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洁1 张亮亮2
1宁波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心, 浙江省宁波市, 315040
2宁波市园林绿化中心,浙江省宁波市,315100
摘要:街旁游园是城市绿地分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为居民提供日常游憩,休闲健身,和城市风貌展示的作用。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活动空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充分结合我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健康之城、活力之城、生态之城、文明之城,解决目前存在的绿地分布不均衡,空间利用效率不高,活动设施不完善,地域特色不明显的问题, 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设计策略:一是合理规划布局,保证空间完整性;二是贯彻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塑造弹性景观;三增加互动性装置设施,提高场地活力;四是增强标识性景观,强化地域特色。
关键词:街旁游园;健康主题;互动装置;规划设计
一、研究对象
1.1研究目标
街旁游园是城市绿地分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具有为居民提供日常游憩,休闲健身, 和城市风貌展示的作用。[1]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生态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因此,结合我国城市未来发展的布局,分析与总结当前我国街旁游园存在的问题,思辨目前建设中的不足,提出设计思考及策略,对于保障街旁游园健康长效的发展,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街旁游园定义
街旁游园是指临街建筑和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地,一般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服务半径为 500m。[1]根据其形态、大小分别归属于城市绿地中的“点”“线”“面”,由于两侧的用地性质不同,其场地需求、设计手法、布局形式也不尽相同。
1.3街旁游园分类
街旁绿地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按功能可分为广场绿地、街头游园、带状公园和中心绿地等。[2]
按平面形态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种:①街角型街旁游园②沿街型街旁游园③跨街型街旁游园④三面临街型街旁游园。
二、现状存在问题
2.1见缝插绿——系统性不强
虽然街旁游园是属于道路红线至建筑间的绿地,但与道路红线内绿地联系紧密,过去在规划设计中经常剥离开来,往往见缝插绿,敷药了事,导致两侧设计风格迥异,碎片化严重,配套小品更是杂乱无序。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还严重影响了城市美感。
2.2通行不畅——人性化不足
目前大多街旁游园在设计时缺少总体竖向规划设计,遇见高差便设计台阶解决,而现在相当大的使用人群为老人和儿童,尤其是推婴儿车的老人,由于无障碍设计的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缺少人文关怀,也造成了社会不公平的现象。
2.3活力不足——功能较为单一
在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康体公园,活力街区成为大势所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基本的休闲游憩功能,场地中的篮球场,足球场等体育活动设施及交互装置成为比较吸引人的部分。当下这部分设计比较欠缺,绿地中缺少可以聚集人气,活动互动,有趣味性的空间场所。
2.4千街一面——特色不明显
目前我国街旁游园主要以覆绿为主,设施缺乏,标识不够,特色不明显。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城市性质及地域文化的挖掘,通过绿地系统规划自上而下的系统设计,提炼设计语言,打造具有标识性,地域性的特色景观节点。
三、街旁游园案例分析
3.1上海徐汇高安花园
该绿地原本是加油站绿地,与周边的法式风情住宅、酒店不太匹配,而位置又在高安路与衡山路交界口,所以改名为高安花园。
法桐的荫、金桂的香、枫树的色到台地花园的情共同构成了植物中的梧香枫情。这是一个有着法式情调的秘密花园,从梧桐树的绿荫下进入转角处的入口浪漫花境园到斜阳穿梭的以苔藓与杜鹃为主的台地园,从阳光灿灿到森林秘境,从沿街多彩到内庭宁静,掠过的是风景,停留的是心情,好一个“梧香枫情”的美妙所在,不仅能起到遮阴的功能还能让游人感受到法式情调。小品上同样情调满满,如葡萄牙沙岩花钵与浪花矮墙的结合,如莱姆石斑斓广场与纹饰花园踢脚线的细腻,如蓝色梦亭亭亭玉立于阿凡达森林之中,从白天到晚上,市民们流连忘返。(图3.1)
关键词:历史韵味 主题突出 繁花似锦
图3.1 案例照片(来源:网络)
3.2深圳蛇口东角头公园
蛇口东角头公园位于深圳市蛇口东角头地铁站A出口,项目用地面积约0.34公顷,设计充分考虑了周边交通不畅、环境拥挤、配套不足及需求多样的场地特征,并以蛇口历史文化为基底,通过自然生态、科技复合的设计手法打造一处承载居民生活与情感的公共空间。项目建成为周边老旧社区居民以及来自五湖四海的“深圳人”创造了一个工作生活两点一线外富含意义的第三空间。(图3.2)
关键词:活力街区 文化基底 主题特色
图3.2 案例照片(来源:网络)
3.3宁波姚隘路街旁游园
宁波市姚隘路街旁游园位于中兴路与姚隘路交叉口东北角,总用地面积约1.2公顷。本绿地作为中兴路主干道街道整治提升的重要节点,设计方案结合地块的科技体育的功能定位,采用开放式设计手法,对原有绿地的功能进行了升级改造,增加开放的梳林草地和多样化的无动力的儿童活动设施,为周边社区提供了专有的儿童运动
公共空间。(图3.3)
关键词:互动装置 趣味空间 开放设计
图3.3 案例照片(来源:网络)
四、新形势下设计理念与解决策略
针对目前属性同质化,活动设施缺乏,区域绿地分布不均匀等问题,提出新形势下设计理念和解决策略。
4.1设计理念
4.1.1生态宜居
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以人为本,健康发展。
4.1.2海绵城市
落实海绵城市和低影响开发理念。
4.1.3活力康养
设计植入活力,康体,互动设施及装置。
4.1.4文化特色
挖掘当地特色,整体布局,融入文化元素。
4.2解决策略
4.2.1合理规划布局,保证空间完整性
根据2018年12月实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城市分为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生活圈,5分钟生活圈和居住街坊。[3]通过合理布局街旁游园规划,以城市道路为骨架,解决绿地分布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打造各种功能和形式的小型绿色公共空间,形成了良好的点线面绿脉系统。
街旁游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组成之一,它的布局规划、景观设计要体现出“整体性”设计原则。整个绿地内建筑风格、小品材质等,都应该与道路景观及绿地主题保持整体性和一致性。每个功能区间独立且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为主题而服务,塑造城市美学。(图4.1)
图4.1 街道空间(来源:自绘)
4.2.2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塑造弹性景观
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则是在遵循生态优先原则下,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防洪排涝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4]街旁游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在景观设计时,可通过地表植物景观营造、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湿地景观等改善生态环境,构建弹性景观,满足多种功能使用。(图4.2)
图4.2 下凹式绿地(来源:网络)
4.2.3增加互动性装置,提高场地活力
城市街旁游园中健身、娱乐设施十分受市民青睐,不仅能够在室外公共空间中锻炼身体、休息娱乐,并且还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在街旁游园中配置健身、娱乐设施时,应该考虑设置在可以为人们提供遮阳的场地,并与周边环境有一定的绿化隔离。此外,健身、娱乐设施最好与休息设施合理搭配布置,尤其是在一些儿童娱乐设施附近,最好设置一些休息设施,以供大人看护之用。在对街旁游园空间功能布局、景观设计上要充分考虑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交互性,提高绿地的空间品质和活力,提高绿地的使用率, 满足日益增长的活动健身需求。(图4.3)
图4.3 互动空间(来源:自绘)
4.2.4增强标识性景观,强化地域特色
(1)标识系统:当前只有部分街旁游园中有一些标识牌,大部分没有结合环境进行设计,缺乏创意感,有些甚至影响到了环境的美观,一方面要增加标识系统,具有明确的场地标识性,比如活动广场,休闲廊架,售卖公厕等,为人们提供便利。[5]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场地特有的属性设计有设计感的,有特色的标识系统,提升场地品质。
(2)地域特色:街旁游园面积小,布局灵活 ,分散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设计时,应根据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民俗风情、审美情趣,并结合其所在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植物资源、历史人文资源、设计出符合当地城市风格特色的绿地。(图4.4)
图4.4 路口花境(来源:自绘)
街旁游园犹如城市的一张“名片”,可以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在今后的设计中要进行思维转变,坚持规划引领,多方协同,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原则。
五、总结
5.1从单一绿化——弹性景观的转变
景观是由多个景点组成,现代景观打造的是一个个有特色的的景点,而非简单的绿化或者彩化种树,通过对环境的分析,对场地的定位,对空间的把握,结合场地不同的功能和远期使用(比如避震、防灾等)塑造出合适的弹性景观景点,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设计贯通绿道,串联城市空间,区域联动发展。
5.2从消极绿楔——积极绿廊的转变
过去城市重视机动车道的建设,忽略人行道街区的设计,注重目的性的快速通行,忽略慢行沉浸式体验感,绿地大多以防止炫光,保障视线等功能性为主,而今我们注重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的体验感,强调慢节奏的体验,将消极的,功能性的绿楔转变为参与度高的,积极的活力绿廊。
5.3从见缝插绿——整体设计的转变
坚持规划引领,整体布局的思想,满足人均绿地面积,统筹考虑,将城市中绿地进行分区,明确主题和特色,形成点线面,整体性强的设计。
5.4从边界思维——开放共享的转变
通过多部门协同 ,将道路红线和建筑附属绿地通盘考虑。充分结合沿街建筑立面与道路景观的整体效果,通过道路铺装将绿地与外围空间融合在一起,增加了空间的宽度和广度,在形式上弱化了街旁游园的边界,体现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构建完整的绿道系统,增添市民可以参与的活动设施,努力打造类型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不断增强市民幸福获得感,不断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美丽形象。
参考文献
[1](GB51192-2016),公园设计规范[S].
[2](CJJ/T85-2017),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3](GB50180-2018),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S].
[4]雷陈潇,初探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方法[J].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6-07
[5]树一帜,城市景观标识设计的地域性应用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论文[D].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