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11期   作者:崔钊
[导读] 针对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来讲,
        崔钊
        61040419910324****
        摘要:针对岩土工程中的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来讲,其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往往都要经过较为漫长的一个过程,且要承担的任务量也非常大,很难在短时间内取得理想成果。对此,相关施工、技术人员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各类新颖、先进材料与技术的应用研究,以及对施工工艺的不断完善来促进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不断提升,尽可能避免各种损害、经济损失的产生。
        关键词: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严重性;防治措施
        1.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的概述
        1.1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防治共同组成了地质工程学,从本质上来说,岩土工程主要是指研究土层开挖或加固的工程;而地质灾害防治是指采取相关措施预防和处理某一地段易发生的灾害状况,更多的是以生态环境作为出发点,将防治措施落实的有效性作为关注点。
        1.2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具体是指在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而产生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通常由于灾害地质体的隐蔽性和应急管理的社会属性,使得地质灾害呈现突发性的特点,即在发生前难以准确地预测,即便预测也难以在短时间内采取预控措施。
        2.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
        2.1滑坡
        边坡上的土壤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冲刷、地震、削坡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土壤软表面滑动现象。该地区的强降水、降雪、森林砍伐、山崩、地震和河流地表水的变化都会导致滑坡。滑坡多产生于沟壑、江河山川交汇地区,沟壑岸坡地带、落差较大的峡谷中滑坡隐患较大。其中,地质断裂带、地震带影响,山区公路铁路也有较大的滑坡隐患。
        2.2地表变形地质灾害
        地表变形地质灾害具有持续性特征,包括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形式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力的影响,一些变形区发展为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大。从发生机制上看,地表变形的主要原因是地下结构的变化。实践中,地下矿业过度开采、地下水大量抽取、表面岩溶活动、暗挖技术应用等都是引起底表变形的重要成因。
        2.3崩塌地质灾
        岩体崩塌对于岩土工程建设具有较大影响;工程建设中,陡坡是岩体崩塌的常见部位。通常情况下,崩塌区域的岩石下部空虚,而上部具有较多的土层结构,长期重力作用下,下部结构的支撑能力有所下降,当其无法承受上面的荷载时,就会发生崩塌现象。
        2.4泥石流
        泥石流成因如下。首先,是雨天。在雨天山上的固体物质会加速水流,在大量泥沙和岩石混合后,会逐渐增加颗粒物质,形成高水位的流体。尤其是在水流冲刷下,整个边坡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刷力,最终会发生泥石流。其次是在岩土工程开挖过程中,由于受到外力条件的影响,或者开挖技术不合理,造成岩体发生了极大的损害,最终引发了泥石流的情况。最后一种原因是由于地面表面发生变形或沉降,产生了巨大的裂缝,也会堆积大量的泥沙与石块,从而形成泥石流,之所以出现地面变形的主要原因就是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或者是地表的岩溶活动产生的影响。
        3.在岩土工程如何防治地质灾害
        3.1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善环境
        施工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不能承受施工对环境的一系列破坏,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根本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注重植树造林的有效实施,通过有效实施这些生物措施,进一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此,各个地区可以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制定出更科学完善的防治措施。如,大面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等,也只有将这些预防措施落实好,才能够尽可能减少因为岩土工程带来的各类自然灾害。


        3.2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有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和恢复绿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和水的稳定性,从而降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生物措施在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可以产生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保证岩土工程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处于平衡状态,从而达到防治地质灾害的目的,实现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同时,在生物措施落实过程中,应结合该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封山育林、植物造林等措施来优化项目施工环境,增强工程项目周边土体的稳定性,进而为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率提供有力的保障。
        3.3避让措施
        常见的避让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雨季避让。针对易发生地质灾害或易变形的斜坡,在岩土工程项目建设中,应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采用合理的避让措施。同时,编制项目周边区域重要资产和人员的安全转移及规划方案,尽可能将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的人员与资产转移至准备好的避难场所,最大程度的降低损失。二是搬迁避让。若岩土工程项目区域内出现地质灾害的风险性、危险性较大,则尽量在短时间内实行搬迁避让,以保障人民安全和权益。
        3.4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环境、企业和人民的危害,除了注重防治和检测工作的有效实施外,还应重视地质灾害工程的建设,并将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护坡工程、拦截工程、移民工程的建设,尽量减少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此外,通过地层的不断加固,以及各个施工环节的进一步优化,既可以促进施工质量、进度的不断提升,也能够尽量减少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为岩土工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就目前来看,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工程措施就是:排水与截水、支护与遮挡、加固与护坡、卸载等,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且从某一层面来讲,也拥有相应的基础发展挑战。比如,因为切坡所而引发的滑坡可以通过地表排水,以及前端支档这一方式的科学引用来进行对灾害的有效防治。针对一些规模较大的滑坡来讲,在落实各项防治措施之前,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落实好各项地质勘查工作,基于此再制定相符合的防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够显著提升其防治效果,才能够为边坡的稳定、安全可靠性提供有力保障。
        3.5滑坡防治手段
        在防治岩土工程滑坡地质灾害出现的过程中,工程管理部门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注重地面排水设施建设工作,采取清方减载、填土反压等手段,提升坡体结构的稳定性;(2)设立抗滑挡土墙结构,防止滑坡地质灾害对工程结构造成严重破坏。与其他防治方式相比,设立抗滑挡土墙的施工工艺更为简便、施工效率高;(3)采用综合防治手段,将地面地下加固、立体排水及锚索、锚索桩支挡等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切实提升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性。
        3.6崩塌防治手段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对环境、企业和人民的危害,除了要注意防治和检测工作的有效实施外,还要注意地质灾害工程的建设,减少地质灾害对环境、企业和人民的危害。地质灾害的危害最小。根据具体情况,开展护坡、截污、移民等工程建设,少地质灾害对环境的破坏。具体而言,细致开展施工现场地质环境看场工作,分析施工现场所存在危险岩石区、卸荷裂缝区等。及时清除危险岩石结构,在岩石结构表面增设挂网喷射锚固,更好缓解岩石结构卸荷缝隙的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危险岩石结构加固设计的过程中,需整合边坡的岩体结构、卸荷系数等因素,划分重点加固区域,切实提升崩塌地质灾害防治有效性。
        4.结语
        综上所述,岩土工程是国家开发建设中的重要工程类型,对加快区域开发建设,改善区域经济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不同地区地质环境的特殊性,一些地质灾害严重影响了岩土工程的稳定发展。为确保岩土工程稳定开展,下文就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及防治措施详细分析,旨在为促进相关工程持续发展提供有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瑜.刍议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J].科技风,2018(30):121.
        [2]郭华江.岩土工程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技术[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8,41(02):51-52.
        [3]阙东明.浅谈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05):93-94.
        [4]宋睿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J].山西建筑,2017,43(22):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