间的验证,但在改建之前生态景观形式过于单一化,大部分已有景观设计并未从空间化的角度来考虑,整合之后的湿地公园构建了一个具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4津市市高新区湿地与城市整合的空间实施应用路径
湿地与城市整合一体化构成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区域湿地用地构成(表现为根据城市结构,构建一体化的城市湿地廊道),二是湿地与城市功能构成(湿地功能、城市功能,组团分区湿地廊道,城市湿地斑块整合),三是湿地与城市的整合构成(开发空间网格与城市湿地整合)。
4.1湿地与城市整合空间定位及主题
(1)整合定位
根据工业园区湖区河流域自然、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城市湿地生态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和相关的城市上位规划要求,将工业园区湿地公园空间结构划分为:“两区、一地”。“两区”即工业园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和生态安全缓冲区,“一地”即公共休闲滨水绿地。
工业园区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形成工业园区内完整水循环系统,把湿地景观建设融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使整个城市在自然中进行人工建设,将人工和自然相结合,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对城市湿地进行景观设计,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自然资源,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进程。
生态安全缓冲区:减缓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破坏压力,划定工业园区生态安全缓冲区,合理控制工业园区面积的增大。
公共休闲滨水绿地:拓展工业园区公共休闲范围,充分结合当地的文化背景,凸显人文文化,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交通、集散、健身等多项服务功能的活力开放的滨水公共空间。
(2)整合主题
设计主题围绕凸显湿地与城市共生理念,打造“一绿廊、一碧滩、一翠湖”人文景观,呈现诗情画意的湿地与城市共生画面。
4.2根据城市结构,构建湿地廊道
本湿地建设项目在优化原有湖区道路体系外,新增部分道路网线,构建湿地公园的步行系统。湿地公园区域内新增景观道路,打造慢行系统,增强湿地公园生态功能,增加绿化面积,拓展人行道。
结合园区总体规划,更好的发挥以团湖区域的现状优势,在团湖区域原有的道路体系中进行道路网线建设,即扩展原有道路,新建湿地公园道路,形成以团湖为中心的环湖网状道路体系,加强湖区中心感,形成环状放射、园水相映的美丽空间格局。环湖道路网线扩大了湖区范围,是园区建设的生态屏障,部分道路体系贯穿了园区建设,形成了良好的空间交融关系。项目中的道路体系网构成了工业园区的慢行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慢行空间:
1)湿地体验区慢行空间
为凸显湿地重要位置,打造环湿地体验区的木栈道慢行空间,提供生态栖息,观光旅游的场所。
2)休闲观光区慢行空间
这是慢行系统的中心和重心,为方便城市活动构建连续慢行路径,主要包含绿化休闲步道、滨水休闲步道,两类步道均具有不同的空间特征,用以满足不同的视觉需求。
3)慢行系统与工业园区相互联系
为满足湿地建设与城市建设的共生理念,将慢行系统与工业园区主干路联系,设置连接路段,确保慢行系统的通行可达性。
4)慢行系统设置联络道
为确保慢行系统间的景观、地标节点的联系,设置联络道,同时也更好的保障了慢行系统的完整、连续性。
5)团湖社区慢行通廊
团湖社区与湿地公园相隔较近,应加强慢行系统与团湖社区的通行联系,建立团湖社区直达湿地公园通道,完善慢行空间网络系统。
4.3根据湿地廊道,形成组团分区
依据城市湿地建设进行园区湿地分区,形成点辐射面的湿地结构。以团湖湖区为建设范围,围绕团湖四周构建四个区域,即:入口景观区、休闲观赏区、活力天地区、湿地体验区。本规划区域组团分区示意图见图2所示。
图 2组团分区示意图
入口景观区:作为湿地公园的入口处,景观设计应突出与城市园区中心协调的观感效果,打造“智慧+生态”特色,为入口处小区创造优质环境。该区域内主要打造观鱼栈道、风雅广场、风来亭,映月广场、生态停车场等内容。
休闲观赏区:采用城市规划手法,着力打造新的湿地公园休闲水域形象,构造成方正、明快、现代的观赏区域。
活力天地区:以亲水为主题,构建户外球场及儿童乐园,塑造活力园区的新形象。该区域主要打造有休闲观光平台、儿童天地、沙地、露天篮球场、运动乐园、湿地港湾、湿地泡等多项内容。彰显湿地与休闲于一体的活力新天地。
湿地体验区:建立亲水平台,构建湿地栈道,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境。该区域主要打造风吟广场、听风栈道、湿地游园、亲水木平台等内容。
4.4?城市湿地的斑块整合
城市湿地分布零散,呈现斑块结构,需要进行整合用以加强湿地间的空间联系,湿地大小斑块不同承担的生态责任有差异,但各个斑块间由于距离较近又相互影响,在工业园湿地建设项目中,围绕团湖湿地公园将团湖周边的湿地板块进行整合,同时整合工业园区域外的湿地斑块,用以加强湿地间的空间联系。湿地斑块面积差异较大,工业园区内湿地斑块多为小斑块,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其中有一个胥家湖大斑块,区域面积达到10000平方米,因此可以建立多个湿地小斑块紧密联系在大斑块的格局,采取的主要整合方法是建立不同湿地斑块间的廊道。本项目中整合湿地斑块的主要格局目的如下表1所示。
打造湿地公园中“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格局,即通过廊道联系斑块湿地区域,在湿地斑块基础上增加基质内容,形成湿地“斑块-廊道-基质”。稳定、具有规格的湿地斑块整合系统要求生态结构的稳定、合理格局,从而促进了对居住区生态系统的原生态保护和利用。基质是整个规划区域内用地,基质源源不断的给湿地提供物质和能量来保存生态活力,湿地又是基质重要原生生态异质体,多个斑块湿地又相互影响共生,从而丰富了基质组成,促进了规划区域内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发展。
在团湖沿岸,围绕湖周边进行湿地廊道铺设,呈现出线状、带状廊道,在整个工业园区乃至津市市城市生态系统中,整合的湿地斑点廊道作为景观生态流的通道发挥了生态主轴的角色。
4.5?开放空间网格与城市湿地的整合
(1)珠联开放空间
为打造湿地与城市共生的美好环境,将工业园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城市建设与湿地建设融合珠联一起,结合当地的水网体系,周边的配套设施,重点建设湿地与城市建设的共享空间,让湿地深入附近居民生活,使之实现湿地人居的设想。
在本项目湿地与城市空间整合实施中,按照规划进行湿地与各级开放空间的多样化整合,造就绿水青山,绿廊水系,打造纵横交错的空间体系。主要做法有:
1)打造景观网络:将慢行系统(绿廊)深入城市内容,贯通工业区,北连津市市城区,南连历史文明古镇-新洲镇,与周边景区(嘉山寺、神九堰等景点)形成点面敷设,形成景观轴线、景观廊道,从而构成便捷的景观网络。
2)临水建设社区公共配套设施:以亲水为主线,突出湿地人文环境,打造各级水系公共配套设施纽带。
(2)构建生态网格
津市市内湿地资源丰富,城市湿地又是津市市特有的生态基质资源,毛里湖生态湿地公园,嘉山寺、人民公园湿地、二广高速沿线湿地等共同构成了辐射津市市大部门的城市湿地廊道,工业园区湿地公园更是联系其他区域生态湿地的重要湿地板块,对构建湿地廊道起到了重要的连接作用。工业园规划区域南侧胥家湖、肖家湖、澧水湿地布局图,其中胥家湖紧邻团湖湿地公园,通过湿地廊道共同构成了工业园南侧生态网格。
未来规划中,工业园区湿地公园将成为津市市南区湿地的生态第二核心,可与毛里湖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系统一起共同构成了城市湿地的核心区,但目前工业园湿地与其他地区湿地的联系还不具备统一性,还需
逐步将各个湿地呈放射状的敷设,将工业园区、毛里湖生态区、津市市城区联系一起,形成一个生态大网格。
5 小结
1)从湿地用地构成、与城市功能构成、与城市整合构成三个方面实施了湿地与城市整合的路径分析,通过整合使得工业园区的扩大了湿地利用率,与市区湿地规划设计及城市景观廊道、道路景观设计形成统一的整合体,城市湿地与城市共生系统更加完善。
2)工业园区的湿地公园建设将分散的湿地资源整合一起,充分发挥了湿地公园范围内的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整合湿地斑块,打造廊道系统,完善了工业园区的湿地网络,同时加强了城市湿地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但湿地公园与城市其他湿地系统的联系程度还不够强烈,这与规划概念设计的内容不详有关。
参考文献
[1]吴健生,张茜,曹祺文.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以深圳市为例[J].湿地科学,2017,15(03):321-328.
[2]张俊华,张冰,杨耀红.城市湿地景观建设及其需水量研究—以郑州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9):9258-9261.
[3]苏畅,郝欣妍,徐方园.城市滨水湿地空间活力提升规划设计问题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市浑河滨水湿地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3):9-11.
[4]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坚.城市湿地的生态功能[J].城市问题,2003(03):9-12.
[5]唐卫东,李萍萍,蒋洁.长江中下游城市湿地生态建设研究—以镇江市北固山湿地为例[J].2006(1):17-21.
[6]刘晋华.共生视角下的湿地与城市整合规划策略探索[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 城市生态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