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工程提升改造优化设计研究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11期   作者:王岳成
[导读] 我国目前存在较多兴建年代久远但仍在运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
        王岳成
        海南宏生勘测设计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203
        摘要:我国目前存在较多兴建年代久远但仍在运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经过近二三十年的运行使用,目前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设施老化缺失,水闸漏水、水泵损坏,灌溉、排涝功能效应降低,防洪安全不满足要求等,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保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确保最大化的发挥效益,必须对其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本文依托某农田水利工程的提升改造优化设计进行论述分析。主要工程内容为改建和新建配套渠道、闸门及泵站,完善工程区的灌溉排涝体系,增强工程区的防洪排涝能力。修复已有较完善的机耕路系统,满足农机下田作业的需要,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粮食功能区的建设、提高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农田水利,提升改造,灌溉排涝
        老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存在运行效率低、安全难达标等问题,为确保利用效益最大化,必须对其进行系统性升级改造。依托某农田水利工程,通过系统性改建和新建配套渠道、闸门及泵站、机耕道路等,完善了该改造区块内灌溉排涝体系,增强了综合灌溉保证率及防洪排涝能力,全面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经济效应显著,并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1 工程概况
        1.1 地形地貌
        某农田水利工程区域构造主要受燕山运动控制,断裂构造以北东向为主且规模较大,后期被北西向断裂切割,工程区附近断裂构造相对较弱。地貌属杭嘉湖平原西南部河口三角堆积平原,处在山地和平原交接地带,类型简单,地形平缓。
        1.2 水资源概况
        某地地处上泗地区,全镇面积81km2,占上泗地区的47.3%。区域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用水均为地表径流。该地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599亿m3,人均地表水资源占有量为1030m3,低于全省、全国平均2100m3~2300m3的水平,但因为有钱塘江通过,客水补给量较为丰富。工程区年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其分布趋势与降水基本一致。
        2 工程设施运行现状调查
        2.1 基本情况
        工程区地势平坦,西靠灵山,灵山脚下沿山南渠位于工程区西边,沿山南渠常水位8.6m,沿山南渠在工程区边界设有三座配水闸向工程区配水,工程区东侧边界为二号浦,二号浦常水位为6.3m,遇枯水期农田需要灌溉时,二号浦最南端三阳排灌站会加大配水力度,保证农田灌溉。工程区大小河流纵横,需水主要依靠河网,工程区现有灌溉泵站12座,其中6座仍可利用,6座无法使用。根据配水闸规模、配水涵管管径及上下游两侧水位差,配水闸流量约为0.09m3/s,假设配水闸一年有一半时间处于正常配水状态,年设计供水能力为425.74万m3。根据灌溉定额以及现状渠系利用系数,工程区3854亩,年用水量约146.45万m3,根据现状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及工程区需水量分析,工程区客水丰富,但由于水闸位置在工程区西侧,客水空间分配不均,造成水量流失,因此该工程有必要进行提升改造优化设计。
        2.2 排灌渠系运行现状
        工程区现状河道有周浦沿山南渠、二号浦、下羊横浦、上羊小浦、上杨横浦、下杨排桥浦、周富排水渠等,均为工程区配水、排涝的骨干河道,根据地区防洪排涝规划,工程区10年一遇暴雨24h排出,因此外围的河道基本能满足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的灌溉、排涝要求。现有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河道淤积较为严重,影响水流的顺畅通过;砌筑挡墙年久失修,有局部倒塌现象;主要排洪渠道断面偏小,洪水到来时无法快速将洪水排走;工程区田面高程6.20m~7.50m,工程区外河泄洪渠道水位偏高(沿山南渠常水位8.60m,二号浦常水位6.30m),工程区内洪水已不能自排,需使用泵站进行机排。总体上,工程的田间渠系配套布置较差,由于使用较少,无人保护,经工程区整平施工后,部分渠道已消失,仅道路边排水沟存在,但渠道破损、淤泥严重,且保护不善,致使现状排涝标准达不到要求,遇降雨,区内田间积水严重形成内涝,给农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制约了灌区的农业发展。加之现有渠系运行年数长,缺少必要的维护,渠系破损严重,导致现状渠系中部被人为截断,相互间不连通,渠道已不成系统。


        2.3 机电排灌站运行现状
        工程区内水闸、机埠较多,多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区农业局统一建造,每个机埠的流量一般在0.1m3/s~0.15m3/s,因修建时间较早,缺少维护,水闸已不能满足挡水要求,水泵损坏,泵房破旧,很多机埠废弃甚至拆除,现状水闸、机埠已不能满足灌溉、排涝要求。
        3 水利工程设施优化设计
        3.1 灌溉输配水系统优化设计
        工程区位于某地平原区与山区的交界处,区块地势平坦。目前工程区田间灌排渠系已分离,现有渠系运行年数长,缺少必要的维护,渠道破损废弃严重,渗漏量大,灌溉水利用率较低,由于部分农田性质改变,部分灌渠中部被人为截断,整个工程区灌排渠不成体系。通过对工程区的渠道进行重新规划,在充分利用现有灌渠情况下,根据配水方便、最短线路原则进行灌渠的布置完善,根据灌溉定额进行灌渠截面的计算,确保每一块田都可以得到满足农作物生长要求的水,同时做到排、灌分开。通过开展工程优化设计,共需修建灌渠15762.9m,其中5549.9m为原有可利用渠道,但存在淤积及部分破损情况,需对原有可利用灌渠进行清淤、补足缺失的砖及进行M10水泥砂浆抹面达到三面光的要求;新建灌渠总长10213m,结合施工工序及长远使用要求,灌渠采用C20现浇混凝土底板+三孔烧结砖边壁+M10水泥砂浆抹面,渠道5m分缝,采用C20细石混凝土捻缝。工程区内共埋设节水灌溉PE管10772.40m,其中管灌管道6274.98m,喷灌管道4497.42m。
        3.2 排水工程系统优化设计
        通过开展工程优化设计,工程区内共需修建排渠18043.9m,其中4060.9m为原有可利用渠道,因存在淤积及部分破损情况,同样需对原有可利用排渠进行清淤,补足缺失的砖及进行M10水泥砂浆抹面;新建排渠总长13983m,其中三面光渠道9531m,生态渠道4452m(见表2)。结合施工工序及长远使用要求,新建排渠采用C20现浇混凝土底板+三孔烧结砖边壁+M10水泥砂浆抹面,渠道5m分缝,缝后铺设2层土工布;生态渠道采用卵石表层C20现浇混凝土底板,渠道常水位高程种植挺水植物,常水位高程以上渠道边壁采用草皮护坡。为管理及用水方便,在每一条新建渠道末端及水塘出水口处设小闸门槽。
        4 工程综合效益分析
        4.1 社会经济效益
        农田水利工程改建项目实施后,可使域内达到高产稳产的标准,还可提供优质创业平台,吸引浙江及周边创客资源———归农群体和“新农人”,践行农业领域内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周边农户就业创业。通过对排、灌渠道开挖、疏浚、衬砌,改善当地灌溉条件,减少了用水纠纷;通过对田间机耕路的整修,使田间道路顺畅安全,能适应大、中型农机下田作业要求,运输与机械化程度得到较大提高,农产品运输成本得以降低。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改造项目的实施,完善了灌溉沟渠及机耕路建设配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内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来的0.5提高到0.75。2)通过对工程区土地平整,沟渠、机耕路的配套建设,解决了工程区灌溉引水难、运输难,水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用水成本高的现状,通过河道整治,能有效地防治水患,保护农田。3)改造项目实施后,不论种植何种农作物,均可以做到旱涝保收,取得不可低估效益。4)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工程建设将需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在建设期内吸收了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就地转移剩余劳动力开辟了途径,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起着积极的作用。
        4.2 生态环境效益
        通过渠道工程建设,不仅能健全和完善农田灌溉基础设施,而且能使农村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水体水质维持良好状况,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
        5 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通过渠系配套,排灌分开,对损毁渠道进行修复、衬砌,对部分已有渠道进行清淤,提高了工程区的防洪、抗旱能力,提升了灌溉保证率,增加了田间地头的供水能力,改善了供水条件,打牢了农田设施基础,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为改善生态和社会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了该改造区块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经济效应显著。
        参考文献:
        [1]张    智.小型农田水利优化设计分析[J].珠江水运,
        2016(18):56-57.
        [2]GB50288—99,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S].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