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水文化遗产的保护、修复及利用

发表时间:2021/8/30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3月9期   作者:严帮林 梅 港
[导读] 本文针对目前过去相当时期对水文化的遗产重视不够,
        严帮林    梅   港
        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水利局   浙江丽水  323500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过去相当时期对水文化的遗产重视不够,不少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不容乐观,导致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以英川堰(古堰坝)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古堰坝的修复及利用。
        关键词:水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利用
        1、相关概念
        水文化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载体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遍布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经济、军事、艺术、民俗、文学、生态等各个领域。
        2、研究意义
        水文化遗产是先人留下的财富,承载着人民的集体记忆,是缓解“乡愁”的最好良药,也是形成新的社会精神的载体。
        3、修复及利用原则
        水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及利用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确保水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水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及利用的科学性。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及利用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4、案列研究--景宁畲族自治县农村水系综合整治之古堰生态修复工程为例
           4.1、项目概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洞宫山脉中段,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项目位于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镇英川村,基于对英川溪沿线发展诉求的分析,现有资源的剖析以及相关规划的解读与衔接,结合英川镇发展要求及乡镇发展定位,以古堰水利遗产为核心,融科普宣教、乡情体验、山水休闲为一体的世界高山灌溉遗产体系,英川溪“十里河道生态廊,十里沿溪美食带”以及“一驿一美食,一景一风情”的整体定位,打造以“古堰寻迹、食味英川”为主题的乡愁秘境。
        4.2、总体设计原则
        结合英川堰及周边滩地,打造以英川堰为主题的水文化公园,设置水文化小广场、水文化景观小品及休憩设施,充分展现堰坝水文化,让人可以更好的了解英川堰历史文化,助力景宁全域旅游及乡村振兴,同时也助推英川堰申报世界灌溉遗产成功。
        图1:整体布局图

        4.3古堰生态修复工程
        主要是以英川古堰为主的生态修复工程,结合古堰周边滩地,打造以古堰为主题的水文化公园,设置水文化小广场、水文化景观小品及休憩设施,充分展现堰坝水文化。
        4.3.1古堰主体修复
        英川堰历史悠久,是具有防洪、灌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功能型堰坝。现状英川堰上成部分由于人工干预的原因,有混凝土浇筑,失去了原有古英川堰的风貌。
        
        图2:现状面貌1
        
        图3:现状面貌2
        
        为了恢复英川堰原有面貌,通过实地勘察、走访及查阅资料,并根据堰坝现状面貌结合水利工程相关规范,本次英川堰修复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修复类型二区域对堰体表层开始进行拆除后,利用部分完整原有石料及与原材料一致的新石料进行修复,确保堰体修旧如旧。
        
        4.3.2水文化小广场及小品建设
        现状滩地已遭破环,现场杂乱无章,随处可见坑洼及种菜现象,严重影响了古堰风光。本次治理工程将通过滩地平整、适宜的植物种植、应景的水文化小品(如:水碓、石牌)设置等措施进行生态修复,打造出与古堰交相辉映的水文化公园。
        4.3.3观堰平台打造
        为了更好的保护并展示英川堰,本次修复不考虑设置汀步(原坝未设置汀步),而是根据英川堰周围地理条件以及实际情况,在堰坝左右岸共设置了3处观堰平台,观堰平台建设完工后,能从全方位领略英川古堰的风采。
        
        图4:英川古堰观景平台效果图
        结语
        本文通过古堰生态修复工程研究,简要的梳理水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及利用原则,我们要从人类文明进程的高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文化水利、民生水利的视角构建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利用格局,体现人民群众需求,保护与利用成果要为人民群众共享。积极推进水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促进水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保护与利用好更多的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社会效益与民生权益俱佳的优秀水文化产品,为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促进水文化建设的繁荣,最终回馈与人民。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