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兴利
喀左县自然资源局,辽宁 朝阳 122000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与耕地质量管理是国家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内容,政府部门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工作,注重对耕地质量的管理保护,而不是盲目扩大土地开发面积。政府部门要建立起完善的土地质量管理机制和验收评估机制,强化生态景观建设,这样才能提升耕地质量,推动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管理;分析
1 土地开发整理和耕地质量的内涵
土地开发主要是利用技术手段将当前如荒山、荒地和滩涂等未被开发的土地进行开发。分析土地开发概念时,根据土地具体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如开发的土地用途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以及未被利用过的土地等。从土地开发角度考虑问题,我们能看到土地开发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内涵,第一,开发所有未曾被利用过的土地;第二,整理已经利用过的土地,让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升。另外,土地整体实施开发期间,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要在一定范围内严格执行,通过因地制宜的调整,使土地的结构得到优化,系统得以完善。
耕地是指用于种植的土地,耕地质量主要是对相关生产条件如土地综合水平,生产水平和耕地的环境等进行综合利用,从而评估土地肥力。从耕地质量的角度考虑问题,土地开发整理主要是用于调整耕地环境和耕地限制因素,以形成良好的土地利用状况。
2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为保证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需要,要占用部分耕地,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又受到数量少、质量差、开垦难度大和生态环境问题等的限制,潜力非常有限。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非农建设用地的大量增加和耕地急需保护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在耕地占补平衡当中,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可以补充大量耕地,对实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耕地的动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初级阶段,补充耕地数量和新增耕地率成为项目申报、衡量项目成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各个地方在开展土地整理项目时只注重增加耕地面积,而忽略了提升耕地质量,补充的耕地质量水平往往偏低,所以,把耕地数量的增加作为土地整理的主要目的是不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的难点就在于整理后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的开展方面。
3 土地整理项目耕地质量管理现状问题分析
3.1 提高耕地使用率,提升耕地质量
为了能够弥补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问题,我国不断的通过开荒进行耕地的填补,但是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我国开荒的面积也越来越大,但是对于开垦的耕地,在使用上有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部分耕地变为荒地。同时,在开荒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率严重不足,没有进行科学开垦,肆意开垦的迹象屡见不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不难看出,我国在进行土地开垦时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开垦,没有重视对土地质量上的选择,长期下去,我国的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持续发展也将受到严重的阻碍。将耕地面积作为土地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错误的原则,质量的提升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生态变化,提高土地管理、提高环境生产力。
3.2 生态规划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结构发展,城市化发展热潮不断的推动前进,农村城镇化,乡镇城市化成为当今居住环境变换的主要方向。但是在城镇化、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生物群落的数量越来越少,绿化越来越小。例如,在农村进行城镇化建设中,钢筋混凝土成为主要建筑实体,整体的新农村建设发展中,大面积的钢筋混泥土以及水泥等使得绿色生态的绿植面积大大减少,严重影响了土地生态环境的发展,生态规划不合理,简化了土地的生态系统结构。
3.3 土地管理监理工作未能全面落实
要想切实提高我国土地整理项目的耕地质量管理,归根到底要靠土地管理部门的科学规划,工作人员尽心尽责,然而在实际的土地规划设计单位可以看出,各个设计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工作人员没有良好的责任心,大部分的土地管理的设计工作都比较粗糙,在提出相应的土地规划建设方案时甚至未曾深入现场进行现场调查,使用规范图集的样板,这样的规划管理设计对于施工没有一点实际的指导性意义,施工单位也不能完成实现令人满意的施工作业。
4 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
4.1 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管理制度
在对我国土地资源的状态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耕地环境存在一系列污染问题,其中包括工业废水污染、农药污染等。在这种情况下,耕地质量大幅度下降,造成该土地利用率偏低。因此,在对土地进行开发整理时,必须建立完善的耕地质量管理制度。因此,我们需要对耕地质量进行监测,如果耕地质量无法满足相关质量标准,则这部分耕地将不允许使用。与此同时,如果耕地需要引水灌溉,则需要对水源进行水质检测,如果水源水质无法满足相关灌溉标准,则不允许用于耕地灌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耕地质量。此外,在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进行验收时,需要将开发整理后的耕地质量与耕地前的质量对比,在确定评价结果均满足相关要求时,才能完成验收工作。
4.2 建立健全的耕地验收评估制度
在《土地管理法》的内容中,规定了所有地方政府都需要根据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土地利用与规划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确保本地区的耕地资源总量不会有所减少。如果本地区内的耕地总量出现减少的情况,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按照规定进行开垦,确保耕地的数量与质量不会因此发生变化,开垦完成后应由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对开垦的耕地进行验收。与此同时,在省级地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中,不但要考察,耕地的面积,而且需要对整体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考察,保证补充的耕地和占用的耕地,在面积和质量上保持一致。此外,土地管理部门需要对补充耕地面积以及质量进行验收,并以此为基础,保证补充耕地的合法性。在对补充耕地进行验收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验收工作中的遵循的规范性与使用的验收技术。保证验收过程中能够按照国土资源部门的相关验收管理方法进行验收工作,提高验收流程、内容以及方式的规范性成度。
4.3 提高对宜耕土地的管理力度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实际工作中,土地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包括盐碱地、沼泽地、滩涂地、芦苇地自己荒漠地等,这些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环境相对脆弱,气候相对恶劣的地区。在我国目前开发工地的工作中,当然存在管理不严格的现象,在对以上土地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开发方式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造成开发后的耕地质量相对较低,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我们必须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对开发方式进行进一步优化,有效的提高土地开发整理质量以及效率。与此同时,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人员需要对目前的土地实际利用状态进行详细的调查,并在对当地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后备土地资源的调查力度,调查这些土地的土壤厚度、土壤质量、地形情况以及水源质量等方面的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全面提高耕地资源的管理水平,制定出与耕地管理相关的规划方案,减少对耕地进行过度开垦以及不合理利用现象的出现,避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不断提升耕地资源的利用率。
结语
综上所述,土地开发工作是我国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先是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后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忽视了耕地质量和忽视了景观建设,然后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与耕地质量管理的实施策略,需要实行土地开发管理中的耕地验收评估,建立更加完善的土地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实施生态景观规划,才能够保障耕地质量,促进土地开发整理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曹源.土地开发整理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机,2020,51(19):99-100.
[2]李玲玲.土地开发整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城市地理,2019(1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