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事故致因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10期   作者:黄兰
[导读] 公路交通事故长期以来属于交通安全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
        黄兰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州)
        摘 要:公路交通事故长期以来属于交通安全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系统地综述公路交通事故致因研究,对探究公路交通事故发生规律,完善公路交通事故治理理论具有基础作用。本文主要从公路交通事故特征、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两个层面,评述公路交通事故致因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模型方法、研究思路和已有成果的优势和不足。总结发现:研究方法方面已有成果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缺乏深入挖掘和反映公路交通事故统计资料的潜在价值和信息,人、车、路和环境因素的耦合考虑不足。
关键词:公路交通事故;事故特征;事故致因;事故预测;研究综述
        据统计数据,2016年中国共接报道路交通事故864.3万起,同比增加65.9万起,上升16.5%。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2846起,造成63093人死亡、22643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2.1亿元。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为2.14,同比上升2.9%。为了预防和减少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人类投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资,但公路交通事故仍是造成造成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重大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属于交通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系统全面地综述近10年国内外关于公路交通事故的研究成果,对开展公路交通事故预测深入研究工作,公路交通事故预防和治理方案提供基础作用和参考作用。
1公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
1.1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划分标准
        目前,世界各国对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标准不尽相同,其中美国最详尽。美国将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为划分为死亡、致残受伤、非致残受伤、轻微伤和无伤(财产损失)事故五级,我国和其他国家除了具体划分标准有差异,基本依据直接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将事故严重程度划分为特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轻微事故四个等级[1]。
1.2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析模型与方法
        国内外研究者尝试各种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析模型,较多成果基于描述性统计分析、聚类分析、Logit 模型来探究事故严重程度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Logit或Probit这类离散选择模型。根据事故严重程度可取的离散值的多少,进一步细分为二项Logit或Probit模型、多项Logit或Probit模型;考虑解释变量有序离散属性,分为有序Logit或Probit模型、累积Logit或Probit模型;考虑类别之间的相关约束条件,分为嵌套Logit模型、混合Logit模型。
        李世民[2]利用累积Logit模型分析北京市无信号交叉口事故严重程度与交叉口属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转弯车辆比例、交叉口控制方式、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显著相关。马壮林等[3]使用Logit模型研究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并使用模糊和灰色Delphi法讨论了基于事故严重程度的道路安全评价。王磊等[4]依托国内33条高速公路227起交通事故数据,运用有序Logit和多项Logit模型分别建立事故伤害程度预测模型,定量分析人、车、路和环境因素与事故严重程度的相关关系,得出肇事车辆类型、道路线形、路面通行条件、路侧防护设施、事故发生时间和能见度6个变量显著相关。Penmetsa等[5]分析道路线形特点对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构建影响度模型并通过模型参数变量控制提出改善措施。
        考虑各类因素对公路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非完全线形关系,不同特征事故与各类因素的关联度不同。马壮林等[6]引入时间、隧道环境、交通动态环境三方面变量,采用二项logist、多项logit和有序logit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与事故严重程度的关系;李浩然等[7]以长大下坡路段的重载货车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车型、气象条件和驾驶人因素对长大下坡路段重型载货车事故的影响。Juan de O?a等[8]运用贝叶斯网络对交通事故进行分类,推理各变量与事故严重程度的概率关系,结果表明某些特定因素组合会导致严重事故,如正面碰撞、无照明、低龄驾驶之间的组合。
2公路交通事故成因
        公路交通事故成因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法、数据挖掘、决策树等理论建立模型,探究导致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影响因素和关键致因。分析过程着重体现于从一个(或两个)因素解释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内在机理,如道路线形、驾驶员心理特征、天气因素等。
        单因素对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研究侧重于讨论驾驶员、社会环境和天气方面的因素对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

COOPER等[9]通过建立关联模型,研究驾驶员心理品质、心理负荷与交通事故发生的关系;钟铭恩等[10]、袁伟等[11]研究了饮酒对驾驶员判断反应能力的影响;周俊军等[12]的研究指出驾驶员与交通事故显著相关,驾驶员的超速行驶、错车行驶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杨春风等[13]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机动车驾驶员的各种违法行为对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找出四项与交通事故关联度强的机动车驾驶违法行为;靖连天[14]利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了非极端恶劣气象条件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条非极端气象件与交通事故之间不存在较强相关关系;刘志强等[15]利用贝叶斯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特点,建立分析雾霾天气下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的贝叶斯模型,得出“当车速和雾霾等级同时增加是,交通事故发生概率几乎以平方增加”的结论。
        综合因素对公路交通事故的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多应用因子分析方法、灰色关联理论、因果分析理论等建立模型进行关键因子和相关性分析,或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述典型研究机理进而提出研究方向和趋势。李淑庆等[16]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综述“感知-判断-操作”机理、“流量分布、超速与速度差”机理、“驾驶能力与行车需求”机理、“差错性与突变性”耦合机理和“事件树”机理五种典型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机理;韦凌翔等[17]借鉴因果分析理论,从人的行为、道路交通环境和意外情况三个方面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多因致果分析,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提出交通事故关键因子提取方法;胡立伟等[18]利用N-K模型和改进的耦合度模型构建高原地质和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模型,讨论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事故风险值和风险构成要素的关联机理。
3总结
        国内外学者围绕公路交通事故致因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公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但是,已有研究多数将影响因素划分为人、车、路和环境四大类,运用聚类方法、因子分析或定性的方法提取主要因素探究公路各类别中交通事故的主要致因,构建预测模型。这类方法未考虑或部分考虑交通事故历史资料中人、车、路和环境因素的耦合作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交通事故各方面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成果较难全面、客观地反映交通事故致因机理,把握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普适性和适用性存在局限,关于公路交通事故各方面影响因素的耦合作用、交通事故致因分类方法和影响因素耦合作用模型方面的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交通事故等级划分与行政处罚[J].交通世界,1995(05):13.
[2]李世民,孙明玲,关宏志.基于累积Logistic模型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J].交通标准化,2009(Z1):168-171.
[3]马壮林,邵春福,董春娇,王抢.基于累积Logistic模型的交通事故严重程度时空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1,21(09):94-99.
[4]王磊,吕璞,林永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及伤害估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 26(3):86-90.
[5]Penmetsa  A, Pulugurtha S S. Modeling Crashes Injury Severity by Road Feature to Improve Safety[J].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2108,19(1):102-109.
[6]马壮林,张祎祎,杨杨,等.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预测模型 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5(5):75-79.
[7]李浩然,彭理群,吴超仲,等.基于聚类分析的重型载货车辆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分析[J].科技导报,2016, 34(2):71-75.
[8]Juan de O,Muja lli  R O,Calvo F J. Analysis of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severity on Spanish rural highways using Bayesian networks[J].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2011,43(1):402-411.
[9]Cooper J M,Medeir O S-Warod,Strayer DL. The impact of eye movements and cognitive workload on lateral position variability in driving[J].Human Factors,2013,55(5):1001-1014.
[10]钟铭恩,洪汉池,吴平东,等.基于Uchida- Kraepelin 心理测试的酒后驾车交通事故倾向测量[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6,50(3): 413-418.
[11]袁伟,李春明,吴付威,等.饮酒对驾驶人判断与反应能力的影响分析[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3, 31(4):62-66.
[12]Zou Jun Jun,Sun Chuan Jia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ffic accident perpetrators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 analysis[J].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2013(409-410):1047-1052.
[13]杨春风,庄 灿,孙吉书等.道路交通事故多因素分析[J/OL].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http://kns.cnki.net/kcms/detail/50.1190.U.20171120.0854.002.html.
[14]靖连天.非极端恶劣气象条件与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之间的关系研究[J].公路,2015(1):114-119.
[15]刘志强,王玲,张爱红,倪捷.基于贝叶斯模型的雾霾天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8,32(01):43-49.
[16]李淑庆,彭囿朗,肖莉英,等.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机理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14(3):14-19.
[17]韦凌翔,陈红,王龙飞,赵丹婷,邵海鹏.诱发道路交通事故的关 键因子分析方法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5,33(1):84-89.
[18]胡立伟,薛刚,李林育,王淼,佘天毅.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分析[J].中国公路学报,2018,31(01):110-1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