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发表时间:2021/8/27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4月第11期   作者:牟玉婷
[导读] 近年,广东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整体面貌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
        牟玉婷
        东莞市城建规划设计院  广东东莞  523000
        摘要:近年,广东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整体面貌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村民的幸福感逐年提升,但是,乡村风貌缺失,村居杂乱无序和宅基地管理不到位、村民违法建房等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有新房但无新村”的现象普遍存在,成为乡村振兴和农村治理的突出短板。为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合理规划治理村庄、改善村落环境的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村庄风貌;村庄治理;有效规划;人居环境
引言:
        在振兴乡村过程中,应结合周边环境,自然肌理,传统文化,建筑风貌等元素,设计具有岭南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村庄规划,避免村庄风貌千篇一律。村落人居环境的优化改善、美丽乡村的规划与治理,属于一项很关键的任务,直接关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施、村民的福祉乃至整个农村的和谐与文明。所以近些年来,广大农村地方均有积极规划治理垃圾污水、加强清洁措施、改善村容村貌等,以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但是,在很多农村,还是存在脏乱差的环境问题,距离小康社会及人村域美好生活之间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所以,应在农村全面综合的治理人居环境,及时补齐村落规划短板,为小康社会的深化推进打好基础。
一、重要意义
        在广大农村,山、水、林、田、湖与村居组成了村庄,村庄的发展也由传统走向现代为主,随着经济GDP的发展,村居由坡屋顶砖结构的一至二层,慢慢变成平屋顶砖混结构的三至四层;村庄的经济模式也由80年代的“三堂经济”到90年代的“村工业经济”,再到2000年的专业化的产业园模式,而近十年,逐步形成科技产业新城,东莞的村落也由传统型农村逐步转变成半城中村和城中村。例如茶山镇南社村,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村庄由田园包围、村庄为主走向工业包围,工厂+村居为主的空间形态。及时做好必要的规划与治理,可以逐步改善、提升人居环境整体质量,除了能够响应当前的战略发展方针外,还是保护自然环境、融合城乡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建设国富民强的和谐社会、实现强国目标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所以说,从村庄治理现状出发,既是改善环境质量,也是缓解国内社会矛盾的关键性所在,营造美好居住环境,进一步增大村庄综合效益。
        我国政府一直很重视农村的发展,并心系群众问题。在政府的帮扶下,先行规划、治理,配合环境改善及资金引导。在村庄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村庄建设与自然和谐关系在不断的弱化,很多建设的行为出现了不可持续的情况,如破坏山体、污染水系、砍伐林地、荒废田野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村居建筑风格也逐渐杂乱,色彩杂糅,片面的追求面积的最大化,而忽视建筑的布局,导致楼间距过窄,握手楼随处可见,安全问题逐步凸显。新建的村居模仿流行样式,逐渐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延续,以个人喜好而定,缺少了对岭南传统空间和符号的延续。缺少对村庄风貌管控的完整体系,导致村庄缺乏规范性,引导性不足。如何通过发动村民推行民主管理制,调动农民自主改善、优化人居环境的能动性,提升村庄规划的引导力,是目前的首要问题。在我党的正确领导下,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村庄规划的指引下,修复破损山体、治理水体污染、积极盘活荒废的生态资源,并领导广大农民积极加入规划村庄整治的过程中。但是,村落人居环境的改善需要长期的努力,且任务十分艰巨。应大力建设小城镇、科学的整治村庄。同时,还应节约用地、统筹规划好城乡用地,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好分类指导,并大力完善机制,全面推进农村建设工作,并注意收到的实效。所以,优化规划治理改善村庄人居环境的意义非凡,既是小康社会目标达成的硬性任务之一,又是振兴广大乡村的必经途径,还是强化村民幸福感的一大举措。
二、具体措施
1、健全保障机制
        由市政府在市域层面,管控整体结构,明确村庄风貌结构,分区,风貌带等,提出村庄风貌的类型;由镇政府在分区层面,管控定位,体现不同分区的特点进行分类引导;在镇政府、居/村民委员会层面,对生态的基础,公共空间及建筑进行细节管控。通过鼓励团体、社会志愿者,丰富村庄整治支持形式,提倡农民积极自立互助,弘扬艰苦奋斗、打造美好家园的精神。
2、统筹系统工作
        在规划县域城镇系统中,应提供给人居环境的改善依据。其中应着重明确整治村庄的具体选点、布局基础设施的时序,以大力保护好生态空间,并配合后续10~20年的村落布局。同时,还应大量集中公共财政与社会闲散资金,逐步扩大共享建设公共设施的范围,尽量减小村庄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所需的成本投入。
3、明确整治内容
        尊重自然基底,保护生态平衡,凸显空间的自然形态,与村庄整体串联,体现东莞特有的乡村风貌景观,是搞好村庄规划和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主要抓手。利用村庄的统筹规划,明确村庄的整治内容,改造范围、形式、标准等,进而规范基本项目的设计及实施。
        (1)青山:对于生态山体,应强化保护;东莞在2014年已经开展了全市范围内的小山小湖普查和保护,通过管控山体的绿线,修复破坏山体结构,对于单一的山体,进行适度的开发和丰富自然层次,如建设登山步道、景观平台等措施,完善山体功能,并建立生态廊道,避免村庄侵占山体之间,切断原本的生态联系。


        (2)碧水:以保护水网为基础,夯实生态结构。努力延续水系的空间结构,保证水面只增不减,鼓励退塘还湿,提高水体的净化能力,对于河道的淤堵进行疏浚,并且严控排放,控制污染源头。并通过对滨水空间的开发,打造景观驳岸,塑造亲水空间。
        (3)绿林:保护现有林地,加强林地的建设,实现林水相依,对于村庄周边的林带,应丰富林相景观,塑造趣味林地。可以利用产业,实现功能拓展,如产业联动,采摘、亲子、拓展等项目。
        (4)景田:加强农田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化田成景,如东城街道周屋的水稻田,桥头镇的油菜花田等,就是化田成景的最好体现。以文化、体验为特色的功能植入,让农田更好的成为村庄的亮点。
        (5)村路:有条件的可实行人车分流,避免过度拓宽道路,村路两侧的界面,应该丰富多样,避免有空地就是停车的现象,规范停车。
        (6)巷道:延续空间的格局,采用环保乡土材料,提升空间品质感,优化巷道微循环,对于巷道空间两侧,裸露的三线和水管也进行整治规范,增加绿植等,丰富巷道空间。
        (7)公共空间:村庄应有可以彰显本村形象的入口昭示,以体现当地特色和本村文化为前提,塑造特色的入村空间。充分挖掘空地,边角地,废弃地,改造成小广场或者小公园,增加老人活动和儿童活动的场地,实现全龄友好。对于村内的古树,水岸、宅前等空间,通过规范设计,形成特色的互动场所,来满足多样的需求。
        (8)历史建筑:文化传统建筑应严格管控,以修缮为主,做到修旧如旧,形成当地的文化特色,让历史得以延续和传承。对于历史建筑的内部,通过植入功能,实现内部活化利用。如麻涌镇新基村莫式祠堂变身成为“村史陈列馆、德育基地、戏台”等功能。
        (8)村居:对于村居的设计,也应该注重地域的特色及和谐统一,针对村居的立面,色调,风格作出相关的规划指引,因地制宜的采用多种的建筑形态,如院落式,骑楼式、公寓式等形态。在规划层面引导村民的自发建设。
4、规范整治过程
        村庄规划一般用于指导、规范村庄建设、治理人居环境的过程。其中的重点就是在规划的层面统筹村庄的长期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治内容,除了要及时处理村庄当前主要的问题外,还应充分考量未来村庄的需要,以彰显出乡村特色,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还应明确整治项目,并准确评估现状,对整治空间布局及基本技术提出相关要求,并根据整治工程,统一算出工程量,合理建议实施计划、运行管维等内容。根据村庄的基底条件,来规划整治村庄,尤其是注意兼顾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例如,东莞市规划村庄中,便要求梳理村庄现状各类文化要素,尊重村规民俗,兼顾历史文化,制定相关措施等,并且初见成效。在改造建设“城中村”时,根据城市规划基础要求,在市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发动村集体一起组织村民展开自主改造。
5、规划农房管控
        通过严格规划管理农房建设,推行“一户一宅”发展政策,禁止城镇居民随便占用村宅基地。正确指导农房改造,因地制宜、彰显特色。例如,在东莞厚街镇环冈社区特色精品村,便在村规民约中,明确规定控制民房与四周环境协调,色彩避免大红大绿,建筑正立面避免出现雨水管、空调设施,防盗窗避免外凸等,以建设特色精品村。
6、联动职能部门
        镇街应依据《过渡期东莞市农房建设分区划定指引》划定农房限建区和可建区。重点管控主要风貌区。在各地部门应统一部署,立足农村大局,强化协调沟通工作,综合整治资源,一起提出并践行治理村落人居环境的具体方案,并分别承担各自的治理与保护责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治理村庄环境中,首先应推进试点,先行先试;深入镇街、村开展宣传讲解,来凝聚达成多方的共识,结合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试点、精品村的创建工作,总结经验。其次,应创造氛围,共同缔造;加快形成试点的效应,激发村民热情,联动村内乡贤、名人号召力,共同完成;纳入村规民约,实施建管并重,注重村民的自治,形成常态化的自我改造,注重长久的运营,让村民自发的维护成果,来维持巩固。还应积极鼓励市场参与,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可以结合农业、产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的对接,实现风貌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强调重点,做好分类管理与指导工作,因地制宜地规划治理,充分展现乡村特色,积极总结实践经验,统一规范规划治理村庄的工作,为改善村庄环境打好基础,助推农村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盛方富,李志萌,陈宁.论疫情防控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J].农业考古,2020(03):238-243.
[2]余欣荣.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9(05):66-81.
[3]彭超,张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19,7(03):66-78.
[4]赵华勤,江勇.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9,37(02):9-14+93.
[5]徐顺青,逯元堂,何军,陈鹏.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J].环境保护,2018,46(19):44-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