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帆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上海市 200000
一场秀是否吸引人,不仅在于是否有华丽的视觉效果与匪夷所思的场景切换,更在于是否有矛盾重重的情节冲突,与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果。同样,一个改造工程的创作,如果付诸于文字记录,相较于最后的结果,其中各方的冲突矛盾、乃至解决的过程,其实才是最有意义的那部分。
世博大舞台是世博园里唯一一个工业保留建筑,原名“宝钢大舞台”,位于浦江东岸卢浦大桥下,毗邻世博大道,与世博会博物馆隔岸相望。
主厂房由宝钢集团上钢三厂于1986年开始建造,东侧连铸车间于2000年建设。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曾作为省区市活动周的主场馆。届时的改造设计也是由华东院创作所操刀,保留了结构钢柱与连铸车间的钢桁架屋顶、混凝土格构柱等工业结构,形成一座拥有3000座规模的开敞式观演场所,建筑面积12490㎡,是一座临时性建筑。世博后也为草莓音乐节等活动提供临时性租赁场所。进入后世博时代,世博园区进行了再利用的规划建设,世博大舞台空置其中, 对寸土寸金的上海中环滨黄浦江的世博地区土地资源来说,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土地资源浪费。
世博发展集团作为土地的所有者,引入ppp的管理开发模式,希望对这块土地带来新的生机。在2015年11月,与宋城演艺集团签订协议,共同打造“宋城演艺·世博大舞台”项目。民营资本介入,激活了这块工业厂房未来发展的活力,同时,也希望驻场秀带来的文旅魅力,能激发整个世博公园夜晚的活力。
于是世博公园里的工业风貌建筑,国有用地的民营开发,工业厂房的文化演艺功能的更新引入,这个项目一开始在基因里就带着各式各样的条件限制与无限可能。
一、时代契机——后世博时代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策划前置的设计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何让一座旧建筑焕发新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是项目伊始,建筑师就积极考虑的事情。无论是追求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离不开大量的前期调研与仔细决策,为了给业主争取更多的利益,创造更合理的空间使用模式,设计团队深入调研了上海已有的演艺建筑,并从演艺形式与剧场座位数的确认上提供了数据支持。
2010年世博会期间,世博大舞台仅仅作为临时性建筑搭建,半室外的演出舞台与观众厅,与1.2万㎡的建筑面积很明显并不能满足宋城集团所需要的大型驻场秀的功能要求,然而,对于一个工业风貌保护建筑而言,面积的增加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如何在改造项目中尽可能多的帮业主争取面积,是我们设计者一开始就要解决的难题。
在剧场座位数的制定上,项目团队在方案伊始就调研了上海现有的演出场馆。如今上海现有演出场馆中,2000座以下的居多,5000座以上的基本以体育类场馆为主,3000座的多功能专业演出场馆,在市场上正好是缺失的一环。
在演艺形式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文化消费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话剧歌剧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上海并不缺演出各种剧目的剧场,然而驻场秀的演出场馆却并不多见。上海是中国最大的旅游城市之一,2014年接待国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位列全国第二,国际游客过夜人数位列中国大陆第一。随着国内旅游演艺的兴旺,上海旅游演艺也得到了一定发展,涌现出一些旅游演艺产品,但仍需要能够反映上海历史人文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旅游演艺剧目。从“sleep no more”引进上海之后,一票难求的现象,结合宋城集团年观众人数5000余万人次的观看量,2016年净利润9亿元人民币的情况,可预见在上海引进宋城模式的“地域文化+人文精神”的驻场秀形式,将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与商业价值。
根据市场的差异性竞争,设计团队与策划团队,开发团队反复论证得出结论:3000座左右的驻场秀剧场将是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规模大小。我们拿着详实的数据与详细的调研成果,与业主一道反复征询各个部门的意见,最终以成功的策划成果争取来了更多的面积提供给业主,同时也保证了项目运营的可能性。
二、开发策略——从封闭的剧院到开放的剧园的角色转换
从城市东西横向关系上看,项目位于世博公园中,东临12.9万平米的世博展览馆,1.8w座4.5万平米的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西距snohetta操刀的11万平米的上海大歌剧院也不过1.5公里左右,大体量的文化类建筑就像水中巨石屹立在世博公园之中,雕塑化的外形尽彰显着各自的个性。
传统剧场的设计策略由“外框+内胆”的逻辑组成,这种策略强调自身的标志性,而从体量上与造型的自由度上来讲,世博大舞台由于受原有工业厂房框架的影响,无法和其他场馆相提并论,而且,这里不缺一个有着光洁形体的雕塑化的建筑,可以想象,任何一个雕塑化的体量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都会对滨江公园带来空间的压迫,对央企总部开阔的滨江视野造成遮挡,甚至与周围友邻之间的对比关系,都会不可避免的带来争议。
因此,我们放弃追求外观标志性的封闭“剧院”化的传统策略,而采用融浸在公园里的开发的“剧园”的策略。回避体量形态带来的创作上的约束,将注意力放到周边优美良好的世博公园的自然环境,与工业建筑的格构钢柱所能带来的松弛的空间形象上面。
通过将剧场提升至二层,获得底层空间更松弛的开放性,并通过北侧双首层的景观平台化解防汛堤高差。北侧剧院前厅外景观平台的开放空间配以部分商业,作为公园和商务区的配套,创造了立体的公共开放空间。
在这样的语境下,世博大舞台将不再是一个建筑,而是立体化的公园,北侧开放的平台是滨江步道空间上的延续,大面积的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将绿色引入建筑的空间形体上。作为建筑的形体进行了消解,作为公园的属性进行了强调。建筑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吸引游人,同时也在与自然的消融中完成了自我形态的清晰定位。
图 1 作者自绘
三、建筑特质——家族脸谱的滨江旗舰店与工业遗留建筑的情怀价值
宋城集团已经在全国多处风景区成功的打造了基于地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千古情”系列驻场秀,此次这番与世博地产的PPP合作项目,也是把千古情系列演艺产品投放在上海市场的旗舰产品。然而,从一个旗舰产品的角度来说,必须有纯正的产品血脉,反应在建筑上,也需要有具有标志性的立面表情——即宋城大舞台脸谱化的剪纸图案。无论是杭州千古情大剧场,还是丽江千古情、三亚千古情等等,宋城的千古情剧场秉承了一贯的红色剪纸图案的外表皮效果,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与视觉冲击效果,而且每个剧场的外表皮根据地域不同,宋城还会进行不同主题的设计,有一套做为文化演艺公司的独立完善的设计逻辑与品牌观念在。
然而,本项目与以往的千古情剧场基地条件并不一样,并不是在一个游乐园式的风景园区之内,而是开放的世博公园之中,而且距离卢浦大桥、与央企总部办公(中国商飞、国新控股、世博发展集团大厦等)距离较近,开发过程受人瞩目。
而且在2003 年开始实施的《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中,将“建成30年以上, 在我国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列为保护对象,世博大舞台毫无疑问是其中一员。由于项目的特殊性,世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于2016年6月22日组织了由郑世玲院士担任评审组组长的专家评审会,经过一系列的讨论,确定了世博大舞台设计的三点造型原则:
1.维持原有形体轮廓
2.保留工业构件,突出工业特征
3.体现开放性。
立面设计的主要原则主要遵循第二点“突出工业特征”——即,第一眼看过去,大舞台首先是一个有一定历史感的工业遗存的风貌建筑,其次才是一个文化演艺类建筑。
在立面的设计上,最外一层的保留工业构件作为建筑的第一个层次,其他新建部分退居其后,宋城为上海项目精心设计的图案采用穿孔金属板的形式体现在双层幕墙体系中开放式外幕墙中。
工业钢构后面的双层幕墙,赋予了建筑立面双重的脸谱——白天隐约的隐藏在钢结构强烈的阴影之中,是一个安静的背景,夜晚通过灯光设计的烘托,体现出戏剧化的舞台效果。正如整个建筑的定位:白天是世博公园中的一个公众服务配套建筑,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灯光的渲染下,这里将有一场的剧目拉开帷幕。
四、建筑逻辑——后工业建筑的沉顿与演艺综合体的活泼
无论是市场对于城市微度假的文旅休闲消费要求,还是城市中心区位置老工业遗址的改造,这个项目由于本身的特殊性,在全过程设计的过程中都充满了挑战,最终于2021年4月29日开业,并在五一黄金周创下了5天营收超2500万元的业绩。曾经辉煌的上钢三厂,舞台上上演着上海炼钢工人的颂歌,这一座空置已久的老厂房,也终于在文旅热潮与城市更新的序曲下,换发了新的艺术价值。
图 2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