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研究 胡兰兰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胡兰兰 王彩霞 董梦丛
[导读] 摘要:本文首先从多元参与路径短缺、群众自治程度较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道德素养出现滑坡四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形成中国治理模式的内在特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两个方面论证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论据支撑;其次;本文梳理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文化在基层社
                                             胡兰兰 王彩霞 董梦丛
                                      (中共博兴县委党校 256500)
        摘要:本文首先从多元参与路径短缺、群众自治程度较低、社会矛盾比较突出、道德素养出现滑坡四个层面分析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形成中国治理模式的内在特质,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两个方面论证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论据支撑;其次;本文梳理了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对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不够均衡、传统文化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载体不够丰富;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群众传统文化修养,夯实社会自治基础;挖掘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凝聚治理精神合力;建设传统文化宣传阵地,创新多种活动载体四个维度对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路径
        一、当前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多元参与路径短缺
        多元共治在本质上指的就是由多元化的社会主体依据法律的规定,采取协商一致的形式,统一制定方案,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现阶段,在具体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实践中,治理体系制度建设仍然有待不断完善,政府部门主导、公民集体参与、多主体协同共治体系尚不够成熟。当前我国地方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充当着“掌舵”的角色,凭借自身所掌握的各种社会治理优势和经济资源,而忽略了对其他治理主体在基层治理权力主体,和其他基层人民政府之间的基层治理决策宗旨、治理决策手段和政治工具的相互选用,等各个方面都可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益偏差,形塑了它们自身所具有的基层治理权力功能的相对封闭性的治理特点。基层治理主体权力和政治地位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其他基层治理权力主体和其他基层人民政府之间的利益分离和相互排斥。
        (二)群众自治程度较低
        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部分地区的社区基层居民仍然存在参与积极性低,民主参与共同治理意识淡薄的问题。开展社区民主协商参政议事的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得到有效性的完善。因此基层社区治理基层居民自治协会组织的领导功能没有真正得到一个实质性的充分发挥,这不利于提高党在基层社区的政治凝聚力、向心力。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基层居民社区没有参与积极性,当前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未有效带动激发和鼓励基层社区全体居民积极参与到基层社区服务管理中去。另一方面,是由一些基层社区对“共治”的基本指导思想理念和相关政策实施思路不明确不清楚所导致造成的,有些基层社区在深入推进行政管理过程中包办一切,比如在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上为了服务居民群众,包办或者代理一切,看似可能是更好服务了居民群众,实则可能是管理职责严重越位,从而严重削弱了居民群众基层自治管理能力。
        (三)社会矛盾比较突出
        随着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人口流动程度加大,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工作人员不足、安全隐患凸显、干群关系不畅等问题,特别是在城市小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邻里之间互不熟悉、居住密度大,基层政府工作强度难以适应小区的发展,较难及时满足居民的诉求,长此以往必将导致邻里不和、基层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等问题,如不能及时化解,甚至出现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
        (四)道德素养出现滑坡
        当前我国社会中还存在许多道德上的滑坡现象,例如奢华浪费、互相攀比、亲情的严重缺失等,道德素养出现滑坡导致基层社会出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对现阶段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二、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论据支撑
        (一)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形成中国治理模式的内在特质
         1.“修齐治平”的情怀契合治理主体的政治理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阐述的是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要承担社会的责任。这是马克思理论中人的社会属性的应有之义,讲求自身的公共社会意识和自己的基本公共道德,对每一个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中国人而言,“修齐治平”都是必然具备的一种个人成长的内在逻辑,是积极“入世”顺应社会发展的成长过程。社会若是要想真正取得和谐大同与太平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地明德修身,由”明德”而”新民”,真正努力实现整个人类社会的”至善”。这与孔子所言”修己以安人”意思是很协调的,凸显了”修己”或”修身”的一个核心内在价值和极大重要性。
        2.“民为邦本”的理念与契合以人民为核心的治理理念
        “民为邦本”的概念揭示了中国人民作为政治中心的基本政治地位,关爱人民的理论价值和社会实践价值的取向,对人民有利,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维护人民正确立场。“民为邦本”的理念与契合以人民为核心的治理理念是建立在绝大多数人民基础上的政治基础,始终坚持人民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出发点上保护人民,有助于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在实际工作中建设和维护良好的群众关系。把着力研究解决人民最紧迫的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解决人民群众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关心人民的利益,不断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安全感,增强基层干部的治理能力。
        3.“贵和尚中”的观念契合”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
        “贵和尚中”的观念在华夏民族历史上的孕育、形成及发展中,都起着积极作用。中国古代文化是在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下形成并推进了社会管理的社会化。新形势时期,我国社会管控体制治理必须发生转变,彻底走出传统“国家-社会”这种对立式社会管制的政治思维方式误区,否则仅仅通过单向的非约束性、维稳式的管控治理方法不仅很有可能随时遗漏大量矛盾,还很快就有可能给我国社会公众带来新的重大社会安全隐患。因此,社会经济治理的新型社会化过程,要激发社会全体整个社会经济治理领域活力,推动社会形成矛盾自我治理化解长效机制,发挥全体社会经济治理领域最大限度的社会效益,从而真正实现全体社会经济治理领域共识资源统一、行动资源协同、结果资源共享的新型社会化经济治理。
        4.“隆礼重法”的意识契合”德治法治自治”的治理体系
         法律是一种书面道德,道德也是书本化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应具有调节社会行为和维护整个社会秩序的作用,只有通过二者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一个国家基层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基层经济社会运转良好,促进法制现代化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法治,充分发挥法律和规范的作用,加强中华传统道德的弘扬和指导,既要大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文价值,又要弘扬祖国的优良品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和个人的美德,促进广大基层群众的自我提升和升华。以法治精神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体现道德观念,增强道德法治的促进作用,法治与道德相辅相成,德治与法治双管齐下,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有机地融合。
        5.“协和万邦”的胸怀契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治理目标
        “协和万邦”的概念意指所有国家之间的和谐,突出说明一个强大富强的国家的根本关键是要以各种方式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统一。基层和谐社会逐步形成与基层社会和谐文化的逐步实现是相辅相。建设和谐社会文化是加速基层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内在需要,是建设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础工程。“协和万邦”的胸怀契合建设和谐社会的治理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的建设,就要大力培养和谐社会文化。

“协和万邦”的社会文化,对外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睦邻友好的外交精神,对内是通过不断加强和谐社会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社会文化氛围,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培养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构建具有和谐思想的文化环境,培育丰富的社会文化思想和政治精神文化的内涵,促进基层人民政治思想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并进一步传播和谐的政治法律思想。最终以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同时应注重在构建和谐文化的重要核心价值观念和和谐社会定位思想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二)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1.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基层社会价值观的重塑
        现阶段,中国正处在重大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基于扎根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治理的实现尤其值得一提。在当前多种价值观并存的历史背景下,一些人正面临着意识信念不坚定的信仰危机,基层社会价值观容易陷入混乱状态,因此,有效应对此类挑战最紧迫的方法是在新的时代迎接多种杰出的主流文化而同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我们应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大力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积极开展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政治教育,使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将优秀的传统中国文化引入并纳入消除腐朽堕落的社会经济价值的过程中。
        2.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化解基层社会冲突
        现阶段,社会主体的基层群众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对立和社会利益冲突等社会现象,并随之出现了矛盾越来越复杂、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各种社会事件具有特定社会群体的特点,尤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处理方法来有效地处理其矛盾,原来的治理经验在当前的基层社会矛盾差异化处理工作模式难以实现,这就需要对症下药、量体裁衣,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方式方法,实现基层治理效率的提高和质量的提升。因此,必须从社会关系和国民经济社会结构的客观现实出发,深入研究筛选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和可能的诱发因素,并以适当、温和、有效的政策措施及时加以解决,形成合力对基层社会矛盾的“缓释”。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知识的导入和社会整合,在实践中有效地还原了人类社会政治伦理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社会公德,对我国基层社会人际冲突进行有效处置的过程中也能避免直接的社会冲突,缓和基本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文化的跨界导入和融合,可以直接引导广大中国人以更加理性的主观心态和正确的思维方式,做出更加科学的价值判断和正确的选择,加速形成稳定的政治环境,实现基层社会的健康发展。
        3.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移动互联网已经融入了媒体人的时代,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经济社会转型需要文化的持续推动。现阶段更是需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文化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融合发展。这就要求对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进行更加全方位的深入认识,重点研究挖掘提出优秀文化的重大思想内涵价值,积极探讨研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工业文化的具体方法和有效途径。现阶段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集中体现为“移动互联网+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将有利于加快移动互联网+传统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走向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作为借大办小或以弱做强的我国主流文化传播媒介,把新一代科技与经济社会各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深度紧密融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产业转型改造升级,促使更多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产业、文化产品能够在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中起到巨大的示范助推带动作用。
        三、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对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率具有积极影响。当前,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整合还面临着一些不足。一些地区对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的应用缺乏重视和理解,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的重要性。认为优秀传统文化良莠不齐,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应用的规模难以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优秀传统文化应用不足。同时,一些地区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任务小,需要逐步整合,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效果,导致没有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融合。
        (二)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不够均衡
        在基层社会管理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还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在一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各不相同,在基层社会管理中,存在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发挥不够均衡的现状,往往是新旧社区发展不均衡。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发展过程中,老社区受民俗、宗族等隐性纽带的影响,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更容易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产生情感共鸣。在一些新社区和城市社区的治理过程中,许多当地居民流动居住,对区域历史文化的根源和内涵缺乏深入了解,加上社区居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整合失衡。
        (三)传统文化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载体不够丰富
        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载体和平台缺失、优秀传统文化未能得到充分发掘等问题,以及在构建完善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方面的不足。许多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过于肤浅,没有结合基层实际情况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不注重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之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组织各种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力量不足,导致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两张皮”现象,影响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质量的提高和效果的提升。
        四、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路径
        (一)要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促进和贯彻落实党的建设实践,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对基层社会治理至关重要。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特色,弘扬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机地融入我国社会主义治理的整体框架。同时,完善传统文化宣传理论,教育等多种文化工作管理模式,了解民族基本文化的基本思想,有助于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具有丰富的基层社会文化底蕴和观念支持,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为人民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把加强党的建设引导,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纳入社区层面的社会治理中,能够改善文化宣传和教育等工作模式,并提高公众对传统文化意识形态的认识。
        (二)提高群众传统文化修养,夯实社会自治基础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经济社会治理中可以起到塑造人的作用,目前,我国基层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各种不确定的挑战和因素的背景下,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将优良的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管理中,有效地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并重塑他们的思想和理念,有助于实现基层治理较好的群众环境。同时,优良的传统文化是创建新时代社会精神的动力和结晶。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可以增进和增强人们的思想文化自信心,使人们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基本社会主义价值观。因此,在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的基础上,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以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在大众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
        (三)挖掘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凝聚治理精神合力
        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中可以起到凝神聚力的作用,目前,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各种不确定的挑战和因素的背景下,基层社会有效治理尤为重要。挖掘传统文化思想精髓可以在塑造人,引导价值观方面发挥作用,例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根植于基层社会管理,可以有效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尊老爱幼、尊师重道、邻里友善、待人亲和的价值观和处事方法,同时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重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维和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是祖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凝结而成的,是基层社会治理智慧的重要源泉,是祖国人民充分认可和尊重的文化根基。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优良传统文化,可以增进人们的思想文化信任,使人们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误,并培养和促进人民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四)建设传统文化宣传阵地,创新多种活动载体
        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多样化载体。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一系列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相关的弘扬社会主题文化活动。因此应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志愿参加主题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采取微信投票形式,如在社会治理过程中选择主题文化活动模式和人才,最大限度地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促进基层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高小林.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实现路径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2]孙静茹. 用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乡村有效治理路径探析[J]. 农村工作通讯, 2020, No.767(03):58-59.
        [3]李忠霖. 传统文化资源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创新和转化探究[J]. 大众文艺, 2019, 000(018):13-14.
        [4]龙芋吉. 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研究[J]. 中文信息, 2015, 000(005):379-3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