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指尖跳动的精灵 林曦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论证与研究》2021年7期   作者:林曦
[导读]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有的教师把学生当成识字的“机器”,储存信息的“电脑”,将原本具有整体识记功能和形象特征的汉字,变成零碎、抽象的笔画,变成冰冷、没有意义的构字部件机械识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肩负传承中华文化重任的教师,应该赋予识字教学厚重的文化含量。因此,本文从四方面入手,探索小学汉字教学的新方式
                                                                林曦
                                                 (浙江省温岭市松门镇中心小学)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有的教师把学生当成识字的“机器”,储存信息的“电脑”,将原本具有整体识记功能和形象特征的汉字,变成零碎、抽象的笔画,变成冰冷、没有意义的构字部件机械识记。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肩负传承中华文化重任的教师,应该赋予识字教学厚重的文化含量。因此,本文从四方面入手,探索小学汉字教学的新方式。
        关键词:识字教学;更新识字教学方式;文化内涵
        汉字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准确、最简洁、最优美的语言文字。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关注识字的数量与速度,更应关注识字的质量,关注学生识字的兴趣与情感体验,关注、开掘汉字携带的人文因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然而,我们的识字教学长期以来却割裂了汉字与汉文化的联系,忽视了汉字中凝聚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忽视了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在识字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汉字文化,将会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从而使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识字教学应该如何浸润文化气息呢?
        一、正视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意蕴的缺失
        识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认识和运用汉字,但在识字教学讲解和渗透汉字的文化底蕴的过程中,却可以起到一石二鸟的作用。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在识字教学方面,存在着一下几点不足的地方:
        1 、舍本逐末—— 漠视汉字文化的机械识记
        据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地、泣鬼神。”汉字是表意性的文字,它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灵动的美。然而,有一些教师把学生当做了识字的“机器”,储存信息的“电脑”,将原本具有整体识记功能和形象特征的汉字,变成零碎、抽象的横、竖、撇、点、捺,变成冰冷、没有意义的构字部件进行机械识记,一个个沉淀着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汉字被作为简单的笔画符号来对待,学生只不过是在死记硬背汉字的笔画组合。汉字退化成了没有生命意义的符号,失去了原本的文化内涵。如此“舍本逐末”,学生对字形死记硬背,对字义理解浮光掠影,教学当然毫无生趣,缺少内涵,效率低下。
        2、牵强附会——背离汉字文化的趣味教学
       “焦”的古文字像火烧鸟 (即“ 隹” ) ,字形楷化后将“火 ”变作“ 灬”。有的老师不懂,,在教学教学《揠苗助长》一课时,引导学生个性体验::
        师:“焦”下的四点像什么?
        学生大胆“创造”,有的说像苗的根,有的说像农夫忙碌的脚步……
        教师一锤定音:“这四点多像农夫流出的汗珠啊!农夫一棵一棵地将苗往上拔,多么辛苦,流了很多汗,因此汗珠不是一滴两滴三滴,而是四滴!你们看,我们的汉字多么神奇伟大啊!”如此“创意”解读,真让人啼笑皆非。
        这样的识记较之于前面的简单的、没有意义的笔画、部件教学,当然多了一点趣味性,添了一些直观性,但依然没有将个体汉字放到汉字构形体系中去,违反了汉字构形规律和演变规律,不能准确揭示出汉字的文化意味。讲了一个,乱了一片,自相矛盾,笑话百出,误人子弟,所以仍然是非文化形态的教学。
        二、探寻识字教学中汉字文化趣味的方法
        1、追根溯源——探寻汉字的情节
        汉字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独一无二的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它博大、厚重、美丽、睿智且缜密。在教学中,要追根溯源,将汉字中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中,促成语文教师自觉的语文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教学“月”字时,我采用了以下做法:
        师(画一轮弯月):我们的祖先就是根据月亮的模样,创造了表示月亮的这个字,起初写作(板书“”),后来后来慢慢变成今天的“月”字。


        这样讲故事似的边讲边演示,把字形与字义的感知结合在一起。追根溯源进行识字教学,抽象的文字符号变得具象了,字形可以理解了,字义也可以琢磨了,同时,儿童对汉字表意的特点也有了初步的认识。
        2、揭示字理——探究汉字的形义
        我们看一看干国祥老师是怎样教学“截”字的:
        师(在黑板上写出那“土戈”合成的外框,填上“木”字):认识吗?跟什么有关?
        生:栽,栽种,与“木”有关。
        师(填上“车”)
        生:载,运载,与“车”有关。
        师(填上“隹”):这个呢?
        (生不认识“隹”)
        师:千万不要认为这是“住”字多一横,其实我们早就认识这个字了,在“鹤”“雁”这些字里,“隹”字读”zhuī”,意思是短尾巴的鸟。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它表示两个意思,一个是鸟,一个是短。“一截”表示不长,“截断”表示将长的东西截成短的。这只短尾巴的鸟还飞进了课文的另外一个字里,把它找出来。
        生:“雀跃”中的“雀 ”。
        师:“雀”字上面是什么?
        生:“少”。
        师:那下面是——?
        生(过一会儿醒悟过来):上面是个“小”下面是“隹”。
        师:所以“雀”的意思就是“小的短尾巴鸟”。
        课后干老师深有感触地说:“不需要维持纪律,不需要用星星与小红花作为诱饵,甚至没有可以让他们放松的游戏,整整一堂课,孩子们的注意力却高度集中。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教学必须‘展现伟大事物本身的魅力’。”
        3、触摸历史——感知汉字的文化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几近于零,面对强大而严酷的自然力,古人可以说是一筹莫展,唯有顺应信赖。他们所有的意识都匍匐在自然强力的脚下,导致了对万物俯首称臣式的普遍性崇拜。在创造文字的过程中,他们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用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所以,了解古人对大自然崇拜而又惧怕的心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构字意图。
        4、引导联想——传递汉字的情感
        从汉字的特点来说,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是以形义为主的联想系统,其特点在于形象,是可以通过联想来认识其意义的。汉字的这个特点为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来学习汉字提供了条件。运用比较联想,可以让学生加深所学汉字的印象,我在教“从”和“众”时,就充分运用了学生的比较想象:
        师(板书“从”):看到这个字你会联想到什么?
        生:两个人。
        师:那你们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吗?
        生: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为“从”。
        师(板书众):那么“众”呢?
        生:“众”有三个人,表示人多。
        可见, 合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使抽象汉字变得具体而生动,不仅传递了汉字的情愫,而且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总之,汉字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它是我们祖先在劳动、生活中创造的,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它的每一个字的创造到整个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识字教学决不仅仅是识字,识字的过程应当是儿童接受汉字文化熏陶的过程,感受中华文化的广博精深的过程,也是满足儿童生命主体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发展需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20页。
        [2]杨永彬:《识字教学,应增厚文化含量》,《小学教学研究》
        [3]张继芳:《让文化滋润识字教学》,《吉林教育》2009年第一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