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柱
佛山市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佛山 528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地铁[要么写“地铁”,要么写“城市轨道交通”]得到了相对较快的发展,地铁交通发展的直接影响就是人们出行效率的提高,当然,地铁里程规模[地铁里程规模]也在逐步扩大。地铁一般建在城市中心[建议删除“或地下中心”],地铁的建设必然离不开隧道的开挖。隧道开挖对地面的影响很大,往往伴随着地表沉降问题。盾构施工中地面沉降问题较为严重,对地面建筑结构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探讨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中的地面沉降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地面沉降问题
1盾构施工中的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具有特定的阶段:
(1)初期沉降。随着盾构掘进的推进,盾构前滑面因失稳而下沉,并伴随明显的压缩变形,导致大范围的应力释放,最终导致固结沉降。(2)挖掘面[临字是不是要删掉]起伏。随着盾构施工时间的延长,土体应力状态发生显著变化,土体应力释放较大,土层出现塑性变形。(3)盾构穿越过程中的沉降。从空间关系上看,盾构壳与土层接触部分构成滑动面,滑动面存在强剪应力,使滑动面发生变形。(4)通过盾体的沉降。建筑空洞是造成隧道结构空洞的重要原因,不仅包括由管片和盾构壳形成的空洞,也包括盾构在隧道轴线上的移动所引起的空洞。(5)盾构施工后期沉降。主要是指固结沉降现象,反映了地层沉降的时间效应,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很难从根本上避免这种沉降。
2地铁隧道盾构施工引起地面沉降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覆土厚度与盾构外径的影响
在盾构施工中,存在的不可控因素比较多,很多因素都与盾构外径大小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正常情况下,盾构外径[从没听过这种说法:盾构外径是呈动态变化的]其外径[应删除“长度”]越大,盾构施工中对土层的波动幅度就越大,在同样的地层波动中,随着沉降槽宽度的增加,其地面下沉深度也会相应增加,隧道的覆土厚度与盾构外径之间呈方向关系,也就是说,覆土厚度越大,地层更加稳定,地面沉降值就越小。
2.2盾构穿越土层性质
盾构施工中所涉及的土层种类比较多,很多土层都处于中间节点,不同的土层其物理性质不同,在盾构施工中,所体现出来的地面沉降现象也有一定的区别,在软土层中,所包含的穿越砂土层的隔离系数比较小,沉降量也更低。基于盾构结构的不同,在穿越不同土质中所产生的地面沉降效应是有一定区别的,穿越砂土层相比于黏土层,宽度系数要低一些,所产生的沉降量更多。
2.3地下水流失因素
在深度隧道施工中,地下水流失会造成水位的降低,这对于盾构施工中地面的稳定性有着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桩基孔隙率较大的地层,地下水流失造成的地面沉降现象更为严重,盾构机运行的时候,对土层的波动影响较大,当盾构机长时间未工作,地下水就会通过盾构通道流向挖掘面,使得地铁隧道方向与水连通,在水的贯穿作用力下,隔水层水位降低,地下水位也会降低,停止挖掘使得开挖面水量大幅度流失。如果地铁隧道表面的土层较为松散,而且没有一个良好的密封性,在盾构施工的时候就容易形成上下连通的水力通道,随着盾构机的推进,引起地面沉降。
3地面沉降观测方法
3.1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正常情况下,沉降观测点布置在岩隧道的中线地面上,地面布设点的距离控制在5m左右,每个检测断面上布置5个观测点。现在隧道的中线上设置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左右间隔为5m。对于不同的地层布设点距有着一定的变化,在软土地层,要根据隧道的深埋度和周围地质条件做出合理的调控,对监测点和断面进行加密。如果隧道上方路面为混凝土,在沉降的时候可以采用两种布设方式:一是混凝土路面观测点布置,在路面中心处每隔20m布设一个观测段面,在路面表层上,从而更好的观测路面沉降量;二是路面下方土层布设观测点,这样可以防止路面硬化造成观测误差。
3.2沉降观测率
为了对地面沉降进行全面的把控,我们需要合理调控盾构过程中的观测频率,可以在盾构机头前10m位置处每天早晚各观测一次,根据数据变化调整观测次数,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在观测范围内,要每周对观测点进行检查,保证观测点土层处于稳定状态,如果土层沉降或者隆起超过了规定的限差,需要进一步加大观测的范围和频率。
3.3盾构通过后的沉降控制
盾构通过后的控制为地面沉降控制全流程中的重点内容,原因在于此阶段的沉降几乎达到施工全程总沉降的40%~45%。同步注浆是较为关键的控制方法,做好此方面的工作可减小盾尾空隙区域的地层变形现象,提高隧道的抗渗水平,管片衬砌可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同步注浆应用效果与浆液性能具有密切的关联,以惰性浆液较为合适,其凝结时间相对较长,可享受到更加充足的同步注浆压力,在此条件下在极短时间内向后续的多环传压和补压,补强注浆效果显著,可以减少多环隧道土体所产生的时效沉降量。根据同步注浆的施工需求,可按照粉煤灰∶膨润土∶消石灰∶砂∶水=300∶80∶80∶1100∶350(按重量计)的方式配制。惰性浆液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不足之处,稳定管片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期间土层围岩等外部产生的作用力较为显著,易发生管片上浮、错台等质量问题。惰性浆液在控制地层沉降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对提高隧道施工质量其产生的作用甚微。
4地面沉降的观测方法及结果分析
4.1监测点的布设
按垂直基坑的方向依次布设地面沉降监测点,剖面间距取30~40m,按从内向外、先密后疏的方式有序布设。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将地表沉降点的断面间距设为30m,在布设测点时其横向间距设为3~8m,且前期高密度布置、后续疏松布置。地表处存在较特殊的区域,该处不宜直接布设测点,宜应用到间接测点。
4.2监测结果分析
汇总沉降监测结果,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表2沉降监测统计表单位:mm
根据表2可知,不同测点所得到的沉降量上下限值各异,其中最大为8.86mm。对比许可变形范围,各点的沉降值均可控制在该区间内,表明盾构周边地表无异常的变形和沉降现象,总体施工状况良好,可满足要求。
结束语
盾构法在地铁隧道施工中应用广泛,应用效果相对理想,但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也不容忽视。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盾构施工的研究,从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机理入手,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减少其沉降危害。
参考文献
[1]杨楠.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及控制措施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17(04):112-114.
[2]邹师.地铁隧道盾构施工中的地面沉降问题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07):129-132.
[3]甄志平,张英秋.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浅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6(0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