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卷10期   作者:赵文华
[导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聚集度不断提升
        赵文华
        中国电建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聚集度不断提升,城市开发建设的强度持续增加,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城市地区承载了我国一半以上的人口。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水土资源管理的不平衡,且相关管理机构的协调机制不完善,造成了污水COD减排不彻底、水体黑臭、内涝灾害等一系列城市水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必须深入贯彻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空间治理;海绵城市;规划体系
        引言
        社会发展离不开城市的合理规划,近年来我国对城市规划尤为重视。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自然灾害一直是阻碍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因,对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威胁,严重限制城市发展步伐。海绵城市设计的提出改善城市水灾火灾问题,是实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1海绵城市设计内涵和意义
        建设智慧化海绵城市,雨洪不再是灾害,而是重要的水资源。有效控制雨水径流量,修复城市地上、地下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相比较传统的排水系统和内涝设施设计,利用数值和BIM模拟技术建立适合的城市内涝模型,结合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变化引起的降雨条件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现状排水系统能力进行风险评估,并预测地表可能产生暴雨灾害的区域,同时技术人员可依据分析结果针对高风险区域提出有效改善措施,对帮助海绵城市建设提供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海绵城市设计理念,针对城市内涝问题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渗”指雨水下渗减排,透水铺装;“滞”指雨水滞留,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蓄”指雨水蓄存,蓄水池、雨水罐、湿塘、雨水湿地等;“净”指雨水净化,控制水环境质量;“用”指雨水收集回收利用;排:超标雨水溢流至排水系统。彻底从源头控制入手,建设城市小、中、大海绵系统,利用渗、滞、蓄、净、用、排相互组合;达到防治内涝灾害、控制水污染、利用雨水资源的目的。
        
        2空间治理背景下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研究
        2.1优化生态海绵体
        在进行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时,如果城市中的天然海绵体数量较少,可以通过人工建设和改造的形式,构建城市湿地公园和绿地,以实现对于地下水和蓄洪排涝的良好补充。可以运用如下手段进行城市海绵体建设:首先,园林绿地建设。由于人工园林和绿地都具有较为突出的排污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城市人工园林建设提升城市的雨水蓄积作用,以促进洪水的弹性应变能力提升;其次,打造规模化的城市水系,借助对于大型水网生态建设工程的改造和优化,进行江湖生态模式建设,让城市自然水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最后,需要积极优化传统的绿地布局格式,借助对传统工业和城市居民建设模式的创新,让传统的绿地布局格局得到优化和改善,通过下沉式绿地建设,以旧有的建筑面积和成本为前提,让城市绿地的外排雨水量得到切实降低,以促进水资源利用率提升。此外,还可以让LID、BMP等措施效果得到充分提升,以促进绿色生态效益提升,借助下凹式和滞留塘等模式,促进绿地景观和雨水设施的有效整合,让绿地的透水面积得到切实提升,通过区域水循环作用,让水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运用。
        2.2绿地雨水的循环应用
        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海绵体中雨水积蓄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海绵城市规划实施管理过程中,建议要从绿地系统入手,加强城市绿化景观工程建设,形成绿化景观与市政设施相协调的城市水循环环境。

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情况及绿化分布情况,提出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绿地改造工程、景观海绵化工程,搭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有效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加强地表对雨水的积蓄能力,这样既能够净化地表径流水,又能够获得目标降雨积蓄。工作人员还可以依托城市景观工程推动海绵设施建设,比如:以丰富植物群落初步降低地表径流速度;还可以利用地表空间吸纳雨水,打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提升城市地表的雨水调蓄容积;之后借助绿地下方的雨水管渠汇集雨水资源,在旱季补给绿地植物,促进旱季时期的地表地下水循环速度。
        2.3完善修建性详细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市政工程建设、民用或商用建筑建设等需要,补充完善修建性详细规划。在规划时,除了要参考城市总体规划明确规划要求,还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收集建设项目的相关资料,为规划工作开展提供依据;做好现场调查,获取地质资料、水文资料,以及排污、供电等资料;设计规划控制指标,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图,并提供规划说明书,包括用地布局、景观特色、空间设计等。
        2.4城市排水防涝水安全系统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在全国有约400个城市供水量常年不足,随着城市化逐步发展,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城市用水紧缺这一问题日益严重。降雨则是城市水资源最大的来源,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水系统的重难点则是集中在雨水的蓄存、净化、再利用,借助海绵城市设施将降雨滞留、贮存、下渗、净化、再利用,可有效缓解水资源紧缺这一问题。同时我国城市排水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城市早期地下降排水系统建设标准不高,部分排水管道老化、径流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其降排水能力的发挥,排水能力不足导致降排水堵塞,且无法承受暴雨带来的压力,威胁到城市的水安全。通过海绵城市的定义就可以知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水资源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一个具有良好的雨水收集利用能力的城市,应该在降雨时就地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补充水资源,调节地下水。减少雨水地表径流、提高降雨就地下渗是当前海绵城市在水系统方面建设的重点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湿地、湖泊等水源保护系统,下沉式绿地、公园等;另一方面需增加工程设施的建设,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用。比如可通过明渠或管道将雨水引入到天然湖泊湿地,利用湿地的贮存和净水功能,不仅能储存水资源,还能有效过滤雨水的污染物和杂质,提高水体的水质。海绵城市理念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目标,也能保障城市地下降排水系统的安全,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协调。
        2.5人工生态海绵体的建设
        我国地域广袤,城市间地理差异明显,因此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具有海绵体,有些地域甚至没有海绵体,严重影响海绵城市建设,因此需要建设人工生态海绵体来缓解这一问题。人工生态海绵体是通过人工技术提升城市排水储蓄水的能力,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城市内绿地规划建设,减缓城市污染,进而改善城市水循环,打造生态循环自然体系。为保证城市健康发展,对传统小区和工业区进行全新规划,通过绿地分布改善,减轻水系统循环压力,实现绿色城市建设。如上海浦东新区临港口袋公园,在口袋公园内建造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措施,实现口袋公园自我净化、储蓄的良好循环,真正实现小雨不湿鞋。
        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海绵城市,必须依托于海绵城市的建设及管理平台,充分利用平台机制的整体性和系统化特征,以海绵城市理念为依据,结合相应的海绵城市规划技术,充分关注城市内涝的相关问题,以数字排水、生态排水,打造人工生态海绵体和改造天然海绵体,以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让水资源的利用率得到切实提升,让海绵城市规划体系的优势得以充分彰显。
        参考文献
        [1]洪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浙江海绵城市规划新思路[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19(001):61-66.
        [2]刘凌雯,吕晓,沈丽君,等.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体系探讨——以X市项目为例[J].项目管理技术,2018,016(002):93-9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