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摘要: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多年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为主题,这充分代表着我国“三农”问题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多年来,农业科技推广在我国三农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精准扶贫的具体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期精准扶贫战略背景,提出一系列发展对策建议,为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发展提出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精准扶贫 农业科技 推广模式 研究
2013年,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自此“精准扶贫”思想落地。新时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当前新时期精准扶贫政策提出全新的目标要求。农业科技推广作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和纽带,是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同时,在当前精准扶贫政策要求下,运用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有助于应对我国农业面临的可利用耕地骤减、水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增高、创新环境恶化等问题,有利于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科技有效结合的最佳途径。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现状
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科学技术试验、人员教育培训等手段,把农业科学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活动。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是指由农业技术推广主体责任方在发展政策以及生产环境要求的指引下所运用的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和措施等的总和,综合多种方式方法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途径措施可以形成不同的推广模式。
十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的“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是关于农业科技推广。明显看来,我国政府“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已被摆上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位置,并通过不断出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政策和新措施予以支持。如国发「2006]30号《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就对精准扶贫和建设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模式作出了全面的部署。中央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其模式如何适应新时期精准扶贫目标要求这一主题重视程度,使得我国各界学者加大对农业科技转化和推广模式的研究。通过多年不断调查研究,推断出我国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三类:一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二是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三是以民间组织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对于这三种推广模式,我国专家学者对于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主要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研究、统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
多年来,虽然我国不断更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适应新时期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目标要求。但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依据现有国情,全面脱贫后的现代化农业必定会是朝着规模化、市场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我国现代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必须适应精准扶贫发展目标,探索现代生态农业复兴之路。
二、当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具有区域性、地域性,复杂性,贫困地区农村科学技术推广由于经济情况、文化差异、生活环境不同,必须由当地政府进行组织协调,才能有针对性的逐步缓解地区经济差异和科技推广模式水平差距过大的情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创新能力不足,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不足。当前,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生产能力建设处于过渡期,尤其是贫困地区农业达到了瓶颈期。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来看,虽然中央财政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但是用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却开始呈减少趋势,这也直接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尤其是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二是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不适应当今市场经济的要求。当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使得推广主体部门上下级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构分散、力量单薄、人浮于事、服务范围狭小、整体功能不强。同时,有些推广模式需要有偿服务,这个过程中还往往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种种因素制约着农业技术推广,影响着我国精准扶贫政策的发展进程,束缚着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是农业技术推广法律政策有待完善。当前,我国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大部分是为了以政府为主体的农技推广模式的正常运行,较少明确其他主体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定位。相应法律空白的其他私有主体在参与农技推广模式发展过程中受到不确定因素影响比较大。
三、相关建议
对于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发展,正是由于国家出台的精准扶贫强农惠农政策,给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从推广模式主体及推广模式内容,还是发展的现状来看,每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都为精准扶贫下农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对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还可以做得更加完善。依据当前精准扶贫具体要求,针对上面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转变推广理念,积极营造农业科技推广投资环境。
精准扶贫下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发展创新,需要我们转变推广理念,适度的实行规模经营,逐步消除土地分散经营带来的弊端问题,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目标。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给实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但是对经营规模不能盲目的认为越大越好,每个地区间的地区性差异不可以忽视,必须综合考虑多方的状况,把握好度,把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融入贫困地区当地的特殊现状中。政府部门要积极构建农业企业的沟通合作平台,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二是构建现代化推广平台,促进农业科技推广适应时代发展。进一步搭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农业科技研发,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农业装备智能化和数字农业。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农业战略科技创新力量,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
三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只有将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推广给农民才能帮助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思想观念。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性要求我们正确认识,企业,政府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能否迎合农民的生产需要,关键在研究人员,政策能否真正于人民生产有利,关键在政府领导,同时对于技术的最终运用,关键还是在农民自己。所以当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中来,那么研究者能够及时了解农民需求,政府领导能够真正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农民才能将科技知识运用到实处。所以政府要宣传,要以实际行动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企业也要给以适当利益帮助农民提高参与积极性,农业大户和农民之间也要相互帮助,相互影响。
四是国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培养。纵观各种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组成科技推广队伍送科技下乡,而现在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确实严重后果缺乏,所以政府部门应该增加更多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建设中来,同时形成相应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机制,与农业科技推广结果直接挂钩。各级高校及农业院校结合自己学校特点和资源优势也应该开设更多课程,培养更多更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现代农业对高素质农业科技推广人才的要求。
五是加强农业科技资源合理布局。我国是农业大国,但是农业科技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大城市所拥有的专家学者以及科技资源远远多于偏远农村,而农村农业生产却远远多于城市,造成资源与需求的不平衡供给,所以在对待这一问题时,需要我们的政府能够合理的,科学的分配优势资源,比如大力发展农村科研院所,发展农业科研点,同时让专家学者在乡镇挂职工作,加大对偏远地区的资金投入等。尽量减少目前所处的有资源没处花,有需求没处求的尴尬现状。这样将会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产生积极影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不用四处奔走,可以在相对集中的点进行工作,提高推广效率。
六是明确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为农业科技推广主体。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不足地方就是推广主体单一。中国应明确农业科研、科研学校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关键地位,与当前我国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为新时代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创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在构建次新中国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寻求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农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四、结语
精准扶贫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也在精准。相比之下,精准扶贫相关政策涉及的“三农”发展、城乡协调等诸多领域,其背后的逻辑是乡村通过被动的自然发展难以有效改变城乡失衡以及乡村相对衰败的现状,必须通过对乡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全面调整,才能进一步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全面振兴,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十九大报告中,我党中央再次强调了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的历史意义,农业技术推广是推动农村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如何更好的在精准扶贫政策背景下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向纵深发展,以便更好的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就必须从信息技术平台、服务模式、推广渠道等方面进行革新优化,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模式,集合全社会力量打赢乡村振兴和扶贫攻坚战役,只有将精准脱贫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结合,实现共同发展,才能将真正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确保精准扶贫和全面脱贫工作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陈颖.精准扶贫视域下“三农”发展问题研究[D].延安大学,2018.
[2]张蕾.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历程、特点及改革方向[[J].中外企业
家,2013(01): 197-199.
[3]辛岭.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4]黄武.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之我见一一兼论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分离[J].农业经济,2008(01):88-90.
[5]沈费伟.技术能否实现治理—精准扶贫视域下技术治理热的冷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05): 81-89.
[6]谢永坚,张树春,等.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探索—农业科技合作社[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