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花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310018)
摘要: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长效运行机制与协同创新机制,其建设和实施,有助于打破传统教育范式,打造各类课程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共进的教育教学新局面,真正实现教育育人。本文以传播学专业为例,运用OBE理念,在介绍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探索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优化路径。
关键词:OBE;传播学;课程思政;教学
引言:
课程思政自2014提出后日益深入人心,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部分高校教师更加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渗透及讲解显得相对不足。实际上,每门课程都蕴含着相应学科的逻辑性与思辨性,只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都找到可以进行“课程思政”的“点”。本文以我校传播学专业课程为例,按照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学生培养以掌握知识与技能为目标(O)、以沟通协作(B)为方法、以优秀习作为(E)结果,探索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
一、传播学专业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需要
在思政进课程改革之前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主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党团活动为主要形式,缺乏方法创新。改革传统思政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思政教育方法,使普通教学学科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将传播学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可以扩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普及程度,加快思政课程体系改革,助力学校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
2、实现传播学培养目标的需要
传播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系统的传播学知识与技能,适应互联网和融合媒体发展需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其思政目标是要把立德树人教育融入理论类、技能类、实践类课程教学各环节,实现润物无声,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构建了全课程育人格局。
3、传播学专业课程具备隐性思政课程的功能
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固化的思维,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到的知识较少。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学习中无意识、无计划、无预期获取知识的能力”。通过隐性课程,运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方法,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细化隐性思政,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创造性转变,真正从全过程进行育人教育。
二、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有待加强
部分高校专业课教师对教书育人认识不到位,认为教师的使命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过多重视专业知识的获取,忽视对学生价值观以及情感上的启发,把育人重任完全的交给思政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辅导员来承担。从而导致了教书和育人两张皮,使课程割裂成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两种类型,不能形成互为促进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
2、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缺少模板
从既有的探索来看,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尚未形成,没有明确的模式可以参考。有的高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思政课程”也纳入其中,意图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一体化”。 有的高校梳理出专业课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课堂上由专业课和思政课教师向学生讲解。
有的高校将“课程思政”看作赶时髦,推出所谓“品牌”课程,使“课程思政”成了一个标签,导致形式化、同质化。“课程思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在评价的过程中简单地加权求和各门课程学生的考试成绩,远离科学地评价学业成果的目标,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基本不涉及,很少对教学过程中是否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容、质量、效果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是开展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不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OBE理念下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
1、以知识模块为基础,建立思政课程群
课程群是围绕一门学科或某一主题,将具有逻辑联系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的课程系统,是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传播学专业对相近专业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重组,减少和避免课程之间的简单重复,建立四个课程群:数字媒体技术群、新媒体内容编创群、媒介管理与运营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如数字媒体技术群主要课程是数字信息采集、影视后期制、动画编辑与设计、非线性编辑和图形图像处理。授课相关教师以项目教学为导向,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建立思政案例库,探索共同的思政知识点。
2、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思政教师团队
在具体教学实践活动中,以学科竞赛为依托,组建师生参赛团队。参与的师生来自学院文、工、艺三个学科门类的五个专业:传播学、工业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多专业联动的过程,也是普及“课程思政”教学思想的过程。课程思政是一种理念,需要全部师生积极主动参与。通过“课程思政”活动的开展,部分优异学生脱颖而出,在教师的辅导下,在多媒体、电子书编创、大学生数字编辑、网络编辑创新等大赛上获得多个奖项,还发表多篇相关学术论文。
3、建立教学实训项目库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数字媒体产品设计、编创、制作方面积累了多个项目案例,在此基础上,针对案例进行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课程思政与技能学习的整合,发挥校企合作基地与实践基地的作用,挑选出其中的代表性案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目前根据新媒体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能够融入思政育人内容的实训项目包括视频制作、音频制作、平面设计、H5设计与制作、APP开发与设计等。
四、OBE理念下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方向
1、协同创新,实现专业融合、人才培养、思政教育三位一体
以作品创制为目标,以竞赛为依托,整合优质教学资源,集中有生力量打造精品,实现专业在融合中共荣,人才在协同中共进。通过参与协同创新的实践课训练,打造出精彩的原创数字化作品,在作品中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引领,显著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2、完善“课程思政”教学实训项目流程化建设
结合新媒体行业经验与传播学专业融合发展特色,针对数字文化创意内容产品开发项目的特点,不断完善基于专业协同创新的数字媒体项目作业流程。主要方法是强化OBE理念——出实物、做作品、拿成果、找资源、建团队、出成绩。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对应项目的具体实施,同时可以吻合现有的专业设置模式,保障产出高精尖的以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跨媒体产品。根据专业的不同课程,选取创制产品生命线上的关键节,从客户需求、产品开发设计、产品制作到产品投入市场等出发,整合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课程思政与技能学习,运用专业课程设计训练、校企合作基地与实践基地、学科竞赛三种路径,进行学生作业的整体设计。这种成果导向的实训项目,在授课过程中隐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关注焦点并不是思政资源,由此实现在教学实践的日常工作中践行爱国、爱党、爱人民。
3、建立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教学评价中,要合理规划专业知识评价与思政评价的比例,改变以往单一的专业维度,明确将育人纳入评价体系,促使教师改变观念,将教书育人融入教学过程中。课程教学评价多维度延伸,设置人文内涵评价指标,注重学生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培养,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能合理有效的促进学生正确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把“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体现在评价体系中,为专业课教师开展思政教育提供政策的依据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钱江飞.高校思政教育隐性课程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5(5):99-100.
[2]于庆峰等 关于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探索[J].才智.2019:165-166.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OBE理念下高校传播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YBJG202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