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秋月,
北京舜土规划顾问有限公司, 100071
摘要:我国城市建设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推动我国其它行业的不断进步,为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贡献力量。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加深,重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并且呈现频率高、破坏严重的特点,特别是由于人口和资本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城市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中表现出更大的脆弱性,以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为代表的灾害类型已逐渐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主要因素,灾害范畴及内涵不断拓展,迫切需要在新形势、新阶段对城市安全展开深入思考。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城市安全体系构建
引言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给予了我国各行业新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进步奠定基础。构建公共安全体系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战略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城市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将城市安全体系作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有力抓手。
1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
1.总体定位目标,所谓国土空间规划,指的是根据现有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情况,有关部门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部署,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为了有效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功能定位的合理性,有关部门需要结合现有国土空间开发与利用情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树立正确的定位目标,为后续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结合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现状,将总体战略、功能区域战略有效结合,并合理判断国土资源环境承受能力,加强环境治理力度。2.明确核心功能,新时期背景下,国土规划的核心功能是建立完善的功能区域体系,确保资源开发更具战略性,且有利于区域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相关部门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情况、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优化城市布局,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并结合各个空间的利用现状,适当加大国土空间开发力度,确保各类资源得到高效利用。3.加强科学规划,国土规划与土地管控体系的落实存在密切联系。在新时代背景之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越来越完善,不仅对土地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结合现阶段我国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现状,针对重要资源采取科学的保护措施,能够显著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水平。
2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安全体系构建
2.1树立以灾害预防为主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思维
建设韧性城市,根本出发点是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做到预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抗灾相结合,努力实现降低灾害风险的目标。这与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基本权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取向的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思维高度契合。同时,韧性城市是一个可持续网络,网络里物质系统和社群系统二者缺一不可。城市社区内部人与人之间互动、互助及互信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城市韧性最重要的源泉。因此,韧性城市的建设,既要注重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的建设,又要关注居民对灾害的认知,以及危机后的心理健康,提升居民的心理素质,凝聚社会资本。物质基础与社会资本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作用于城市的安全发展,共促韧性城市建设。
2.2完善创新安全文化宣传教育的载体和渠道
健全完善与媒体的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其对城市安全宣传工作的主导作用,在全社会加大对城市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创新方式方法拓展宣传渠道。以安全宣传“五进”活动为载体,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创建等积极开展特色安全文化活动,加强安全教育体验场馆等宣教载体建设,推动防灾减灾、安全知识宣传教育走近公众,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市民的安全素养。
2.3关口前移,着力实现精准及时的安全预警
针对引发危机的个体主观单因素,结合社会公共安全的公共属性,危机善治要求在公共范畴内,针对多元主体,遵循善治理念,围绕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形成贯穿全过程的个体规则和整体秩序,达成良好的公共治理和社会公共安全。在整个公共安全体系构架中,及时准确的预警系统是科学预防、应急反应的重要前置环节,其核心是建立通畅的渠道、采集充足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制定权威的决策,堪称公共安全体系的“前沿哨所”。建成风险数据库健全常态机制。制定分别适用于规模以上、小型、微型工贸企业的三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标准,并增强标准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对不同规模的企业在机构、人员、制度等方面做出不同要求,呈现不同规模企业的监管梯度模式。
2.4在治理层面的深入落实措施落地
1.创新城市治理方式,软硬件结合提升危机应对能力。将网络化管理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加强社区综合管理,并以街道和社区为主体,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提前布局自下而上的应急救援力量。实践证明,基层力量在本次疫情期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治理能力的提高,这也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长期以来的建设成效。2.探索责任规划师等制度建设,加强基层工作技术支撑。例如,某市在全市范围内推动了责任规划师体系的搭建,全市已签约195名责任规划师,覆盖170个街道(乡)和片区。邀请富有规划、建筑等专业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基层工作提供多方面的技术支持,持续的社区空间改造为应急管理提供多方面硬件支撑,不断加强的基层力量有助于提升城市韧性。3.推动智慧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智慧化城市管理。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以城市人口精准管控、城市安全智能保障等内容为重点的城市智能管理体系,深化医疗健康、教育等智慧应用,全方面的智慧化建设为城市管理、危机应对提供基础支撑。
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城市安全体系构建是一项长期探索的全面性工作,但从整体工作来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仍需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围绕本次疫情暴露出来的不足与短板,需要以疫情为鉴,认真总结,扬长补短,化危为机,不断完善城市安全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城市安全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5-24(01).
[2]薛澜,钟开斌.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05(2):102-107.
[3]邹亮.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城市规划的思考[N].中国建设报,2020-04-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