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双艳
浙江汇丰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开展和任务落实,与监测技术的选择使用关系密切,与此同时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前景广阔。本文首先说明生态环境监测的要求和使用技术,随后说明生态环境监测的未来主导方向。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
引言:生态环境监测对于全社会的意义不言而喻,通过使用先进的监测技术达到生态环境监测根本目的。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环境监测的原则和对象出发,归纳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手段,展望未来监测发展方向。
一、生态环境监测要求
1.监测原则。在生态环境监测活动中首先要遵守规范性原则,通过生态环境监测获取的信息要具有较高的精准度和参考价值,符合国家在相关领域颁布的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并能够根据监测的数据开展溯源工作;监测数据可靠性强,监测过程体现出制度化特征。代表性是监测原则之一,生态环境监测的关键在于监测点选择,选择的监测点一定要具有代表性,保证监测数据的基本价值,为总结分析生态环境监测结论提供真实依据。另外要保证监测行为的完整性,监测过程自身不能存在逻辑错误,通过监测过程得到的结果要有说服力。
2.监测对象。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原则上应当覆盖自然界的各项要素,例如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流动的水、空气等因素都属于被监测的范畴。监测对象具体来讲可以划分为生物相、气态相等多种类型,根据监测对象建立生态环境监测流程。
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大有用武之地;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牵涉到大量地理信息的获取业务,GIS系统可以将各个区域所有地理信息保存在数据库中,生态环境监测人员访问GIS系统可以获取任何区域内的详细地理信息。例如在对某个林区开展生态环境监测时,在已知林区大体方位的前提下,在GIS系统中根据位置信息快速定位到林区,GIS系统则根据监测人员指定的区域反馈与其相关的所有地理信息。GIS平台不仅可以收集保存数量庞大的地理信息,同时还具备对区域地理信息的处理分析功能,帮助检测人员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方案。通过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确定关注区域内存在的环境问题,同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动态化监测效果。因此生态环境监测部门所有人员都应当掌握GIS系统的操作方法,充分发挥GIS系统在地理信息获取处理方面的独到优势,最大限度挖掘地理信息数据的价值。
2.遥感技术。RS技术主要应用于远程监测、设施监测等多种场景,通过对RS技术原理的探析,对空间环境的动态监测以电磁波为介质,电磁波的变化状况直接反应监测区域内自然环境的变化状况,为监测人员确定空间环境变化提供一手依据,进而提供判断空间环境后续变化规律的重要依据。当前R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的很多场景中都有应用,例如在测量森林覆盖面积的过程中大量应用到RS技术,对某一林区植被生长状况的检测也会应用RS技术,另外对空间环境因素的监测(温度、污染指数)等同样离不开RS技术。RS技术的优势在于快速监测并反馈自然环境内的因素变化状况,为监测人员制定预防方案奠定基础。例如大兴安岭林区监测体系中大量应用到RS技术,帮助人员掌握林区面积的实时变化状况;如果林区内部出现环境因素异动,RS技术可以将监测的异动结果快速反馈并形成警报,监测部门迅速集结力量应对林区内的变动状况,最大限度保证林区环境稳定和谐。
3.定位技术。当前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应用的定位技术以GPS为主,通过对监测环境内生态环境因素的定位达到实时监测效果,帮助监测人员快速定位到被监测的对象,反馈的数据精准性良好。GPS技术原理核心在于空间与地面,地面对象定位通过卫星实现,同时具备与三维导航系统良好的融合性能,提升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综合性。GPS技术应用过程具有显著动态性特征,在环境监测方面凸显应用价值。
三、生态环境监测发展
1.注重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途径在于模拟真实,针对监测环境的实际情况开展监测行为,并根据检测的实际情况开展评估工作。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有效助力生态环境监测的模拟评估行为,对现行监控体系起到补充作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意味着大量监测数据分析更具有针对性,通过对污染数据的分析快速定位污染源所在地。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平台在监测工作中广泛应用,对于监测区域起到区分作用;同时根据每个监测区域的特征建立多个监控节点,真正实现监控范围的无死角效应,降低传统检测体系中的漏洞影响。在实时监测体系中注意设置Agent节点,与监测网络环境相适应。
2.加大数据覆盖力度。生态环境监测产生的数据价值极其深厚,不仅可以应用在环境监测领域,在生产环境中也可以充分应用监测数据。已知通过生态环境监测获取的数据覆盖到地面、空气、水资源等多个方面,其中地面监测在环境监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开展地面监测工作有助于掌握目标区域的生态状况;结合大数据技术可以开展监测数据统计工作,为环境控制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监测市场、政策、技术、范围等方面都取得长足进步,现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已经实现多种监测技术的综合监测效果,同时有效融合人工智能的优势,推动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革新。
3.加强资金政策保障。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固然重要,但是足够的资金政策则是生态环境监测体系行稳致远的保障。加大资金支持必不可少,具体来讲根据监测环境地区的实际情况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保障各项环境监测任务落到实处。生态环境监测专项资金使用一定要严格把关,必要情况下划定监测专项资金的使用红线,任何人员不得触碰这条红线,保证生态环境监测资金全部应用在合理位置。政策与资金的组合拳则是生态环境监测质量的保证,在落实专项资金的同时还应当加强政策支持,根据对地区监测环境的实地调查,为制定生态环境监测政策提供有效依据。对于监测环境存在特殊情况的地区,则应当秉承“特事特办”“对症下药”的原则,建立适应特殊环境的监测政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引申扩展,为生态环境监测政策施行开拓空间。
4.发掘资源再生潜力。资源再生是环保理念的直接体现,民众日常生活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废物,秉承“变废为宝”的理念,对废弃材料进行回收加工处理,减少材料浪费并加大材料的价值发掘力度,并达到控制污染的效果。污水处理厂本质上就是资源再生潜力发掘理念的直接体现,针对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水进行再次处理,在实现水资源再生效应的基础上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5.优化监测指标体系。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监测指标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改革升级监测指标迫在眉睫。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可以推行环境质量监测改革,将环境质量、改善比率等因素加入到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中,提升监测结果的说服力、价值和全面性,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相契合。
结束语: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在技术、方法等领域不断探索,并在政策、资金等外在要素的支撑下不断前进。当前民众生态环境意识明显提升,意味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有着非常明朗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黄家业. 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 资源节约与环保,2021,(03):66-67.
[2]孙闻妮.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24):47-49.
[3]李华. 环境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23):20-23.
[4]张枫华. 研究环境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2):117-118.
[5]黄紫涛.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探讨[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0,1(Z2):42-46.