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地区岩溶处理常用措施

发表时间:2021/8/26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第4月10期   作者:聂佳昆
[导读] 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某岩溶强发育地段的工程建设为例,
        聂佳昆
        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某岩溶强发育地段的工程建设为例,通过前期的勘察成果资料,结合了相关规范以及周边工程的工程经验,简单介绍岩溶地基的常用的处理措施、基础形式以及施工工艺,为贵州岩溶发育区域的地基处理以及基础形式的选择,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 岩溶强发育;岩溶地基处理措施;基础形式;
一、前言
        岩溶是不良地质作用中的其中一种,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地质灾害,威胁拟建工程的安全。贵州省贵阳市是一个以岩溶发育密集的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的会在岩溶强发育地段进行工程建设,当查明拟建场地的岩溶发育形态、规模大小等的情况下,处理岩溶地基则成为地基基础施工的重点,也关系着拟建工程能否顺利修建、在修建完成后是否能安全使用的关键。
二、工程概况
        本文以贵州省贵阳市某工地为例,作为贵州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常用的几种措施。拟建项目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北东侧,拟建物为-4+29F,建筑高度为88.35m,主楼部分最大单轴荷载为15000KN/柱,裙楼部分最大单轴荷载为7000KN/柱,主楼的结构形式为剪力墙结构,裙楼的结构型式为框架结构。
        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1、拟建场区所处地貌单元为低中山溶蚀地貌,拟建场地地形地貌复杂,高差较大,原始地貌为自然山地,南侧、东侧较高,北侧较低,场地标高1202.33~1245.88m,相对高差43.55m。
        2、建场地处于扬子准地台黔北隆起贵阳复式构造区贵阳向斜北东侧。拟建场地主要有一条断层经过:断层F1为正断层,由南向北延生,产状倾向145°,倾角75°,东西两盘均为三叠系杨柳井组(Tyl),西盘岩层产状为240°∠23°,东盘岩层产状为223°∠20°,断层破碎带影响范围约0.5m。
        3、拟建场地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Q4)素填土、红粘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杨柳井组(Tyl)白云岩:灰色、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岩体较破碎,质硬致密,敲击声较脆,节理裂隙较发育,铁质浸染,偶见针状溶孔发育,属较破碎、较坚硬岩现场实测岩层产状为223°~240°∠20°~25°。
        4、拟建场区范围内未见大型的地表水体,场地地下水主要为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拟建场区内地表水、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水位埋藏较深。
四、岩溶及其它不良地质作用
   拟建场地主要的不良地质作用为岩溶发育作用,拟建物的钻孔遇溶率高达34.76%,属于岩溶强发育地段,其发育主要受岩性及构造控制,水文对岩溶的发育起重要作用。大部分发育的岩溶洞(隙)均为无充填物,岩溶发育的形态既有串珠状、也有以开口型的空腔相连的大型洞室的形态,并存在岩溶联通管道,最大洞顶高度约为11.3m;此外场地局部也发育有洞(隙)软塑红粘土充填的溶洞。溶洞大部分空洞岩溶发育主要标高1190.17~1215.43m,岩溶顶板最薄处只有2.1~3.5m。
五、岩溶地基的处理措施
        针对于拟建场地的不同岩溶发育形态,采用不同的岩溶地基处理方式及基础形式,根据已查明的溶洞形态、分布空间及大小、顶板厚度等,分别采用以下几种处理措施:
        1、当基础位于溶洞顶板较薄且岩溶空洞较大的区域(溶洞顶板小于5m),考虑岩溶埋藏深度及溶洞变化的不可控的因素,对该部分基础采用浅处理的方式。采用施工机械,将溶洞顶板揭开,揭开后将溶洞底部的具有少量的填充物、或因施工过程中掉落的碎石等进行清理,让溶洞的底部清晰可见,底部仍有溶洞开口的地方(开口较小无人工施工作业面时),在开口处用导管深入洞口,灌注混凝土,混凝土标号可采用C25。

当出现漏浆或损失较快的情况,则需进一步查明岩溶管道发育的走向,将其扩大洞口,在走向一定范围内采用人工砌筑封堵等方式,确保混凝土能浇注出溶洞底部。待浇注的混凝土,达到揭开的空洞底部后(泛浆20~30cm),混凝土龄期达到设计强度后,采用大于底部开口直径的块石,在底部铺设50~100cm块石层。再使用毛石混凝土进行回填,毛石与混凝土的比例应满足3:7,混凝土标号宜采用C25(考虑拟建场地的承载力特征值为5000kPa,C25混凝土强度为25MPa,将其考虑为较完整岩石的低值,其折减系数取0.2。回填后的承载力特征值与岩石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相同),毛石粒径宜为30~80cm,回填时应间歇式回填,不宜一次性大量回填,注意观察漏浆情况情况,及时补足,防止局部形成较大空腔,且分层浇筑的层面注意保护,严禁掉落土体混入夹层中。在回填毛石混凝土时,如遇侧壁存在溶洞或鹰嘴状岩石时,应采用振动棒将混凝土振动密实,再进行下一步的回填工作。在确定回填密实后的基础形式:可采用筏板基础或者墙下扩大基础。
        2、当基础位于溶洞顶板较厚且岩溶空洞较大的区域(溶洞顶板范围在5~10m),建议采用旋挖机,钻探至溶洞位置处,再采用C25标号混凝土进行回填,旋挖机施工顺序应根据基础平面布置图,由两头向中间施工(场地存在岩溶管道),在岩溶管道出拟建物范围外,可以采用钢护筒,不低于C20的速凝混凝土或水泥砂浆封堵等方式将其岩溶管道两端堵塞,以确保建筑区域内的混凝土回填量充足。采用混凝土回填时应间歇式回填,不宜一次性大量回填,回填间隔为4~6小时,回填顺序宜采用先外围后内部的方法回填。回填完毕后,由勘察单位在基础位置处进行钻探验证,确认混凝土与洞室顶有无空腔,若回填不密实导致存在空腔,则可利用基础位置处的钻探孔对空腔进行注浆处理,确保混凝土与洞室壁结合密实。在确定回填密实后,在岩溶顶板上的基础形式:可采用筏板基础或者墙下扩大基础。
        3、当基础位于溶洞顶板较厚,但溶洞埋藏较深的区域,可根据勘察成果资料,视其周边如无溶洞或临空面时,可采用跨越法,沿建筑轴线方向,以相邻两点作为支点(两支点位置需确保满足相应强度及稳定性要求),中间修筑横梁,梁截面大小,需满足强度、抗弯、抗剪等验算。当无施工空间能同时满足两个支点时,也可采用单个支点,按悬臂梁验算其支点处的剪力及弯矩,跨越该溶洞发育的范围。基础形式可采用桩基础。
        4、针对于溶洞发育规模较小,溶洞顶板较薄处的基础位置(溶洞顶板小于10m),根据勘察成果资料周边无溶洞或临空面时,可采用穿越法,穿越溶洞的底板,基础埋置深度需穿越溶洞发育区域,进入稳定持力层,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当浇筑混凝土时,可采用钢护筒、混凝土添加速凝剂等施工工艺,以确保混凝土的浇筑能顺利成孔,基础形式采用桩基础。
        5、对于溶洞发育规模不大,且溶洞顶板较厚的基础位置,根据《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GB/T51238-2018)中的附录C溶洞的稳定计算章节中溶洞顶板厚度验算,以及《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中第8.2.8条抗冲切承载力计算,共同验算其溶洞顶板的厚度。当溶洞顶板厚度满足相应的规范要求时,可直接利用溶洞顶板作为基础持力层,基础形式采用筏板或独立基础。
六、结语
        当工程建设不可避免的在岩溶强发育地段进行工程建设时,通过地质调绘、物探、钻探等勘察方式,查明拟建场地的岩溶发育的形态模式、规模大小、可利用顶板厚度等岩溶要素,再根据拟建物的结构形式、荷载大小等特征因素,从满足设计要求及拟建物的安全可控的思路下,制定出拟建场地相对经济、可靠、安全的岩溶地基处理方案,以确保拟建物能够在岩溶强发育地段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工程地质手册》/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4
        [2]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GB/T51238-2018),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8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4] 《贵州岩溶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规程》(DB52/T1336-2018),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