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及其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月4卷10期   作者: 杨鸿飞1 雷智婷2 陈文豪2
[导读] 本文主要论述了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和规划。
        杨鸿飞1     雷智婷2       陈文豪2
        1 云南能投艺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0
        2 长厦安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昆明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 650100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和规划。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及其规划需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的施工中,需要结合本城市自身的道路特点。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市政给排水工程的合理设计规划是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做好给排水设计规划工作,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给排水规划
        
        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及其规划是城市的命脉,其设计与建设直接影响城市的运行和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及其规划存的问题日益凸显。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及其规划的研究,极大的提高了市政道路给排水系统的设计质量,奠定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市政给排水设计的现状
        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市政给排水工程倍受人们的关注。许多市政给排水中存在的问题也一一呈现出来。如城市污水管道的随意走向或走向不合理,有些次干路和支路管道掩埋较深、无法接入主干道的部分管道和有些道路管道直接接入外河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没有整体的规划和设计给排水系统,这些问题和矛盾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市政给排水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必须要注意它的综合性、长期性、协调性和社会性。
        二、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主要问题
        1、给排水与城市用地规划之间的问题
        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一些城市规划区在设计过程中存在不良的因素如下:
        (1)城市用地竖向规划中的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用地紧张的形势加剧,与此同时,城市发展对于市政道路、地面排水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这就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在土地利用方面,合理规划用地。在一些新的城市规划区,给排水工程中的问题比较多,而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把市政给排水设计与城市竖向用地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导致城市规划不完善,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
        (2)由于市政给排水设计受到城市竖向用地的影响,因此,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应采用短管压力流与重力流两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高程低的问题。所以,这就要求相关的部门做好市政给排水设计规划评审工作,及时调整雨水排水系统中不合理的地方,根据相关的规范来设计短管压力流。
        2、污水管埋设深度不够的问题
        在现阶段的污水管道掩埋设计中,由于原来污水提升泵设计不合理,因此便出现了污水管道埋设深度太深的问题,最终出现的问题是污水管网高程设计不合理。在确定原来污水提升泵站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这一泵站距离某绿化区的距离比较近。而在单项管材设计过程中,由于施工方法、基础施工等的选择均不合理,因此也就降低了市政给排水管网的实际功效。总而言之,污水管埋设深度不合理,是当前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3、管道施工路线不合理的问题
        从整个市政建设给排水管道施工中能够看出,市政给排水管道路线选择显得十分重要。市政给排水管道施工已经具备一套完善的排水管道施工理念,但依旧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首先,给排水管道选择合理性不足,很多单位依旧沿用之前的施工理念和规范,对排水管道施工路线选择造成较大影响。其次,市政建设中给排水管道施工路线选择的成本问题。部分给排水管道施工单位为了缩减成本,给排水管道的设计路线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增加了给排水管道工程问题出现概率。因此,在市政建设上,施工人员应以节约成本为基本点,以最少的投入,换取良好的建设效果,确定最佳的管道线路,促使主体施工操作顺利进行,避免城市无法正常供水的现象出现。
        三、市政道路的给排水设计
        1、车行道与人行道
        目前我国市政道路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的路面属性是非透水性,其容易产生路面积水,湿滑现象,安全性难以保证,而且也给地下水的补给产生阻断影响,从而形成热岛效应。但是在海绵城市的前提下,车行道与人行道应该是透水性路面,因为其能够降低径流总量,同时,对于地下水进行回流,减少积水现象发生。在对海绵城市实际的路面进行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上面层应该进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设,而中下面层和基层的铺设应该选择非透水性材料,从而防止雨水侵入路基,保护路基。


        2、绿化带
        雨水收集方面,雨水在透水地面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地表径流向绿化带的雨水口集合,而绿化带高度设置在路面下方的15-20cm;并且保持雨水口的分布均匀性,其高度在绿化带种植土和道路高度的中间。水体过滤方面,通过对降在地面的水体进行过滤工作,保持清洁度。因此,在实际的设计施工中,必须进行种植土的铺设,随后是砾石层的设置,最终是渗透管的安装工作。对此,在对雨水进行过滤中,加强雨水的渗入作用,保证自然水体的补给。缓排滞蓄方面,首先对绿化带的地形和结构进行具体的分析,对导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雨水深入地下的层次性。在雨水口进行明沟的设置,目的是进行雨水的沉淀作用;同时,明沟的两端要进行出水沟渠的设置,目的是用来配水,促进雨水直流于明沟。对于雨水比较多的季节,在雨水口的作用前提下,水体能够在绿化带范围进行一定时间的滞留。排放方面,对于排放施工而言,要进行溢流系统的设置,目的是将雨水和排水管道进行直连。对于降水量比较大的季节,雨水口很难处理雨水过多的问题,而地势低的绿地则可以对雨水进行部分储存,通过溢流系统流进市政管网,对于多余的降水进行排出。
        3、附属设施
        路缘石也是道路排水设施之一,同时路缘石分为平缘石、立缘石这两种类型。平缘石的特点是与周围地表保持高度相同,其能够防止积水情况发生,促进雨水径流到雨水口或绿化带,而立缘石则与平缘石不同,其高度比周围地表高一点,从而进行雨水在雨水口的汇合。对于不能促进雨水汇集的立缘石可以采用豁口、打孔、间隔式立缘石进行改善和处理,从而解决雨水不能进入绿化带的问题。在对路肩边沟进行设计和施工时,注意混凝土的材料进行高度重视,因为之前的混凝土材料没有美观性,存在堵塞问题,没有雨水净化作用。所以,很有必要采用植草沟,增加雨水的回收和净化功能,同时还有输送和排放。
        四、未来城市道路给排水规划的若干条建设性意见
        通过大量的城市道路给排水问题的分析,以及诸多成功整改经验的总结,笔者在多年的累积之下,形成了几点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希望能够给城市的规划建设带来一定的帮助,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点,在建设新的城市道路给排水管道之前,要对城市的各项管道安装,以及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等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到全面而具体,科学而实际。
        第二点,道路给排水设计工程并不是单一而行的,需要与城市的交通规划,城市的楼盘建设,以及城市的功能分区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不能将城市道路给排水管道的设计规划发在核心位置而偏废其他,要均衡化。
        第三点,要运用科学的规划理念作为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的知道思想,避免一些守旧的思想和落后的理念制约道路给排水设计的科学性,不应该出现人为的阻挠现象,或者是当权者的一家之言。
        第四点,市政府的管理部门要提高认识,并加强管理和监督,要把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和建设施工当成是城市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来抓,同时还要常抓不懈。
        第五点,如果在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施工的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破坏,要立即叫停,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应该以城市环境保护为起点,切实确保绿色科学的城市道路给排水设计和施工。
        五、结语
        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同时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重视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提高市政给排水系统设计与规划的水平。在本文中,从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问题以及规划的合理化建议两个方面,分析了市政给排水设计与规划的问题,促进我国城市给排水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玮鹏.市政建设给排水工程规划设计[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05:156-157.
        [2]高淑红,杨乐,刘微.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和对策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2,22:224.
        [3]黎明智.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技术的实践和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18:276.
        [4]马冠超,张明辉.市政道路给排水优化设计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4:246.
        [5]程飞舟,韦雪芳.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设计研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322-32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