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攻坚期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探析

发表时间:2021/8/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9期   作者:于颖
[导读] 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于颖
        辽宁省丹东市生态环境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丹东 118200
        摘要: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可见,推进农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新格局,构建符合农村特性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仅是推动乡村生态振兴的内在要求,而且有助于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文就生态文明攻坚期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展开探讨。
        关键词:生态治理;乡村振兴;生态文明
        引言
        要想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进步,就要发扬步步稳的精神,全力推动污染防治、能源节约等工作。要将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到人民生活中去,要让人民都参与到其中去。尤其是在耕地、水源以及畜牧业三个方面的建设上,要让群众与政府、基层与企业共同协作,以政府为领导,以社会基层以及人民群众为主体,加强宣传,从而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1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治理面临的主要困境
        1.1乡村生态意识整体性认知不足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先天禀赋良好,但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搞活和乡村经济的发展,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几乎都走了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长期处于优越的生态环境和贫困的经济状况中的农民,面临着经济发展机遇召唤,并未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选择了尽可能地压缩成本来获得眼前更多的经济利益,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甚至是牺牲代际公平来换取尽可能多的经济利益。长期坚持的粗放式生产方式并不足以很好地适应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模式,这样的冲突导致了乡村发展中一时无法对大规模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兼顾,进而在进行生产活动的过程中,盲从地牺牲了生态环境,造成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农业除了农业生产活动之外,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思维还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引进外来投资兴办企业等方面,造成天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过度等现象。
        1.2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不断提高,但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加强农村社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近年来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经出台多部有关环境治理与保护的法律法规,为切实改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是还没有设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与保护的专门机构。农村生态环境规划和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例如环境保护的职责权限没有涵盖农村环境污染的所有方面,导致有些环境污染问题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没有形成农村环境治理体系全覆盖。
        1.3乡村人口比重失衡制约生态治理效果
        在农村,农民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是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主体,农民个人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村环境的优劣,农民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情况直接决定着其生产效率的快慢和农村环境的好坏。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模式要求以科学技术为支撑来推动农业高效环保发展,这就要求农民要具备科学生产的意识和相关的知识技能。目前我国农村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人口老龄化严重,受教育程度偏高的青壮年群体大多迁居城区或外出务工,村内生活的多是受教育程度偏低的中老年群体,造成了人口素质和年龄的比重均处于失衡状态。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的宣传、落实都存在认同缺乏、意识薄弱,理解偏差等,严重影响了乡村生态治理效果和治理进程的推进。


        2乡村生态治理问题的有效应对
        2.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科学制定相关政策
        围绕农村社区生态环境监控政策、预警政策、治理政策、评估政策,出台较为全面的农村社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构建完备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制度闭环。指导各地根据不同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习俗,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政策。例如在生态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应重在治理和改善;在生态环境治理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地区,应重在保护。
        2.2认清根源问题,转变发展方式
        没有科学的生产方式,任何生态治理措施都只是“治标不治本”。乡镇基层政府应在充分衡量和评估自身整体状况基础上,引导地方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深入挖潜并评估各项生态资源的价值,做出合理规划,尽可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发挥出资源的最大效能,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在生产活动的进行上,积极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革新老旧的生产技术,焕发生产活力,并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现代化的生产技术,技术含量的提高必然会减少资源的投入和浪费。在管理方式上,应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合理的部署和规划作为生态管理的前提,科学的引导生产方式的转变。除此之外,还要摒弃传统的理性经济至上的发展观念,塑造可持续的发展观念,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基层政府而言,应尽快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树立绿色发展意识,以大局为重,摒弃传统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GDP至上”观念。要认识到农村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也包括生态环境良好等综合要素。除此之外,政府在政绩考核中应将生态指标纳入考量范围,与经济指标进行综合的考量,引导各地方政府逐步树立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念。
        2.3健全信息沟通机制,提高多元主体合作能力
        必要的信息交流是地方政府生态环境跨域合治的前提,有效的信息沟通要求地方政府之间能够实现政务信息实时共享。首先,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和意见吸纳机制,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向大众公布生态环境治理相关信息,包括具体治理措施、资金投入情况等,同时还可以设置专门的意见反馈渠道,比如在地方网站开设生态环境治理意见反馈专栏、在电视台设置专门的意见反馈栏目等,通过这些方式充分听取大众对生态环境治理的意见,广泛倾听民意,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环境治理决策。其次,地方政府要加强高技术人才引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生态建设信息共享平台,促进生态环境治理信息的共建、共享,实现信息公开透明,打破信息壁垒,消除多元主体间的隔阂,增强彼此的信任感。
        2.4通过构建乡村环境“多元共治”模式,为实现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一是要积极营造民主的政治环境,充分保障村民自治权,作为村民,也要善于运用自治权。二是要满足乡村不同社会主体的正当利益诉求,建构社会利益均衡格局。三是要切实解决生态环境治理与人文环境培育不同步的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积极借鉴国内其他一些地区先进经验,通过创造性转化这一途径,为我所用。比如,成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确立“村民说事”制度等。通过人文平台打造,切实发挥“以德化民、德润民心”的正向引领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四是要充分运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为乡村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
        结语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了需要供给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用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成了生态文明攻坚期尤为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1]薛晓源,陈家刚.从生态启蒙到生态治理——当代西方生态理论对我们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4):14-21.
        [2]张云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J].国家治理,2019(48):24-33.
        [3]郑丽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演进与经验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1-29(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