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8/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第9期   作者:沈小娟
[导读] 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为防洪和灌溉农作物提供水资源,同时还可以开辟一个航运通道
        沈小娟
        杭州滨瑞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311100
        摘要:水利工程建设能够为防洪和灌溉农作物提供水资源,同时还可以开辟一个航运通道,或者提供旅游资源。要努力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使水利工程质量达到现代发展的要求。但是,从现阶段水利工程建设情况来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生态;环境;问题
        1 引言
        现阶段,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都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探索绿色化、生态环保的发展道路。水利事业现代化发展步伐下,生态水利工程成为关键性的建设内容,要求在水利工程的各个环节都要融入生态理念,尤其是在河道规划设计中,要彻底突破传统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思路,从生态角度提高河道的生态效益,使得在水利工程保持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能够尽量减小对区域生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
        2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2.1 工程周边地质环境遭到破坏。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必然会伴随着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工程规划区域以内的耕地、林地被大面积占用,导致原来相对稳定的地质环境遭到了破坏。在这些山区修建水利设施时,如果前期地质勘察不到位,施工方案设计不合理,盲目进行水利施工,很有可能造成山坡滑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对工程区域的地质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会对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带来威胁。此外,在一些水利施工中,需要使用爆破技术,开山炸石,对原生地质环境带来十分恶劣的影响。
        2.2 给水土保持带来负面影响。
        水利施工导致原来的土地利用形式发生了改变,原来的农业用地、林业用地被大面积的转化为工程建设用地。在这种情况下,地表植被的覆盖率降低,土壤裸露出来。在遇到降雨天气时,雨水直接冲刷并带走了地表的部分泥土,这些地方形成了“千沟万壑”的现象,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还会带来许多连锁性的环境问题,例如下游河流的水质变差,流失的土壤又会带走大量的养分,导致土壤变得贫瘠,水土流失的区域植被恢复难度大,形成了恶性循环。
        3 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
        3.1 河道整治线设计
        伴随着水利工程河流的自然演变,在河道周边地区内已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局部生态系统,因为河道在水利工程中的特殊作用,使得在整个河道的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河道基本的泄洪能力是否达到了标准,还需要考虑河道整治后水利工程区域内的生态平衡目标能否实现。部分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为实现集中改造的目的,对原有河道进行了些微调整,这种改造虽然在短时间内满足了防洪标准,但从长远角度却难以达到生态功能的要求,难以保障局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一系列的河道改造和建设使得原有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变得更为单一,河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种类明显减少。生态理念下的河道建设中,设计人员要注重宽窄度的结合,最好保持河道的原貌,减少对河道的破坏,天然河道一般具有较好的弯曲度,这种弯曲结构使得在水流过程中,河道起到了减小水流速度、减缓水流冲击的作用,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繁衍的场所,即使在极端自然灾害出现的情况下,弯曲河道也给水中鱼类等生物的避险提供了保障。
        3.2 河道河岸和河床的设计
        河道河岸和河床的设计非常重要,河道的综合治理和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是要使得河道符合生态设计标准,能够在运行中起到生态修复的作用。现阶段的水利事业发展中,河道护岸设计形式日渐多样,为提高河道的生态功能,专业人员在设计时要综合对比不同护岸形式的优缺点,最终选择最具经济性、合理性和生态性的护岸设计方案。

长期的河道治理实践中,很多河道治理工程中缺乏对河床建设的关注,仅仅对河道进行了些微的修整,甚至将部分河床改造成了堰坝和橡皮坝,但一系列的河床建设中,基本都是对河床进行了硬化处理,使得河床和河堤形成整体性结构,这些改造虽然完全满足了防洪泄洪的要求,但却缺乏生态理念的融入,产生的生态破坏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修复。
        生态护岸在河道治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一形式的护岸完全符合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经由生态河道建设,不仅满足了基本的防护要求,更有利于保持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与稳定性。当前的河道治理工程中,栅格边坡加固、植物根系加固边坡、渗水混凝土技术、生态砌块等都是十分有效地生态护岸技术,这些技术对提高河道治理的生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护岸形式下的河道治理中,如果选用的是植物根系加固技术,孔隙率非常高,完全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植物根系起到了对边坡的加固,非隔水性堤岸的建设,使得地下水和河水之间保持了相对自由的流动状态,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物质在系统内循环,不仅节约了整体的河道治理成本,更提高了河道的生态功能。但生态护岸的应用中,必须要根据现实情况来进行材料选择和构筑形式的确定。
        3.3 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河道治理工程中,对水体的修复同样非常重要,可以选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生物操作技术、生物膜技术等多种技术,对已经污染的水体加以净化。不同的生物技术下,通过水生生物的转化、转移和分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含量有所降低。一些城市河道的治理工程中,会在河道中进行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的种植,比如,黑藻、睡莲等植物,完全可以发挥这些植物对水中污染物的吸收与分解、转化作用,河道特殊的条件不仅为这些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保障,这些植物更是为河道水体的净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4 提高河道综合利用率
        在城市经济社会中,河道的基本功能是防洪和排水,生态理念下的城市建设中,各个城市可以加强对河道自然水资源的利用,以提高河道的综合利用率。从生态性的角度来看,河道的综合利用需从河道堤坝、河床建设的方面来实施,以最大程度上发挥河道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提高河道的整体性,必要情况下适当改变河道的建设方式,确保其生态功能的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同样不可忽视河道建设,充分保持河道建设与其他城市建设工作的有效结合。
        3.5 建设美观实用的景观和水工建筑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水利工程的景观营造同样是其中的建设关键,专业人员必须要从根本性的角度,加强对各类景观的综合分析,使得景观建设可以区域生态保持平衡性、协调性,改善河道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通过完善的河道景观和水工建筑方案建设,处理好不同生态要素之间的良好关系。防洪蓄水是河道最为基础性的功能,为使得生态水利建设中可以达到功能和效益的统一,专业人员需根据河道的具体形态,建设新型水工建筑,通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来发挥水工建筑的生态功能与作用。生态理念下的水工建筑应符合结构简单、投资成本低、功能多样的特征。比如,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全年气候都相对干旱,特殊的气候条件下,使得处于该区域内的水利工程河道规划与其他地区的河道治理有所不同,在水利枢纽建设中,应统筹河道生态景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满足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对比景观营造前后的生态效益,形成特有的河道景观。
        结语
        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我国的水污染、水资源浪费问题非常严重,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生态水利工程已然成为水利事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相关人员在河道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从河道的基本功能出发开展相应的设计,更要从生态角度,营造独特的河道形式,提高水利工程河道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咏晶.探讨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19(6):127.
        [2]熊昱春,黄忠.浅谈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3):1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