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蕾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北京
[提要] 北京城市副中心乡村经济规模小、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与城乡建设水平不高,民生福祉仍需提高。推进副中心乡村振兴,亟需构建绿色创新农业体系,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同时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北京;副中心;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一、北京城市副中心乡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济总量规模有待提高。尽管城市副中心乡村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但由于发展基础薄弱等诸多原因,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大项目好项目少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发展动能不足。
经济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多数镇村产业发展尚缺乏明确定位。产业层级偏低,农业品牌竞争力和产业效益有待提升;工业发展主要以传统产业为主,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等高精尖产业集聚效应还未形成;文化休闲旅游产业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和龙头企业带动,配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人才资源规模与质量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工业用地、村集体产业用地效率不高;创新主体相对薄弱,创新能力有待加强。深厚的文化底蕴优势和良好的绿色生态优势没能充分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
基础设施与城乡建设亟待提速。道路基础设施水平不高,对经济发展的整体支撑性和内部的畅通循环便利程度还不足;农村安全供水、污水处理、道路交通等相对滞后;镇区建设尚处于粗放、自发状态,现有公共设施仅能满足当地居民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休闲和商务功能缺乏,建筑品质不佳。
民生服务水平仍需提升。教育、养老、生活、文旅综合配套等公共服务欠账较多。优质教育资源较为匮乏,学前教育与基础教育学位供给存在缺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高,优质医疗资源较为稀缺。文化、体育等活动场馆设施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亟需完善。
二、城市副中心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与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和“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市情农情,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以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为发展方略,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城市现代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一同谋划、一并实施,坚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批农业关键科技项目立项攻坚,农业从数量回升向量质同升转型发展。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改革重点任务深入推进,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到2025年,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行动取得重要进展,城乡规划一体化、资源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确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加健全完善。
三、推动城市副中心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绿色创新农业体系
有效服务国家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把农业科技纳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积极承接国家级农业重大任务,强化国家农业创新战略力量的牵引带动作用和成果就地转化能力。集聚一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围绕生物种业、高效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等领域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推进以清洁能源、人工智能为基础的第三代农机产业化应用。建设乡村振兴大数据平台,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一张图”,推动主导产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创建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及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左右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园区化、融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化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全程绿色防控,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强农机井用途和计量管理,落实农业水价制度,严格用水定额和节水措施。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强农药包装、农膜等废弃物回收处置。强化裸露农田扬尘管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建立质量安全追溯试点,试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高标准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
(二)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科学高效利用林地资源,积极探索林药、林菌、林蜂、林禽等多种模式,打造新型农林复合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推广净菜上市。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着力培养一批农村流通类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加快构建以电商平台为引领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培育提升品牌价值,恢复推广一批“老口味”蔬菜品种,做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和开发。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旅游融合,挖掘农业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特色元素,发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耕读教育、森林康养等业态,更好满足市民到乡消费需求。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万”畅游行动,打造一批精品主题线路、休闲乡村和示范园区。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民宿发展中的组织引导作用,带动传统农家乐转型升级。开展乡村民宿星级评定,引导规范化、标准化发展,提高乡村旅游现代化服务水平。
(三)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改革农业组织方式,用好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通过土地股份合作、互换并地、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途径,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和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机械作业、农资统购、技术培训、产销衔接、冷链物流等“一站式”服务。实施农民企业家、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工程,建设返乡入乡创业园和孵化实训基地,落实人才返乡创业补贴、担保贷款等支持政策。
(四)提升民生福祉
巩固精准脱贫成果。建立脱贫后续巩固提升、解决相对贫困、扶弱帮困长效机制,坚持“脱低不脱政策,脱低不脱帮扶”,继续通过结对帮扶、产业扶贫、资源入股等方式全力拓展扶贫增收渠道,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将“输血”功能转化为“造血”功能,全力支持农民回乡创业,以产业发展助力低收入户长远、稳定脱贫。
稳就业促增收。完善“建台账、搭平台、做指导、促匹配、强支持”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农民增加经营性收入。拓宽多渠道灵活就业模式,促进精准就业。加大岗位信息采集力度,积极开发社会服务、资源管理等公益性就业岗位,尽可能实现失业、待业人员生态就业、就近就业。深化职业技能提升工作,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
提高教育质量。财政支出向提升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倾斜。提高乡村师资水平,推进“教育五个典范”建设,形成“学前教育普惠优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发展格局。构建开放、畅通、灵活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推进镇村教育体系建设,深化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并完善以“公共卫生服务、分级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生育服务、老龄化服务”为核心的“六大服务体系”。推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体系,全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生活安定有序。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提高居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整合现有资源,完成镇综合文体活动中心和村综合文化室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多功能活动厅和户外文化广场的建设,借助区文化馆、区图书馆等资源,推动城乡文体资源的互联互通。坚持“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原则,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突出文化品牌建设,形成“一村一品”,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精准社会救助体系、优化社会救助体制机制,完善五保、低保、优抚对象保障工作,持续关注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加大对孤儿、残障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筑牢民生保障底线,实现弱有所扶、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继续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规范机构养老服务,加大老年人照顾服务的普惠供给。
参考文献:
[1]王军,冀文彦,胡雅芬,等.从马克思主义城市观看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06).
[2]罗其友,伦闰琪,杨亚东等,我国乡村振兴若干问题思考[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02).
[3]姜帅,赵庚科. 关于乡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相关思考[J]. 产业科技创新. 2019(18).
作者简介:袁蕾(1981- ),女,山东茌平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与城乡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