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与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0期   作者:孙海荣
[导读] 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需求日益增加。
         孙海荣   
        石家庄丰水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河北省050000
        摘要: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生态环境需求日益增加。在当前形势下,一些城市在发展中建设了较多河流生态治理工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治理效果还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导致河流生态发展存在困难。本文主要针对河道治理以及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都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探索绿色化、生态环保的发展道路。水利事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下,生态水利工程成为关键性的建设内容,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融入生态理念,尤其是在河道规划设计中,要彻底突破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思路,从生态角度提高河道的生态效益,使得在水利工程保持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能够尽量减小对区域生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1河道生态治理的意义
        城市发展对河道有较大的依赖性,但是由于过往我国不合理的发展方式,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出现很多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影响到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水污染范围逐渐变大、河道面积逐渐变小,如果任由此种情况继续下去将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当下必须响应党中央关于环境保护的号召,关注城市河道治理工作,结合地方环境特征优化河道系统,解决地域污染问题,强化河道自净能力,加快城市河道恢复能力,促使河道早日恢复原来的样貌。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应该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实现稳定、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应该权衡各方面工作,保证原有植被不被破坏的前提下,还需要结合区域特征选择恰当的手段进行水环境生态工作,改善城市河道水环境生态,以多目标为河道水环境生态治理的工作目标,通过河道水资源治理让城市河道拥有抗洪、排水、排涝等方面的功能,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护航。
        2当前河道治理面临的现状
        2.1缺乏一定的专业性人才
        在河道治理中,由于人才的缺乏,进而导致治理效果十分不理想。一般来讲,大部分专业性人才都会集中在大型河道治理当中,利用一些先进设备以及技术等,确保大型河道通畅。但针对小型河道,缺乏专业性人才,同时缺少技术设备等,最终小型河道治理效果令人担忧。另外,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各个部门也会将精力集中在大型河道上,而忽视了小型河道的作用。小型河道治理中都是分派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人员进行整治,这样的方式虽然也具有一定的治理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工程质量与实际标准相差甚远,在运行中也留有安全隐患,同时使用寿命较短,当发生洪涝等灾害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事故。
        2.2治理意识淡薄
        在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国家的主要工作点集中于经济发展,为了快速发展地区经济,使得工作发生严重的偏颇,在此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提高地方经济产值,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生态体系严重失衡,虽然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环境保护,积极的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一方面由于过去造成的污染问题过于严重,拖慢水体能力恢复的速度。
        2.3防洪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部分河道未进行过系统治理,大部分河段均为自然形成的土质边坡,防洪基础设施薄弱,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淤塞河道,使河道淤积变浅,河道萎缩严重,行洪能力降低,加上人为活动频繁,工程建设产生的建筑弃渣及洪水冲刷产生的碎石等堆放在河道内,束窄了河道,河道底部高程起伏不平,甚至有沙丘存在,行洪能力差,严重阻水,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在河道较窄处,由于河道阻水,造成水流不顺,冲刷河岸,从而构成河岸被淘刷,形成陡坎。这不仅造成河床不稳定,同时塌方阻水,影响河岸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


        3加强河道治理环境的保护措施
        3.1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与促进
        实施河道治理工程,相关人员务必要认识到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协调促进的重要性,综合考量河道治理工程的周边环境,从多维度进行规划和组织设计,从而使河道治理工程顺利实现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这就要求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人员在实施作业前对工程周边的河道情况和环境状况有所了解,进行全方位考虑与分析研究后,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及保护措施方案,并将其落实在治理工程的实践中。河道治理实施阶段,不但要保证河道清理、治理的有效性,还需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进行评价,一旦出现破坏,要尽快启动生态修复方案,确保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共同推进。
        3.2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河道治理工程中,对水体的修复同样非常重要,可以选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操作技术、生物膜技术等多种技术,对已经污染的水体加以净化。不同的生物技术下,通过水生生物的转化、转移和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有所降低。水体自净能力的提升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要通过对河道水资源的分析,在原有水体稳定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水生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构建更为多样的河道生态系统。一些城市河道的治理工程中,会在河道中进行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种植,比如,黑藻、睡莲等植物,完全可以发挥这些植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吸收与分解、转化作用,河道特殊的条件不仅为这些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保障,这些植物更是为河道水体的净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3保障河道行洪断面,合理堤线布置
        河堤堤线应与河势流向以及大洪水的主流线大致平行。一个河段两岸堤防的间距应大致相等,不宜突然放大或缩小。两岸堤距应满足行洪安全需要,必要时应退岸及清障,保证河道有足够的过水断面、以利洪水宣泄;堤线应力求平顺,各地段平缓连接,避免急折或急弯,岸线应符合实际,尽可能考虑路堤结合,以利护岸管养和防汛抢险;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岸线,在保证行洪安全的前提下考虑与周围环境及生态景观的风格相协调;根据现状堤防布置情况、河道走势、河床演变特点以及防汛交通的功能要求,在确保护岸工程安全以及堤脚不被冲刷的前提下,尽量维持河道自然岸线,以现状为基础,统筹规划,保证不侵占河道、不减小河道过洪断面、过流顺畅、不大挖大填等。
        3.4外源污染控制
        首先,降雨原位自动膜滤系统主要是通过低压过滤膜对雨水进行处理,将径流雨水中污染物去除。系统选取的过滤膜为折叠式,并设置相应的存储池,便于持续性暴雨时节通滤芯进行自动清洗,减少沉淀物对其损伤,延长过滤使用年限。同时,在河道末端安设相应的雨水管网,当河道内污染物较多时,将过滤之后的水体排入水管网中,减少水体对河道直接污染。其次,驳岸生态滞留系统主要是针对暴雨时节未能及时排入水管网中的水体,增强河道纳污能力。该系统将水面、驳岸及陆地构成整体,通过植被间隙实现物质交换转移,从而提升水体中的溶氧量,实现水质改善目的。
        结语
        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水土保持监测是基础环节,对水土流失的整体治理效果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确保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质量。对于目前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监测机构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如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监测技术标准、加大对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引入科技含量高的监测手段等,从而有效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于孟舰.水利工程河道治理问题管理和生态水利的应用探析[J].建筑与装饰,2019(7).
        [2]范俊庭.水利工程河道治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9(19).
        [3]房斌,张松,江月,许婷,王梅娟.河道水环境治理的困境及思考[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20,40(09):4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